分享

内向父母也能养出善于表达的孩子

 余公 2018-12-06

作者:丑丑妈Vivian

来源:丑丑妈育儿手记



Part.1


有个会说话的孩子是种什么体验?

分分钟被撩倒,想对他生气都生不起来。


周末在家陪丑丑午睡,我们都躺下以后,丑丑突然含情脉脉地看着我,用手摸着我的头发微笑着对我说:你在这里我真开心~


这猝不及防的表白把老母亲的心都暖化了呀!本来计划下午和他爹出去二人世界都差点取消了,一心只想陪在他身边。


不仅仅是对我,丑丑对其他家人也是这样。


有一次外公来我们家玩,临走前跟丑丑说再见,丑丑不想要外公走,就说:你别回去了吧,我很快就会想你了的...


说得外公心花怒放,连声感叹这个小外孙没白带。


Part.2


不过善于表达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讨好别人,还包括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这一点对于上了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上幼儿园是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尝试过集体生活。


老师和同学并不像家人那样了解自己,如果不能清楚地把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孩子的适应过程通常会比较长,在群体中也很难找到归属感。


不会自我表达的孩子长大以后也特别容易委屈自己


生活中有很多“老好人”,他们为了维持一段和谐亲密的关系,可能会太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隐藏或者压抑自己的需求,不敢拒绝、不敢说“不”。


这样的人生很难幸福,因为失去了自我。



Part.3


“善于表达”实在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现在很多父母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重视孩子的情商培养。


但是曾经有家长问过我:我自己特别内向,不太会说话,也能培养出会说话、擅表达的孩子吗?


其实Vivian和丑丑爸的性格也是偏内向的,看到丑丑慢慢成长为“情话Boy”“小暖男”“小话唠”的样子,我一度怀疑他是不是亲生的。


但是仔细回想这几年来我对他的教养方式,才发现“会说话”并不完全是基因决定的,很多方面都有迹可循。


接下来就要敲黑板了,我会跟大家分享对于培养孩子的表达力很有帮助的一些实用建议。



Part.4


“爱”需要说出来


我其实是个不太习惯表达爱的人,面对越亲密的人越难表达,总觉得是一件很不好意思和肉麻的事情。


但是在有了孩子以后,学习了各种育儿知识,基本上都认为让孩子感觉到被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所以开始学会对孩子说“我爱你”,相比成人,其实向孩子表达爱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大概也是因为母爱的天性吧。


为什么爱需要表达?


一方面孩子能够在充满爱意的氛围里成长,自然能汲取到“安全感”这一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这是孩子敢于探索世界、表达自我的心理基础。


另一方面,父母对爱的表达也为孩子做了积极示范,他们会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温暖。


后来,慢慢地我也习惯了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爱和关心,说起来还是丑丑帮助我打破了自己内心的桎梏呢。



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


除了敢表达、爱表达,还需要会表达,这时候逻辑思维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有些孩子很难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让大人难以理解,其实也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


在丑丑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每次我带他出去散步,除了会教他指认一些常见物品,像汽车、花草、小鸟这些以外,还会说一些复杂句。


比如,“今天是不是很暖和呀?因为太阳出来啦”,“这个小哥哥哭了,因为他想买玩具但是妈妈不给他买”...


也就是说,里面包含很多“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就...”这样的逻辑词和连接词



后来他会说话了,也会问他很多“为什么”这类的问题,令人惊讶的是,对于很多事件他竟然真的能找出内在的因果联系。


有一天傍晚,外公带他在小区溜达。到了光线比较暗的地方,外公问丑丑,“为什么这里看不到你的影子了呢?”


丑丑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路灯,没有光了呀。”


还有一次,丑丑在吹泡泡,丑丑爸问他,“你知道为什么泡泡会飘到空中,你飘不起来吗?”


本来只是想逗他玩,没想到丑丑一本正经地回答说:“因为泡泡很小很轻。”


很多时候丑丑也会问我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可能在他很小的时候,我与他的沟通方式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的思维模式吧。


接纳孩子,不贴“负面标签



婴儿五、六个月大的时候,进入熟悉面孔识别力的发展阶段,他们开始认生、认人,他们会对熟悉的人亲近、对陌生人抗拒。


孩子慢慢长大,到了一两岁也许会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人感到不安,显得谨慎小心。


这些都孩子认知发展的正常反应,但是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这样是胆子小,并给孩子贴上“内向”“胆小”的标签,这会对孩子带来不好的负面暗示。


我们可以通过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教孩子怎样与别人打招呼、相处、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环境,但是不要武断地将孩子定性为“胆小”、“不爱说话”、“孤僻”。


在孩子害怕、不安的时候试着去理解孩子、与孩子共情,而不是指责、呵斥。


当孩子感受到家长无条件的接纳和爱以后,他自然会将这份理解和体谅传递给他人,这种共情力对于孩子日后的人际交往也是至关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