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门雪评柯韵伯《伤寒论注》一

 369蓝田书院 2018-12-07

桂枝汤证

原文: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柯注: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症。


程批:“汗不出者便非桂枝症”,然南人体弱汗不出,亦不必用麻黄,只须用此汤。每用屡验,非虚语也。若汗不出而脉弱者则若何?曰:仍用桂枝,少加白芍,或去芍可也,以芍能敛汗。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程批:若汗不出而脉不浮弱者,则若之何?曰:仍用桂枝,去甘、枣可也。医贵活法,不必泥于注家之言,只须通其意可矣。南人所见桂枝症,每夹伏邪(时希按:谓内有伏湿),胸中不快者,服桂枝汤每每不舒,宜去甘、枣为妥。但问其胸闷与否及看苔厚与否,不必定用原方也。


注《伤寒》者,每以麻黄、桂枝二汤为绝对不同之二方,实乃大误。盖均泥于中风、伤寒二病之名也,以为一治中风,一治伤寒,各为主方,病名不同,方当大别。不知伤寒、中风不过假定一名,以代表各症耳,从症论治,可不拘拘于病名也。太阳病以桂枝为主药(按:指桂枝一药),是太阳便当服桂枝。再看其体质如何,体强无汗加麻黄,即名麻黄汤;体弱有汗加芍、甘、枣,即名桂枝汤;内热烦躁加石膏,即名大青龙汤,不过一加减法耳。仲景因症立名,以便区别,不料后人泥于名称各别,遂生出许多误会,令麻、桂二方成泾渭之不可混,可笑之至。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柯注:啬啬,欲闭之状;淅淅,欲开之状;翕翕,难开难闭之状。


程批柯:三叠字形容恶寒、恶风、发热之状,可谓极肖,闭目思之,无逾此三叠字者。学者已易认识,不必强为之解,解则反晦。(评极中肯,妙极,屏识)



原文: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而愈。


程批:不曰宜桂枝汤,或桂枝汤主之,或可与桂枝汤发其汗,而曰“解之当汗出而愈”,是知仲景之意,不用桂枝汤甚明。柯氏注为桂枝汤,不妥,果若是,仲景何不明言,而待后人为之点出耶。本文“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大有深意,渴是伤津,谵语是因火而起,其内热津伤无疑。柯氏以为虚寒,大错。揣其意,但曰解之当汗出愈,不曰发汗。而曰汗出,且未出方,其为辛凉或辛平疏解轻剂乎。(程师于无字处读书,非阅历精深者,难以达此境界。屏识)


原文: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柯注:浮弱是桂枝脉,浮数是麻黄脉。


程批柯:病有千数,脉只数十,以症合脉,可也,以脉定症,则不可也。故云麻黄症脉浮数则可,而云浮数是麻黄脉,则大不可。不见麻黄汤症象,但见浮数之脉,便云是麻黄脉,有是理乎。(评语切中要害。辨证之要,在四诊合参,但凭浮数之脉,而舍发热恶寒、头痛项强等症,可乎?屏识)



原文: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程批:推而广之,则凡中有湿热痰浊者,均当留意焉。然则酒客病桂枝症,当若何?曰:去甘、枣、姜等,加苦辛开泄之品即可,非绝对不可用桂枝汤也。读书当知此,方为活法。(教人圆机活法,融会伤寒、温热之法,真善于读书者焉。屏识)


原文: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柯注:大汗出后脉洪大,大烦渴,是阳邪内陷,不是汗多亡阳。此大汗未止,内不烦渴,是病犹在表,桂枝症未罢,当仍与之,乘其势而更汗之,汗自漐漐,邪不留矣。


程批:大汗出,脉洪大,热必盛,可复用桂枝否,是有疑问(时希按:大汗后热不衰而反盛,脉又洪大,其阳明伏邪,为温所引发者颇多,宜清理,不宜复用辛温,温热病常见此变也)。


形如疟,日再发,何以不用柴桂各半反用大汗后所忌之麻黄,尤为可疑。柯氏随文注解,似言之成理,付诸治疗,可用否耶。(大汗出、脉洪大,热必盛。可服桂枝汤乎?何氏言其为阳明伏邪,极是。详《伤寒论歌诀》阳明篇,程师言之详矣!屏识)



原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程批:叉手自冒心,形容妙极,此症余每每遇之,依法治之极效。乃叹仲景千余年前经验,今日遇之,若合符节,则得益不浅。故论中各方,合者其应如响;若其不合,或深晦难明者,必非原文。(正教人读《伤寒论》方法。屏识)


原文: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小便利则愈。



程批:有头项强痛,热而无汗,何以去桂?小便不利,利则愈,亦当用桂,桂能助气化。论内论外,均不可去桂。今去桂反加术,术与无汗发热不宜,亦与小便不利无大用,一加一减,与见症不合,其必有误也。若用五苓散,则尚合病机。此条可存疑。柯氏望文生义,乃注家之通病,不足从。(程师点睛之笔,于症于理均甚切合,与随文敷衍者,不可同日而语焉。屏识)


后有“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一条,与此相参,此条之误益显,余疑此条亦桂枝去芍药汤之类。



原文: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程批:桂枝解表,参术姜草即理中也,理中温里,表未解而虚寒下利者宜之。则心下痞硬,亦系中阳痞塞之虚痞,故能用此方。惟“协热下利”一症则大不相符,若照协热下利而治,则下条葛根芩连为最合。是当于苔脉无热象、有虚寒之状者,始可用桂枝人参汤耳。(程师切合实际,若“协热下利”,岂有用桂枝人参汤之理,《伤寒论》代久代湮,不无残缺。当与苔脉无热象、有虚汗症状者,方与桂枝人参汤合辙。屏识)


原文: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程批:此汤乃协热下利之要方也。原文乃不涉及协热症。其“喘而汗出”一症,亦与此方不符,可疑之至。协热下利与喘而汗出二症,似宜于两条中对易乃合。然总当于临症时活法变通:如见热利之状而表不解者,即用葛根芩连汤;或见虚寒利下而表不解者,则桂枝人参汤。读书须灵活会意,当游心于本文之外,勿为本文所拘也。


柯注:上条脉症是阳虚,此条脉症是阳盛;上条表热里寒,此条表里俱热;上条表里俱虚,此条表里俱实。同一协热利,同是表里不解,而寒热虚实攻补不同,补中亦能解表,亦能除痞;寒中亦能解表,亦能止利,神化极矣。


程批柯:此段解得极清楚明晓。惟乃就方求理而立说,若从脉症言,则正是喘而汗出与协热下利,足以辨别之要症与方治之虚实不符,未能作为确据。当参之于舌:苔黄腻者协热,白滑者虚寒,症不可据时,察舌足补原文之不及。(言之极是,真辨别湿热虚寒之南针焉。屏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