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麟说史】东晋风云志(18)灭蜀奇功看桓温

 陆一2 2018-12-07

(桓温,字元子)

一个流民首领,因缘际会,竟然开创了长达46年的成汉王朝,确实令人赞叹。不过,其开国皇帝李特并未享受成果,而是做了为后人栽树的前人,战死在了沙场之上。成汉王朝的五位皇帝,做的最好的当然就是李雄了,他在位30年,开创了成汉王朝的黄金时代。

不过其后来的几个皇帝,在守成中表现实在一般,李班不想当皇帝,为人还特别宽厚,结果被不宽厚的李越给杀掉了;李越作为李期的哥哥,按说应该接过帝国的接力棒,没想到李越对做皇帝没什么信心,就让位于弟弟,结果被患有妄想迫害症的李期给砍下了脑袋;至于李寿,更是没有长坐江山的雄心抱负,整个就是混吃等死,最终弄得国家分崩离析,老百姓群情激奋。等李寿一死,帝国的烂摊子就交给了儿子李势来打理。

一般而言,末代皇帝都没有什么太好的下场,但是从汉末到南北朝末年,国家之间的更替确实不像后来的改朝换代那样发生大规模的血腥屠杀和战争。究其原因,他们搞得全是窝里斗,都是权臣太强、皇帝太弱,最终被篡位,朝代的更替都是在和平中进行。

两晋南北朝是一段糜烂但华美的历史,糜烂的令人心惊,华美的令人心悸。窥探这段历史,就好像进入了历史的大观园,你会碰见各色人等,你也会碰见很多在其他朝代不可能看见的故事。上天为我们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安排了这段历史,让后人可以沉浸在古人的字里行间,做着铁马金戈的英雄之梦。

成汉王朝现在已经进入了风雨飘摇的末世,最后一位皇帝李势,将要面对决定自己命运的人物的到来。

(成汉王朝末代皇帝 李势)

当然,此时的李势,并没有感觉到大祸即将临头,相反,他当皇帝当得津津有味。李势天生禀赋,史书上称赞他“腰带十四围,善于俯仰,时人异之。”这位善于俯仰的皇帝可不是什么好人,在屠杀忠臣这方面,他不糊涂;在治国方面,他糊涂透顶。

李势的老爹李寿的手下,曾经有好几位特别能干的而大臣,他们就是马当、解思明等人,在成汉王朝中的口碑很不错,辅佐皇帝治国的本领也很高,深得成都等地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但是这两名大臣却一不小心就掉进了大泥坑,最终全部丧命被杀。

那么是什么事情造成了两位名臣的身死族灭呢?

原来,李势兄弟姐妹们很少,他们家族虽然在蜀地做皇帝,但是毕竟是外人,当地那些盘根错节经营了百十来年的豪门望族,随便拿出一个来,就可以把流民出身的李氏家族压个半死。

同时,李势的兄弟少,并且没有儿子,看到这种情况,李势的弟弟李广就请求李势立自己为皇太弟。皇太弟其实就是未来皇位的接班人。李广想的不错,事实上也应该如此,但是李势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坚决不答应。

(解思明)

皇帝不答应,这事情就很难办了,李广只好求马当和解思明前去劝说。马当和解思明千劝万劝,讲事实摆道理,论点论据论证一应俱全。诸如李势你的兄弟不多,也没嗣子,如果将来你一旦山陵崩,李氏王朝更加会风雨飘零,况且李广也算人中豪杰,你立他为皇太弟正是为自己着想、也是为国家着想啊!

两位大臣言情恳切、为国为家,一点不假,但是马当和解思明这两个人三天两头重复这些话语,却终于把李势惹恼了:“干嘛啊?什么意思你们?三天两头和我说这事,想盼我早死啊?想造反啊?杀!”

李势终于被两名大臣不理智、不讲究方式方法的进谏给惹急了。李势就怀疑李广和两名大臣有异谋,想要谋权篡位,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一旦有人和谋权篡位这四个字连在一起,那不仅仅是他一个人没命,他的全家都得跟着死光。

李势下定决心想要收拾这三个人,立刻采取行动,他命令太保李奕带兵到涪陵抓捕李广,同时将马当和解思明收斩于闹市之中。

解思明被抓之时长叹一口气:“成汉之所以没亡,就是因为有我们数人在苦苦支撑啊,现在我们一旦被杀,亡国已经不远。”

杀掉弟弟李广和大臣马当、解思明,末代皇帝李势完全患了自闭症,主要表现为:

其一,骄奢淫欲。凭着他善于俯仰的功夫和身板,李势大搞床上战争。

其二,不衅国事。这是亡国皇帝的主要表现,混吃等死是第一要务。

其三,多居禁中,罕接外卿。这个可以理解,做皇帝不治国,那些大臣肯定没事就去骚扰进谏皇帝,让他玩不安生、也睡不安生,不见这些大臣,落个耳根子清净。

其四,疏忌旧臣、信任左右。这个更好理解,那些旧臣都是他老爹李寿给他留下的传家宝,彼此知根知底,看见李势这么混蛋,肯定会劝说他,年纪大的大臣没准说话口气还不好听,李势不见他们,忌讳见他们,很正常,信任左右当然也没啥,总有人要服侍李势吧,总有人要人前马后吧。我李势不信任左右之人,我还信任谁啊?我现在除了身边之人还能信谁啊?连我弟弟都想篡位,我李势容易吗我!

其五,刑法苛滥、民不聊生。亡国的皇帝不体衅百姓,亡国的皇帝害怕别人篡权,所以对别人就要严刑对待。

李势这么一折腾,成汉王朝乱成一团,百姓失望之极,他们盼星星盼月亮,仰首盼望另一位救星的到来。

现在,拯救蜀地老百姓的大救星就要来了。这一年是公元346年,晋穆帝永和2年。

(桓温)

安西将军桓温,早在很久之前就一直关注南北那些国家的状况,现在北方有后赵王朝陷入分崩离析,南方有李势成汉王朝怨声载道,但是到底先讨伐哪一个,确实需要好好研究一下。

这些事情绝对不能听一些朝中大臣的意见,这帮家伙早已经被吓破了胆,别说战争,即使门口放个炮仗,他们就会认为是敌兵降临。让他们同意伐蜀,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江夏相袁乔就给桓温出主意:“夫经略大事,故非常情所及,智者了于胸中,不必待众言皆合也。今为天下之患者,胡蜀二寇而已,蜀虽险固,比胡为弱,将欲除之,宜先其易者。李氏无道,臣民不附,且恃其险远,不修战备,宜以精卒万余人轻骑疾趋。比其觉之,我已出其险要,可一战而擒也!

袁乔分析的头头是道,伐蜀需要的是快速,是出其不意,乘其不备,如果不伐蜀,而是伐后赵,那胜算还是很渺茫的。现在北方虽然名义上只有后赵一个国家,但是那些慕容氏、苻氏等人,哪个都不是善茬,伐完赵,就要接着伐前秦、伐前燕,就会继续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能自拔。

袁乔分析完,就有朝臣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国家一旦南下举兵,就会被胡虏乘虚而入,没准一下子就会打到建康,要是那样,可就真的坏菜了。

袁乔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反驳:“诸位提出的意见有道理,但是我敢保证,我们一旦举兵伐蜀,那些胡虏绝对不敢南下入侵东晋的,因为他们都狡猾异常,看见我们南下举兵,肯定认为我们朝中有重兵把守,不敢轻易南下闹事。诸位尽可把心放到肚子里面,伐蜀必能成功!”

袁乔的一番话,完全说到桓温的心坎里面去了,对于桓温而言,伐蜀是一件相当重要的大事,一来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二来这是建立绝世奇功的大好机会啊,谁要是不能把握住,谁就要成为千古罪人了。

(桓温伐蜀形势图)

公元346年11月份,桓温率领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谯王司马无忌起兵伐蜀。

朝廷继续加封益州刺史周抚,为都督梁州之四郡诸军事,命令袁乔先率领2000人打前锋。

桓温已经开始了军事行动,有些朝廷大臣继续忧心忡忡,认为一来桓温率领的兵马太少,二来蜀道艰险,恐事无成。

桓温的好友刘焱听完呵呵一笑:“桓温此去必然克蜀,因为桓温是一个精于赌博之道的人,无利不起早,没有必胜的把握,桓温是不敢贸然行动的,一旦他下定决心付之于行动,那必然有九成的把握。虽然伐蜀成功虽然是必然的,但是桓温胜利归来之后,朝廷就要玩弄于他的股掌之中了,这是朝廷的宿命。”

时间一晃已经到了公元347年的春天,这一年,桓温的大军已经穿过崇山峻岭,悄无声息的来到了青衣县。

桓温的讨伐大军突然出现,让李势大惊失色,惊慌之下,他立刻调兵遣将,命令叔父右卫将军李福、堂兄镇南将军李权、前将军晷坚等人领兵拒敌。

公元347年的三月份,桓温的大军开拔到了彭模县,这个地方,距离成汉王朝的心脏成都只有短短的200华里。

在彭模县,桓温等人围绕着如何进军成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些人认为,我们的部队应该兵分两路,分道前行,以化解汉军的兵马锋芒,另一派人物坚决不予同意,其代表人物还是袁乔。

袁乔说:“诸位将军,此言差矣,我们现在是孤军深入于万里之外,胜利了,那么奇功可以彪炳史册,一旦不能取胜,我们每个人连全尸都留不下来。既然形势如此严峻,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合兵为一股,以取一战之捷,一旦分兵,就会被敌人各个击破,那样,我们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桓温最终还是听从了袁乔的建议,合兵一处,杀往成都,只留下参军孙盛和周楚带着一些稍微弱点的兵马守卫彭模县,同时作为粮草辎重的后援。

桓温进军成都,李福等人同时到达了彭模县,李福和孙盛、周楚等人展开了混战,最终,孙盛等人将李福击败。

桓温在进军成都的途中,就和前来拒敌的李权等人狭路相逢,两军开战,互不示弱。

李权的部队和桓温的大军就这样绞在了一起。一战,桓温大胜,再战,桓温还是大胜,继续战斗,桓温第三次大胜,史称桓温“三战三捷”。李权的士兵们被打得抱头鼠窜,撒丫子逃回了成都,他的手下李位都率领全体同仁,集体投诚,全部归降了桓温。

李势手下的另一员大将晷坚,他也是奉命拦截桓温的部队,没想到桓温根本就没有分兵,所以晷坚的部队就和桓温的军队走差头了,等一路顺风的晷坚到达犍为那个地方,这才接到探子的消息:“我们和桓温的部队走差头了,赶紧班师回朝,猛追东晋部队吧!”

等晷坚率众班师,刚渡过了沙头津,又接到了更不幸的消息:“桓温已经绕过了我们的拦截,现在到达了成都附近的十里陌。”

等晷坚的部队接到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之后,立刻军心涣散,没多久就跑了个精光,雄心勃勃的晷坚眨眼间成了光杆司令。

现在,末代皇帝李势终于迎来了他命中的敌人——桓温。桓温一路捷报,现在已经兵临成都。惊慌失措的李势只好倾全城军队,孤注一掷,同桓温的部队混战于成都城外。

也许是李势真的感觉到亡国的危险了,所以派遣的部队个个如狼似虎,拼死力战,这一场血战下来,一路胜仗的桓温终于吃了败仗。首先先锋部队被打了个稀里哗啦,参军龑护不幸战死,汉军射出的雕翎箭一直落到了桓温的战马马首上,形势万分危急。

桓温的前锋吃了败仗,后面的部队立刻惊慌失措,纷纷想要后撤,整个大军面临崩溃,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马上就会化为乌有,桓温灭蜀的雄心,即将遭遇重大挫折。

(成都古城)

在这个关键时刻,历史又一次表现出来了不可思议的一面。本来大军撤退都是鸣金,大军前进都是击鼓。结果在这混乱的时刻,掌管击鼓鸣金的士兵吓糊涂了,本来撤退鸣金,他却猛敲起了战鼓,战鼓声音响彻天地,那些斗志刚刚丧失的士兵突然听到了战鼓声音,长年累月练就的条件反射产生了巨大作用,这些刚才还失魂落魄的士兵们马上精神抖擞了起来,哇呀呀的又重新杀了回去。刚刚获得胜利的汉军没想到败军还如此勇猛,两军一接触,李势的汉军立刻惨败。

桓温取得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乘胜追击,一直杀进了成都。等大军赶到了成都城下,桓温命令手下火烧城门,大火一点燃,城里的士兵们纷纷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没多久都做了鸟兽散。

一直隐居深宫的李势,也终于抛开了娇妻美妾,趁着夜色仓皇逃命,他一路狂奔逃到了葭萌关,走投无路的李势终于明白,成汉王朝眼看着就是葬送在自己手中了。李势就派遣散骑常侍修书一封,态度谦卑地向桓温请降。

公元347年,晋穆帝永和三年,绵延了46年的成汉王朝终于彻底灭亡,在渡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日子之后,蜀地天府这块宝地终于又回到了晋朝的手中。

(殷浩,字深源)

桓温灭蜀奇功伟绩,终于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灭蜀成功,给桓温专权更是铺就了一条宽阔的大路,大将军终于可以牛逼一把,指着皇帝和大臣的鼻子指手画脚一番了。

不过,先别忙,桓温想专权,有人不答应,在以后的日子里面,这个人就会从幕后走向前台,展开了同桓温的争权制衡之路。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就是长沙相殷羡的儿子殷浩殷深源。(待续)


(下一篇:东晋风云志(19)清静散人殷浩争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