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支教只为能将来能“不被需要”

 柏桢 2018-12-07

  近日,河南大学德语系主任,公益项目“母亲助学”活动发起人张晓晖在中国青年报中写道:“2018年暑期支教开始之前,河南南召山区的家长和学生就催着老师们来问‘支教老师还来不来’?当时,我们组织的春季支教才刚刚结束不到一周。每次有人来问,我都明确给了肯定答复,但他们还是不停询问。着急的人索性要来我的电话和微信,不断地发来信息。我知道,他们之所以追问,是害怕再出现两年前暑期支教中断的情形。”

  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有一些孩子从小无缘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对他们而言,也许零星的“支教活动”就是社会赐予他们最好的“求知礼物”。在支教、援教的帮助下,的确有一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考入了理想的高校,并凭借艰苦奋斗最终成为国之栋梁。然还有不少孩子,即便有了支教、援教的帮助,学习成绩依旧未见起色,未来依旧碌碌无为。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观原因还在于这些孩子学得茫然,学得不知所措,学得索然无味。知学者不如好学者,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唯有让孩子们明白了学习的意义,才能真正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进而明确理想目标,付诸于实际行动,不畏挫折挑战,敢于勇往直前。

  在电影《我是马布里》中,马布里之所以能带领士气低落的北京首钢队成功夺冠,不仅是因为他有着较高的专业能力,更是因为他为整支球队带来了一个梦想,设计了科学合理的训练与战术,唤醒了久违的斗志,提振了全队的气势,故而方能攻坚克难,节节胜利,夺得冠军,成功卫冕。也正因如此,离开了马布里的北京首钢,依旧保留了舍我其谁、永不放弃的气势与知己知彼、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并长期打进季后赛。

  马布里带给北京首钢最大的收获不是“超级外援的能力”,而是没有了超级外援依旧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自信与实力。同样,支教的意义也不在于次数多寡,而是通过传道授业解惑,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才是“知识”,怎样运用“知识”;什么才是“兴趣”,如何培养“兴趣”;什么才是“梦想”,如何实现“梦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孩子们对支教老师不再依赖,不再患得患失,而转为感恩、探讨、相互批评、共同进步之时,方才实现了支教的最大目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支教务求精准与专业,不求数量与次数,支教还需因材施教,而非为了支教而施教。诚如张晓晖所言:“支教虽然短暂,但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光和美,愿孩子们能循着大学生志愿者们的踪迹,一路前行,寻找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