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哎哟别怕,别人没有“洞悉”你!

 大科技杂志社 2019-11-08

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自己表现的够明显了,但其实别人根本就没在意。

皇帝新装的背后

皇帝新装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没有穿衣服的皇帝赤裸着身体在街上游行,但是他的裁缝说这是天下最美丽的衣裳,只有不称职和愚蠢的人才看不到。皇帝明明没看到自己穿的衣服,却害怕别人认为自己不称职和愚蠢,只好称赞这衣服真漂亮。他走到街上,所有的人都说:“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的衣服多么合身!”谁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这样就会暴露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最后一个小孩子说出真话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皇帝新装的故事不仅是教育人们做人要真诚,更说明了一种极其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人众无知”,就是说,人们都抱着同样的想法,却错误地以为别人和自己不一样。一般来说,“人众无知”现象多发生在不自信的人身上。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时,第一反应是从其他人的表现中寻找线索,再推论自己应该怎么做。但其实,在很多时候,人们根本就不知道别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在“皇帝的新装”中,所有人都以为别人已经看到皇帝身上的衣服,只有自己是唯一一个看不见衣服的人。大家都惧怕自己是那个“唯一的傻子”,而不敢把内心真实的想法表露出来,结果,愚蠢无比的事情就堂而皇之地发生了。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请受试者在一个密闭小房间写问卷作业,在小房间上方有一个通风口,研究人员会在对方开始写作业后不久将烟雾从通风口排入房间。受试者分成几个组:有单独1人、2人……到6人以上的小组,但其实每个小组除了受试者自己本身以外,其他人都是研究人员假扮的受试者,所以不管小组人数多少,每个小组真正的受试者其实都只有1人。

心理学家发现,当房间里只有受试者一个人时,他看到烟雾飘出就马上有反应,笔一丢就夺门而出。不过,当房间里有2人、3人、4人……随着人数的增加,受试者从烟雾施放到冲出门的时间也随之拉长。到最后,在人数最多的那个小组,受试者直到被浓厚的烟雾干扰到睁不开眼睛,才出门去和实验者抱怨!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心理学家认为,这就是典型的“人众无知”现象。烟雾飘进房间,受试者第一反应是有了状况,可是如果周围的人都像没事人一样继续安坐不动地答写问卷,受试者就会想——看他们那么镇静,会不会只有我是大笨蛋,自己在那边穷紧张?

“人众无知”无处不在,非典时期,人们抢购醋;日本大地震之后,人们抢购食盐等等都是此类现象。正常情况下,谁都知道醋和食盐这样的日常生活用品是不会断销的,但是看起来很愚蠢的抢购风潮就是越演愈烈。所有的人都以为别人的做法反映了他们的真实态度——认为醋有防范非典病毒、含碘的食盐有防辐射的功能,只有自己是那个不知道的傻瓜。于是,每个人都唯恐自己是那个“唯一的傻子”也急急忙忙加入抢购潮了。

其实别人并不能“洞悉”你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倾向,那就是觉得别人可以领会自己的意思。我们会觉得,我们的情绪、语言和举止已经把自己的态度表现得够明确了,别人应该能“洞悉”到。反过来,我们会认为,我们能够通过别人的行为来察觉他们真实的态度。

但事实是,我们既不能洞悉别人的心思,我们自己细微的心思变化别人也不能察觉,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就这样产生了。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被洞悉”了,其实别人一点也没有“洞悉”我们内心深处的想法。这个概念,就是“被洞悉错觉”。如果大家都知道别人都在心里嘀咕皇帝根本没穿衣服啊,就不会出现众人荒唐的称赞声了。

所以,女孩子们没必要站在镜子前纠结半天到底穿哪双鞋,99%的人不会注意到你的鞋子和袜子搭配稍有不妥。长出一颗痘痘也不必惊慌失措,99%的人不会注意到你脸上的变化,除非凑到你面前细细看。恋爱过程中的女孩子也不要对男朋友要求太高了,觉得自己生气了,表现得那么明显,他怎么就感觉不到,肯定是不爱我——拜托,他真是感觉不到。那些能察觉到女孩一颦一笑的细微变化并且精确定位对方情绪的,一般是小说里邪肆恣睢的男主角。

美国大学生的性观念、对喝酒的态度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开放,这也是“被洞悉错觉”心理搞的鬼。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一次调查中,学生们都收到了一个关于喝酒的问卷调查,其中有几个问题是这样的:“你对于校园中喝酒的风气有多适应?”还有:“你觉得其他人对于喝酒的风气有多适应?”一个问自己的态度,一个问你心中别人的态度。然后叫学生打分,1是最不适应,10是最适应。结果很明显,大家对于自己的“适应性”的平均分是5.3,而估计的别人的“适应性”则是7.0。大家都高估了别人对于喝酒的容忍度。于是就造成了以下现象:大家都觉得别人喜欢喝酒,自己是异类,所以隐藏自己的真实意见,而表现出喜欢喝酒的样子。

为什么会出现被洞悉错觉?

为什么人们都不愿意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就什么事都没了吗?什么“人众无知”什么“被洞悉错觉”不就都烟消云散了吗?

心理学家总结出几个原因。

第一,人们面对自己不确定的情景时,通常会装冷静,观察别人的表现。社会规范告诉我们大家遇事应该淡定,咋咋呼呼是不好的。第二,人们普遍寻求社会认同。在一个团体中,持异议者通常会被团体排斥和惩罚。如果大家看一些美国法庭上审理案件的过程,如果陪审团里有一个人和其他人唱反调,就会发现其他人是多么努力地试图改变那个人的观点。在工厂里上班的工人,产品产出率都会惊人地一致,尽管他们各自的熟练程度可能不一样。这是因为“枪打出头鸟”,干得太多太快的人,还有效率不如大家的人,都不受欢迎,所以大家自然形成了一个约定的产出率。此外,社会上对于女博士的态度那么苛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们不符合社会主流的女性规范。所以,为了避免被所在的群体孤立和排斥,人们通常会屏蔽自己内心的异议,而服从想象中的群体意见。

对照这些原因,如果遇到以下等等情况:比如,一个大学毕业生看着别人似乎都在井井有条地申请实习做活动,就自己好像没做什么正事;比如考试前别人看起来都从容不迫,就自己在那里穷担心;比如看着别人在宴会上都似乎左右逢源,有说不完的话,只有自己没话找话,手足无措……千万要告诉自己“其实他(她)和我想的差不多”,不要费力去猜别人的心思,就会省去很多算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