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元年(1796),为全面了解嵩山众多金石文物的学术价值,52岁的黄易携拓工二人,“从兰阳(今河南兰考县)出发,来到河南登封嵩山访碑,其间作《嵩洛访碑图》24帧,给后人留下访碑瞬间的情形。 在这24帧图中,有关嵩山的访碑图共十帧,后人虽多依图谈嵩山金石文物的文化、历史价值,但忽略了图中嵩山历史建筑的学术价值,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清 黄易 《嵩洛访碑图》册《镮辕》及题跋 两山壑口处的建筑即是“古镮辕关楼”;镮辕古道中间的房屋是“ 镮辕关茶庵”; 图中一行数人为访碑人,坐轿者为黄易。 嵩山位于河南登封市,号称中岳有三千余年。悠久的历史为嵩山赢得了尊崇的社会地位,历代帝王、官员、文人的纷至踏访,为嵩岳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黄易嵩山访碑,来去共用九天,访得有名称可考的金石文物54品(件),又创十幅“访碑图”。其图名分别为:《镮辕》、《少林寺》、《少室石阙》、《嵩阳书院》、《开母石阙》、《中岳庙》、《石淙》、《会善寺》、《嵩岳寺》、《缑山》。 清 黄易 《嵩洛访碑图》册《少林寺》及题跋 图中描绘的是少林寺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及其周边环境。 十幅“访碑图”中,除《石淙》一图中无建筑外,其他九幅均有建筑出现。以寺庙书院建筑为主体、道路村落为陪衬、访碑人物为点缀、山峰为远景,如此搭配,一幅幅凸现生机盎然的《嵩洛访碑图》跃然纸间。 清 黄易 《嵩洛访碑图》册《少室石阙》及题跋 黄易在近距离观赏汉代少室阙的文字、图案;画中少室阙“四阿”式屋顶清晰可见;路旁轿夫在小憩,等候黄易回来。 《嵩洛访碑图》虽属山水画系,但意图不在描绘嵩山风景名胜的秀丽和神奥,而在于突出文物建筑或古碑石的保存现状。这与黄易并非专职画家,作画只是记录访碑的过程有很大关系,其画技和内容虽无刻意创新意识,却在无意中保留了嵩山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真实现状,留下了无可替代的文献资料。 清 黄易 《嵩洛访碑图》册《嵩阳书院》及题跋 图中内容有三部分:首先是嵩阳书院大门、先圣殿、讲堂、藏书楼等建筑;其次是西汉武帝刘彻赐封的大将军柏、二将军柏;最后是大唐碑等文物名胜。 01 画中建筑的历史记忆 黄易在九幅《嵩洛访碑图》中共画出了22处单体古建筑或古建筑群,按建筑材料可分为砖石建筑和木结构为主体的两大类型;按功能可分为关隘建筑、传统村落建筑、商用建筑、礼制建筑、宗教建筑、教育建筑和科技建筑八种类型,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近三千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的实物例证。 清 黄易 《嵩洛访碑图》册《开母石阙》及题跋 开母石阙即汉代启母阙,阙顶“四阿”式屋顶保存完好;阙后启母石,南北呼应;启母阙左侧的院落是崇福宫,司马光《资治通鉴》第9至21卷就是在此编纂成书的。 在《嵩洛访碑图》22处单体古建筑或古建筑群中,有关隘建筑一处,即《镮辕》图中的主体建筑“镮辕关楼”,原为控守要塞。 公用建筑四处,分别为《镮辕》图中的“镮辕关茶庵”,《中岳庙》图中的“中岳庙公馆”、“中岳庙议事厅”和懊来山顶文峰塔。作为休息、饮水、参拜、食宿、承办庙会或演唱社戏、公议论事项之处。 商用建筑位于东西天中街中两侧。有饭馆、药铺、出售碑碣拓片、旅社、生活百货、烧香用品等店铺。 清 黄易 《嵩洛访碑图》册《中岳庙》及题跋 图中有汉代太室阙、中岳庙建筑群、东西天中街传统村落、文峰塔、黄盖峰与黄盖亭、中岳庙公馆和议事厅等历史建筑。 礼制建筑有始建于东汉安帝年间的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和中岳庙建筑群,统称“中岳汉三阙”。为历代帝王在嵩山祭祀、封禅、或尊崇先贤所用。 宗教建筑主要为道教和佛教的活动场所,分别出现在《少林寺》《会善寺》《嵩岳寺》《开母石阙》《缑山》诸图中。 佛教建筑有少林寺建筑群、会善寺建筑群及塔林、嵩岳寺建筑群;道教建筑群有崇福宫建筑群、承天宫建筑群、缑山仙君庙建筑群及乾隆御碑亭等。 这些建筑群或单体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而且是初创制度与形制、规制的典范。其初创与典范的地位充分体现出人类杰出的创造力,不仅影响了中亚地区同类型建筑形式的形成和发展,还进而影响到这些地区的文化传统。 清 黄易 《嵩洛访碑图》册《缑山》及题跋 缑山位于嵩山西麓,山巅升仙太子庙是为纪念西周灵王的儿子王子晋嵩山修道成仙而建。庙旁清乾隆皇帝御碑亭及御碑引人注目。 教育建筑共一处,全部在嵩阳书院,经认定有26座,分别是讲学建筑、藏书建筑、祭祀建筑、学舍建筑、庖湢建筑等。 科技建筑一处,即《会善寺》图中的“净藏禅师塔”,始建于唐天宝五年,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八角仿木亭式建筑实例。 清 黄易 《嵩洛访碑图》册《会善寺》及题跋 图中描绘有会善寺建筑群、唐净藏禅师塔、东魏中岳嵩阳寺造像碑、倒卧菜地的唐道安禅师碑和寺东塔林。 02 文化遗产承传文明 《嵩洛访碑图》中的嵩山历史建筑蕴含了诸多文化元素,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在建筑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图中涉及的东汉、北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建筑,在二百多年前的清嘉庆元年,这些建筑的现状瞬间在黄易笔下以图画的形式保留下来。画中直接反应出的建筑环境、建筑布局、建筑特征等诸多文化信息,多是用文字无法描述出来的。 其次,为已消失的建筑提供了历史依据。成为了研究古代嵩山建筑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 最后,具有方志的学术价值。根据黄易的《嵩洛访碑图》,再结合黄易写的访碑日记,能准确厘清碑碣与建筑、建筑与古树、建筑与道路、河流与建筑、嵩山与建筑的原始环境关系。 清 黄易 《嵩洛访碑图》册之《嵩岳寺》及题跋 嵩山山坳中的嵩岳寺建筑群、承天宫建筑群、嵩阳书院建筑群和嵩阳书院村。 黄易《嵩洛访碑图》的意境,体现了荒寒、萧疏、简淡、冷逸的风格。内容景物,墨笔居多。孤寂的田野气氛与饱经风霜的文物古迹极其吻合和搭配。 黄易深厚的文化素养与娴熟的绘画技艺,将嵩山历史建筑与碑石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在嵩山文化研究方面,黄易《嵩洛访碑图》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正如清末著名学者吴大澂所说,“览斯图者,其知渊源之所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