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匡胤暴毙之谜

 陋室堂主 2018-12-06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凌晨,大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突然暴毙。所谓突然暴毙是因为赵匡胤的死,之前没有任何征兆,并且史书并未记载赵匡胤因何病而死亡,他的死因成了一个迷。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桩著名的悬案

既然是悬案就会有很多的遐想空间。

其实,对于这些所谓的悬案,在各种史料中还是或多或少的有那么一些蛛丝马迹供后来的人们去研究和探讨,并且也会得出一些看起来很有道理的猜想。成语斧声烛影就是关于赵匡胤之死的一个广泛流传的猜想,其实“斧声烛影”的背后还有一个成语叫“金匮之盟”。这两个词语应该是很好地诠释了赵匡胤与其弟弟赵匡义之间“兄终弟及”的皇位传承背后的“暗流涌动”。

我们就先从斧声烛影说起。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晚,也就是赵匡胤死的前一天晚上,他突然招他的弟弟晋王赵匡义,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继任者宋太宗赵光义入宫,两人酌酒对饮,赵匡胤表示要商议国家大事。从种种迹象看但这个商议更像是一场激烈的争论,究竟争论的是什么已经无人知晓,因为这哥俩把太监宫女都给打发到了宫殿外,没人能听到什么,但是,守在外面的宫女太监们还是透过窗口看见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第一是这哥俩争论的很厉害,动作也挺大,屋内的烛光晃动使得人的影子也在不断的晃动。他们看见赵匡义突然离席摆手后退,既像是躲避,又像是谢绝。第二是有人听到赵匡胤用柱斧(一种玉制或水晶制的镇纸)戳地,声音清晰可闻,嚓嚓作响,同时还听见赵匡胤大声喊道:好为之,好为之!

两个人边喝边聊(争吵)直到深夜。赵匡义走后,宋太祖赵匡胤就解衣就寝了。

但是到了次日凌晨,赵匡胤居然离奇驾崩!毫无征兆,不可思议。

这就是烛影斧声。这个情形说明了两个事实:第一,赵匡胤死前见的最后一个外人就是他的弟弟晋王赵匡义;第二,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匡义当天晚上有过激烈的争吵。

这就很值得玩味。但是更离奇的还在后面。

赵匡胤死后,皇后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并立即派太监王继恩去招皇子赵德芳入宫,但是这个太监王继恩却没有听从皇后的命令,却径直跑到开封府把晋王赵匡义请到宫里去了!

这是什么情况?司马光的《续资治通鉴》里面关于这件事倒是有个解释:皇后使王继恩出,招贵州防御史德芳。继恩以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赵匡胤兼开封府尹)。这个解释非常牵强。王继恩是一个太监,纵观整个两宋,太监干政的情况都不多见也远远没有明朝那么严重,那么这个王继恩是如何得出“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这个判断的呢?一个太监怎么会比皇上他老婆(正的)更知道皇位继承人是谁呢?更何况赵匡胤和宋皇后老夫少妻非常恩爱。

围绕着赵匡胤之死接下来还有更加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王继恩赶到开封府的时候,发现有个人坐在外面似乎在等待他的到来,这个人就是开封府左押衙程德玄。程德玄是晋王兼开封府尹赵匡义的心腹,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精通医术。

王继恩看到程德玄当然非常惊讶:你半夜三更怎么会在开封府门前坐着?程德玄解释说:不久前,有人在我家门口招呼我,说是晋王召见,出去一看,没人啊!连续喊了三回,我怕晋王是不是真的有病了,才赶到开封府想看看出了什么事,正休坐在这里息呢,这不你就来了。

这又是鬼话连篇啊!大半夜听见有人喊出来却不见人,然后就一个人坐在开封府门前的台阶上顶风冒雪的休息?王继恩肯定是不相信。带着疑惑的王继恩和程德玄一起觐见晋王,此时已经是凌晨时分,但是王继恩发现,晋王居然没有休息,正坐在灯下看书呢!

赵匡义对于自己哥哥的死,满脸都是惊讶。但他还是要做出点姿态,总不能猴急着赶去皇宫吧?他表示要和家人商议商议,这个时候,王继恩就急了:快走吧,晚了恐怕就被别人抢先了!

这句话就漏了陷了。王继恩是害怕赵匡义磨磨蹭蹭故作姿态耽误了时间,一旦宋皇后等不及了,再派人把赵德芳先请到宫里,那局面可就复杂了。赵匡义听王继恩着急了就立刻跟着王继恩赶到皇宫。

宋皇后见到王继恩,问道:赵德芳来了?王继恩说:赵德芳没来,晋王来了!

看到进来的晋王,宋皇后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娘俩以后就靠你关照了……

赵匡义说:放心,没问题!

赵匡义继位。成了宋太宗皇帝。

当然,不可能就因为这些就能认定赵匡胤的死和赵匡义有直接关系,但是种种迹象表明,赵匡义是事先知道赵匡胤当天晚上凶多吉少,他至少应该是一个知情者。这一切的根源说到底就是皇位之争,赵匡义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位的皇帝,赵匡胤死得蹊跷,赵匡义这位最大的受益者当然会遭到极大的猜疑。毕竟这一切太像是事先安排好的一场戏。

赵匡义为什么要演这场戏,或者说为什么有人怀疑赵匡义导演了这场戏。在史书的记载当中已经不能找出明确的答案了,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就是无尽的猜想。

尽管如此,历史上的一些反常的事情,还是可以告诉我们一些接近真相的东西。赵匡义如愿以偿的坐上来皇帝的宝座,但是总是觉得不踏实,好像是做了什么亏心事,毕竟他哥哥赵匡胤是有后代的,并且不止一个。皇位的传承首选的应该还是第一顺位继承人才是啊!兄终弟及的模式怎么也算是第三顺位以后的事了,宋太宗赵匡义为此想了一些办法来消除影响,包括给自己改了名字,从赵匡义改成了赵光义。但是赵光义依然觉得底气不足,总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站出来准备为宋太祖赵光义找到“名正言顺”的证据,这个证据就是“金匮之盟”。这位帮忙的哥们就是赵普。

赵普是宋太祖赵匡胤非常信任的人,此人很聪明,也会来事儿。更重要的这个赵普和赵光义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主要策划者,也就是因为如此,赵普几乎就成了赵匡胤的“结拜兄弟”,作为赵匡胤的“掌书记”,赵普给赵匡胤办了不少事。既像大秘书,又像大宰相。还创造了一个成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那么“金匮之盟”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看着赵光义比较郁闷,赵普告诉赵光义:其实你不用心虚,关于让你来继承皇位的决定,其实很早就已经有定论了!我记得有一次太后把我叫去,当着我的面问先皇赵匡胤:你知道后周世宗为什么丢了江山社稷吗?先皇太祖说了很多原因,但是太后最后摇摇头说:后周世宗丢了江山社稷就是因为他继位的儿子太小了!周世宗病死的时候,他的儿子柴宗训才七岁,皇帝小,才有你的机会,如果柴宗训已经成年的话还有你的机会吗?所以,要吸取教训!

然后太后说:这个事要定下来,赵匡胤之后,由赵匡义继位,赵匡义之后再由赵匡胤的儿子继位!就这么定了!

太后让我把这个决定写成了盟书,放在一个金盒子里,由太后保管。

赵光义听了赵普的话,心里顿时舒服多了!

但是这个“金匮之盟”本身也是疑点重重的。

首先,这么重要的、相当于传位规则和程序的重要文件,作为直接受益人赵光义居然会不知道?有这么有力的名正言顺的盟书,赵光义还用得着王继恩和程德玄合伙演那么一处蹩脚戏吗?

第二,既然是确定赵光义继位合法正统的盟书,为何最终也没有公之于众,仅仅就是赵普自己“自说自话”?

赵普为赵光义解了围,又继续回到朝廷当了宰相。怎么看都像是一种交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