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州的几处早期建筑

 天然首选 2018-12-06

在杭州西湖北岸的小山上,有一座纤细的宝塔-保俶塔,这座塔建于五代十国的吴越国时期,为保佑吴越王钱俶而建。



杭州保俶塔


吴越国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割据势力,地域主要在今天的浙江、上海以及江苏、福建等地的一部分,差不多北至苏州南至福州,钱俶是吴越国最后一任国王,他在任时北方的北宋兴起,宋太祖赵匡胤平定江南时吴越国曾出兵协助,后来钱俶被召去京城,相传吴越民众为保佑其归来,建造保俶塔,取保佑钱俶之意。



保俶塔细部


钱俶最终没有归来,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献所据两浙十三州之地归宋,十年后去世。


现在的保俶塔高七级二十余米,全部以砖建成,和许多南方古塔一样,保俶塔过去应该有一圈木结构的塔身,后来木结构部分毁掉,只留下里面的砖芯。



南宋李嵩《西湖图》中的保俶塔,外围有木结构塔檐



九十年代维修时更换下来明万历七年(1579年)铁塔刹和保俶塔


从保俶塔老照片可以看到早年间塔身损毁严重,已经摇摇欲坠,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进行了修缮,才得以保存至今。



保俶塔老照片


与保俶塔隔湖相对也有一座古塔-雷峰塔,体量较大,也是一座失去了外围木结构的塔芯,雷峰塔名气很大,传说中的白娘子即是被法海镇压在此塔之下,从老照片里可以看出到民国年间雷峰塔也已经损毁严重,可惜未能像保俶塔那么得到修缮,终于在1924年垮塌,同年鲁迅先生写了一篇《论雷峰塔的倒掉》广为流传,文中鲁迅先生把雷峰塔误认为是保俶塔,在文章发表时特意做了一段更正。



倒塌前的雷峰塔



南宋李嵩《西湖图》中的雷峰塔,可见外围包有木结构塔檐


传说这座塔也与钱俶有关,因黄妃得子而建,近年在原址上重新建了雷峰塔,古雷峰塔残墙被罩在新塔内。二十年代旧塔倒掉时也不知道白娘娘出来了没有,要是那次没出来再想出来可就难了。


新建的雷峰塔


前几年去山西走访古迹时,在长治县王坊村发现一座白蛇庙,老乡说是纪念白娘娘的,建筑形式是清代,现在庙已经荒了,也不知白娘娘安身何处。



山西长治县王坊村的白蛇庙,已经荒置


雷锋塔地宫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位于西湖北岸的浙江博物馆孤山馆区可以看到这些旧藏。


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造像


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造像


吴越国立国七十二年,传到钱俶虽是末世帝王,但在杭州留下了许多遗迹,梵天寺经幢是其中之一,这对经幢建于乾德三年(965年),这一年北方的宋朝刚刚开国五年。


一千多年后杭州已发展成为大都市,但这对经幢仍然在很荒僻的角落,从江城路转到馒头山路,再打听到梵天寺路口,沿着狭小的巷子穿过稠密的居民区走到路的尽头,豁然看到两座巨大的经幢矗立在一小片空地上。



梵天寺经幢


两座经幢高有15米余,南北排列,古梵天寺已不存,从位置看应是坐西朝东,现在两座经幢虽有石材崩裂,保存基本完好,幢下以赑屃负起整座幢身,上面的造像、经文尚清晰可辨,尤其珍贵的是每座幢上都有一层仿木结构出檐,檐下雕凿精细的六铺作双抄单昂枓栱,是难得的宋早期枓栱实例。


梵天寺经幢造像


经幢仿木枓栱


龙形赑屃承托整座幢身


关于赑屃,请回复“26”查看《龙王没生龟儿子-为赑屃正名》


两座经幢所刻经文不同,南幢刻《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经》,北幢刻《大佛顶陀罗尼经》,两幢均有建造题记“乾德三年乙丑岁六月庚子朔十五日甲寅日立,天下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建”。


梵天寺北侧不远就是南宋皇城所在地,钱俶献国149年后北宋都城开封被金人攻破,徽钦二帝掳去北国,北宋就此结束,经过数年流离,宋高宗赵构最终定都杭州,成就一百五十余年南宋基业,遗憾的是现在南宋皇城已无同时期的地上建筑可观瞻了。


在建造梵天寺之前,钱俶在西湖岸边扩建了另一座寺院,这就是著名的灵隐寺,灵隐寺能够名贯大江南北,与南宋时这里出了位济公和尚有很大关系,现在灵隐寺内殿宇是清代重建,但在大雄宝殿两侧保留下来一对石塔却是钱俶扩建灵隐寺所留遗物,这对塔建于建隆元年(960年),这一年的正月初三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随即南征北讨,虎视江南,而此时南方的吴越国正在扩建灵隐寺,一片和平景象,北人好战,历史上武力统一中国多来自北方。



灵隐寺双石塔


两座石塔均高九级,以石头雕凿仿木结构古塔,每层一檐一平座,塔檐下的仿木结构十分细致,可见使用有梭杀的圆柱,柱头只用阑额,无普拍方,阑额上隐刻“七朱六白”,每间使用两朵补间铺作,转角铺作与补间铺作都是五铺作单抄单昂,琴面昂这样的细节也用石材表现了出来,泥道栱上叠加慢栱,转角铺作用圆栌枓,补间用圆角栌枓。


灵隐寺石塔及仿木结构


石塔枓栱


南方已经没有唐代木结构建筑实物了,仅存的七座唐构都在北方,灵隐寺双石塔的建造时间距唐亡仅53年,然而其表现出来的结构特征与北方唐代建筑有巨大不同,却与北方众多的宋代建筑有很多的契合点,即便是在北方,唐宋建筑间的差异也是泾渭分明,北宋初年南作北传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而发源地就是杭州,并且与钱俶有关。


回复“29”查阅《唐代木结构古建筑新考(七座)》


到了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又是这位钱俶,把佛舍利带到了当时的首都开封,于是宋太宗命杭州工匠喻皓(又称喻浩)建造开宝寺塔,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开工,端拱二年(989年)建成,是一座木塔,据记载塔高合今120余米,遗憾的是55年后的庆历四年(1044年)遭雷击烧毁,又过了五年,皇佑元年(1049年)在开宝寺内又建造了一座大型砖塔,因外罩铁锈色的琉璃,又被称为“开封铁塔”,开宝寺内其他建筑已不存,唯有这座塔留存至今。



河南开封开宝寺塔


引进喻皓建造开宝寺,大约是南作北传的开始,欧阳修在《欧阳文忠公集·归田录》中称赞喻皓:“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这个评价非常高了,并说:“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喻皓的职衔是都料匠,此文中的“预都料”应为“喻都料”之误,从欧阳修的记载中可以知喻皓的到来一定是对当时北方的建筑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喻皓著有《木经》三卷,可惜今已无传,同为杭州人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简略记载,其中已涉及到房屋的比例尺度,据信李诫所编撰的《营造法式》受到《木经》很大影响,《营造法式》的刊行年代距喻皓建造开宝寺塔已过去120余年。


我们今天在北方看到的大多数唐宋建筑间的差异十分巨大,无论结构还是外观,这个差异就像我们看到清和民国建筑一样明显,总体来说宋构较唐构更省工省料,这大概也是喻皓带来的作法能迅速普及的原因,唐构大气硬朗,宋构则轻柔妩媚得多,更贴近江南风情。


再回到灵隐寺,在灵隐寺的大门口天王殿前,还有一对经幢,建于开宝二年(969年),原置于吴越王家庙奉先寺,九年后钱俶献国归宋,后来奉先寺逐渐荒废,经幢建成六十多年后的景佑二年(1035年)被搬到灵隐寺,现在这对经幢大部分完整,顶部有残缺,结构基本相同,东幢高8米余,西幢高11米余。


灵岩寺东侧经幢


灵岩寺西侧经幢


这对经幢晚于梵天寺经幢四年,体量较小装饰也较少,与梵天寺经幢一样,仍是以赑屃负重幢身,幢上部有一层仿木结构出檐,枓栱采用的是与梵天寺经幢一样的六铺作双抄单昂。


经幢枓栱


这两座经幢同样是以赑屃负重



在西湖南边的钱塘江北岸,有一座闸口火车站,是沪杭铁路起点,今天车站已经易址,旧址改造成了铁路主题的公园,在闸口火车站旁,还有一座吴越国旧迹-闸口白塔。



闸口白塔


塔立于江边,也是一座石头打造的仿木结构宝塔,周围已无寺庙建筑,由于残损严重,塔上留下的文字已不完整,没有发现建造年代题记,但此塔与灵隐寺内的一对石塔几无二致,如同三胞胎,因此推断为吴越国晚期建造,应该也与钱俶有关。



闸口白塔细部


从闸口白塔向西走500米即是茅以升先生主持设计建造的钱塘江大桥,这座桥1937年建成,至今已78年,仍在通车使用。



钱塘江大桥


从钱塘江大桥再往西走300米,就是著名的六和塔,开宝三年(970年)钱俶为镇住钱塘江潮委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后毁于兵灾,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开始重建,历代多有修缮,现在六和塔的砖芯主体是南宋旧物,而外面的木结构塔身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包上去的。



六和塔



六和塔内部保存下来的南宋枓栱


“六和”取自佛教的“六和敬”,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讲的是如何团队相处,修身养性善待周边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下,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髓现在仍是可以吸收的。


六和塔是宋代塔芯外加清末外壳,似乎并不令人舒服,1934年10月,梁思成先生受时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的邀请,到杭州来商讨六和塔复原事宜,经过调查梁先生写了一篇《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在文章的开头梁公写到:“觉得六和塔的现状,实在是名塔莫大的委屈,使塔而有知,能不自惭形秽?”,“所以我以为不修六和塔则已,若修则必须恢复塔初建时的原状,方对得住这钱塘江上的名迹”。


梁公调查六和塔时距光绪年间包上木构塔身仅三十多年,还算不得古物,所以梁公在维修方案中打算拆去木结构,保留砖芯,外面重新加一圈符合宋代特征的木结构,也就是恢复其历史原貌。


梁思成先生绘制的六和塔复原效果图


第二年,梁公在《曲阜孔庙之建筑及其修葺计划》中写道:“而同时在外表上,我们要极力的维护或回复现存各殿宇建筑初时的形制,所以在结构上,徒然将前人的错误(例如太肥太扁的额枋,其原尺寸根本不足以承许多补间斗栱之重量者),照样地再袭做一遍,是我这计划中所不做的”,再次强调恢复历史原貌。


在建国后早期修缮的古建中经常能看到恢复历史原貌,比如河北正定开元寺的钟楼,一层为唐构,二层清代改造,在八十年代末的维修中把二层拆掉重置为想象中的唐构样子,现在一层唐代二层现代;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大殿也在七十年代维修中加长出檐、去掉叉手间的蜀柱,更新了瓦作等诸多复原;安阳修定寺塔过去被认为是唐代建筑,所以在维修中建了一个崭新的“唐代”塔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半唐半现代的正定开元寺钟楼


做了许多改动的南禅寺大殿


重置了塔顶的安阳修定寺塔


其实恢复历史原貌是恢复想象中的历史原貌,我们是不可能知道他原来真实的样子的,比如开元寺钟楼,现在的第二层是按照第一层的样子恢复的,我们怎么就能知道两层结构是一样的?如果清代的第二层能够留下,或许里面还会有一些唐代构件,这对研究唐构也是极其珍贵的,然而现在二层已经变得毫无意义。


古建修缮中恢复历史原貌并不可取,文物建筑的维护只要不塌不漏不潮就好了,多留些信息给后人研究。


梁公的六和塔复原计划最终未能实施,不久曾养甫调任广东,两年多后抗战爆发,可能都是未能实施的原因,这次来浙江,梁公一行还去了浙南武义县的延福寺,有一张流传很广的林徽因在梁架上的照片就是拍摄于延福寺正殿内,2015年12月,我来到延福寺,找到林徽因当年攀上的梁架,距离地面有七八米高,从老照片中能看到攀爬上去的工具是一架梯子,仅靠梯子爬这么高我恐怕是做不来的,对前辈的敬意油然而生。



林徽因在武义延福寺梁架上的照片



武义延福寺大殿


前面讲了这么多杭州留存下来的早期建筑,全部与末代吴越王钱俶有关,同一时期北方的宋正在四处征伐,而吴越国仍在大兴土木,显得歌舞升平,最终因钱俶的归顺战火未能烧到吴越,百姓得享安宁,杭州的人文环境似乎更喜欢平静的生活,这大概也能从某一方面解读南宋搬到杭州后一百多年纳贡称臣换取和平的原因,战争只是换个皇帝而已,百姓徒劳而无益。


杭州不仅有吴越旧迹,还有唐代的,只是现在很不起眼,在凤起路与延安路十字路口的西北角有个小公园,园内的一座小亭子里罩着一座唐代经幢-龙兴寺经幢,古龙兴寺已无存,只留下这座经幢,建于唐开成二年(873年),比著名的佛光寺东大殿晚十六年,应该是杭州留下来的最早的地上建筑了。



街边公园亭子内的隆兴寺经幢


龙兴寺经幢值得注意的是两层仿木结构的出檐,均有明显上翘,尤其是第二层檐,陡立飞起,虽然唐代建筑已有檐角上翘,但飞这么高尚无可参考同类,或许这层檐是后代维修时加上去的,也或许我们还无法全面认识唐构,还需要更多新发现。



上翘很陡的檐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