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医界对中医量效关系十分关注,文章采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方法,对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进行了访谈。其主要内容包括量效相互关系,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大剂量用药不良反应控制策略等,以期从量效关系角度挖掘名老中医经验,为临床用药提供经验支撑。 作者:倪胜楼,傅延龄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在读中学时,不幸感染肺结核,后用中医治愈,遂有志于岐黄。朱老先师从马培之之孙马蕙卿先生,后考入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而辗转到上海,又师从中医大家、教育家章次公先生,思路得以开拓,经验与知识更加丰富。毕业后,到其父亲工作所在地南通工作并定居。 朱老从事中医事业74年,对风湿病、肿瘤等疾病的诊治经验丰富,善于使用虫类药。作为973课题的一项研究内容,笔者拜访了朱老,就中医方药量效方而的问题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现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 量效关系 朱老认为中医治病疗效的好坏高下,其影响因素是多方而的,如药材质量、炮制方法、药物配伍、辨证准确与否等,药物剂量也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 就量效关系来说,药物的剂量决定着疗效。朱老认为药物剂量的大小,最重要的是适量,“药贵中病”,应该用大剂量的时候要大,应该用小剂量的时候要小。如病重用小剂,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若病轻用大剂,为杀鸡用牛刀。
量效之间的关系还表现在同一药物使用不同的剂量,其主治、功效也不一。如朱老讲益母草,《神农本草经》记载益母草可“除水气”,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益母草9-30g;鲜品12-40g”但如果按照常规剂量使用,并不显现利水作用。
对此,朱老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观察到因营养不良所致的浮肿患者很多,朱老逐渐加大益母草用量,从30g开始逐渐增加,一直到70g才出现利水消肿的效果,到90g消肿的效果才比较理想。朱老益母草最大用量为120g,用之可使水肿迅速消退。朱老讲益母草用15g左右,具有养血调经之功,如用至90~120g,其利水作用显著。所以后来朱老用益母草治疗肾炎水肿、肝病水肿,其常用剂量为90~120g。
益母草质轻,大量益母草在煎药容器中占据较大空间,不利于同一处方中其他药物的提取,所以朱老常用益母草先煎,取益母草煎汤代水煮余药。
朱老用制南星祛风痰、治骨痛亦有特色。《中药学》记载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消肿止痛”,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记载“制天南星3~9g;。朱老用10-15g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所致的红肿疼痛,并未见到明显效果。后经临床不断实践,朱老发现当加大其剂量至30g时,方才显现出疗骨痛的功效,而用至50g左右,治疗痰瘀兼夹所致关节肿痛的效果特别显著。此种病情,朱老起手就用30g,后以5g为阶梯逐渐加大剂量,以知为度。 2 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
谈及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朱老认为要因病、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朱老举例说,他曾数次被邀请赴日本讲学、诊病;有一次一日为4人处方,次日有3人来电话告知服药后腹泻。朱老处方时考虑到日本所购药材多为云南、贵州、四川、两广等地的道地药材,质量较为可靠。而日本人平素甚少服用中药,所以在处方时己用健脾补脾之药;另外所开药物单味剂量仅4-5g,药量并不大。
但患者服后仍出现腹泻,那是什么机理呢?答案只有一个:日本人体质与国人不同。因此朱老告诉患者将一剂药分2天服用,而后未再出现腹泻。由此可见,地域、体质都是影响方药量效关系的重要因素。
除了上述影响因素,近年日益突出的一个问题便是药材质量的普遍下降。朱老说这可以从两个方而进行说明。一方而,以往的道地药材,如川贝母、辽细辛等,现在被到处移植播种,由于水土、气候等关系,其有效成分较道地药材低得多。另一个方而,朱老说他以往对一些药物仅用3分、5分、8分、1钱、1.5钱较多,用3钱的很少(1钱约为3g),而现在对相同的药物用10-15g是小剂量,一般都要用到20~30g,甚至更大。这也可以反证现代药材质量的下降。 3 大剂量用药不良反应控制策略 《尚书·说命篇上》:“若药弗瞑眩,厥疾弗廖。”所谓“瞑眩”是指服药后出现的一种暂时性的眩冒现象,各人的表现不一,如困倦、眩晕、易疲劳、腰酸背痛、手足麻木、失眠、心慌、气短等。朱老说他在临床大剂量用药时很少遇到这种现象,仅有的一次是几十年前治疗一位绦虫感染患者。
当时有文献报道:“单用槟榔二两以祛绦虫,少数人服后会产生瞑眩反应。如出现此种反应,可以给病人喝糖茶,使患者温覆保暖。若必要时可服用人参。”朱老就根据这个经验用二两槟榔治疗绦虫,并嘱咐患者,如果服药后出现心慌、出汗、腹泻的情况,就将另开的黄芪、党参、附子、五味子共四味药煎服,并服用糖茶。
患者服用大剂量的槟榔后,果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患者服用朱老预先开出的四味药及糖茶后,这些症状就慢慢缓解了,并且体内的绦虫也得以祛除,后来的便检中未再发现虫体。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饮片的剂量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国家的法典,它在指导医生用药、确保用药安全方而有重要意义。然而,其所规定的药物饮片剂量是否适合临床实际需求呢?朱老认为参与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剂量的专家多数较少接触临床,他们多从药理学角度,依据动物实验结果得出饮片的临床剂量值或剂量范围,常常是安全高,但效用性低。
由于药物的产地、质量等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需要经常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修订既要有中医理论家、药理学家的参与,也应有一部分中医临床家、实践家的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修订要像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一样,适合我们的国情,适合中国人的体质和生活环境,这样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剂量才能符合临床需求。
日本人渡边熙氏曾有“汉方不传之秘在量上”之叹!笔者认为中医剂量的秘密不是不传,而是相关可变因素太多,需要医生和医学研究人员的深入研究,不断探索,不断领悟。关于当今中医临床用药剂量大小的问题,有人说剂量太小,亦有人说剂量偏大。对此,朱老提出“药贵中病’,“中病即止”。 |
|
来自: ZHENGNS331 > 《名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