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一柯姓搬迁要带上寇公祠

 一个草民也 2018-12-06
   从富池镇过甘宁公园沿小岭山翻山到鸡笼山,经过蜿蜒的盘山公路,便到鄂赣省际边缘的矿山地区——丰山铜矿、鸡笼山金铜矿矿区。这里过去是沸腾的矿山,从这里不知开采了多少贵重金属支援国家建设,像这样不足十平方公里的地方,密布两个中央和省级的金、铜矿区,在全国恐怕也不多见。这里的丰山铜矿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开采炼铜,史料记载楚国名将伍子胥曾在此开矿炼铜打造兵器,其矿体较浅,为露天采矿,据说比大冶铜绿山采矿遗址还要早几百年,可惜因其是层层剥离挖掘,其原始采掘遗址被破坏了。后来岳飞在鄂驻兵,又在丰山开采矿山、炼铜铸造兵器。这为阳新富池作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也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与之一山这隔的鸡笼山金铜矿则是上世纪解放后的新兴矿区,因其铜矿体含金量高,就先天性地决定了其不平凡的经济地位。

       就在这两个矿区之间的石山之下,有个叫白马垅的地方,依山临湖,座东朝西,建有一座寇公祠,这是一个重修建于上世纪末的建筑物,其如当地旧式居房连三间明三暗六一样的构造,但门的前牌如同阳新南河宗祠模样,显得庄严而又简朴。我几次路过这里,皆因来去匆匆,未能停车拜谒,所以一直解不开心中之疑。

      一个月前的一个晴朗秋日,我们一行从富池办事转道枫林回阳新县城,再次路过寇公祠。午后的阳光显得更加柔媚,舒婆湖的波光一闪一闪的极具情致。鸡笼山上的翠竹也轻轻地摇晃着枝叶,一切都显得那样安静,连山两面的矿山也未响起炮声或嘈杂的人群喧闹声,这给寇公祠营造了极其幽静的环境。我们停车路边,径直向寇公祠走去,黑色的石匾“寇公祠”三个大字用金粉填写,非常端庄,与门口一对石狮子相呼应。进入堂内,只见一尊宋代文官妆扮神像位居中央,其它摆设如同别处寺庙,并无二致。我想探究这寇公祠的来历,向住在那里的师傅询问,师傅了解我们的意思后,便将我们领到门外的一块大石碑前,给我们讲解这寇公祠的来历。

      原来,这寇公祠是清朝道光七年两户从江西迁来的柯姓人家邀约当地十几户农户兴建的。柯姓人家为什么要建寇公祠?所纪念的寇公是谁?碑文上对此记述的非常清楚:宋代天禧初年,寇准受丁渭排斥贬相,被朝延发配到雷州(今广东海康)任司户参军,当时住在岭南喜雀湾大户人家柯悦清,为当地酋长,平时无恶不作,为害一方。寇准率兵围剿柯氏,将柯悦清捕获归案。在审理清楚柯悦清的罪行之后,寇准从维护当地长治久安的角度考虑,决定以德感化柯悦清。于是,寇准将柯悦清带至自己家中,以礼相待,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竟使柯悦清心服口服,愿意悔过自新。寇准准其回家,解散家丁,改恶从善。柯悦清此后,多有义举,救苦济贫,誉满乡里。这样使一个罪在不赦的罪犯被改造成一个造福社会的人,从此可以看出寇准为官之才高人千尺,居官之德更是高人千丈啊。寇准在雷州只有一年多时间,于宋仁宗天圣元年,奉圣旨迁往衡州司马。接到圣旨的寇准向北两次跪拜后,猝然而逝,时年六十二岁。因其膝下无子无女,宋仁宗闻讯长叹不已,连叹:“我大宋栋梁之损,实国运之不幸啊。”传旨国葬,命寇准之侄寇随扶柩归葬西京。当时柯悦清闻讯如丧考妣,痛哭不已,此后,便在雷州鸠卫营建成一座寇公祠。从此,柯氏世代相传,供奉寇准神位。宋仁宗还御笔题写金匾旌忠,以示表彰。这是寇准在江南的第一个纪念祠。在寇准灵柩北归途经湖广荆南公安县时,百姓于路旁设奠路祭,将竹枝插地挂满纸钱,一个多月后,枯竹竟然生出笋子,百姓大惊,以为寇公显灵。百姓们在公安县城建起了竹林寇公祠,也是江南第二个寇准的纪念祠。南宋高宗绍兴二年,雷州柯氏因避战乱迁居江西,柯氏不忘祖训又在江西于绍兴四年修建起一座寇公祠,这是寇准在江南的第三个纪念祠。到了清道光七年,柯氏子孙迁居阳新富池,便建起了寇准在江南的第四个纪念祠。

      寇准作为正直、廉洁、忠贞的典范,被我国人民传颂了几百年,并且还要世代传颂下去。他作为德的化身,为一异姓人家一户一族而世代祭祀,这在我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古人说得好:“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的人是社会的共同呼唤,历史的回音壁且久久回响着这深情的呼唤。这不正是富池寇公祠门前的碑记留给我们的思考吗?
转自东湖社区--阳新文坛---黑胡楚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