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材芒萁

 思明居士 2018-12-07

中药材芒萁

芒萁

拼音Mánɡ Qí

别名蕨箕、芒萁骨、路萁、狼萁、小黑白

来源蕨类里白科芒萁属植物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 (Thunb.)Bernh.以全草根状茎入药。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苦、涩,平。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化瘀,止血。用于鼻衄,肺热咳血,尿道炎,膀胱炎,小便不利,水肿,月经过多,血崩,白带;外用治创伤出血,跌打损伤,烧烫伤,骨折,蜈蚣咬伤。

用法用量根状茎或茎心0.5~1两,全草1~2两;外用全草(或根状茎或茎心)捣烂敷,或晒干研粉敷患处。

备注(1)同属植物铁芒萁(铁郎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 (Burm.)Underw.形态相似,性效相同。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材芒萁

中药材芒萁

中药材芒萁

中药材芒萁

Qzone
微信

中药材芒萁骨

Zack8 2018-12-06 23:09:37

芒萁骨

拼音Mánɡ Qí Gǔ

别名草芒、山芒、山蕨、虱槟草、乌萁(《福建民间草药》),芒仔(《闽南民间草药》),穿路萁。路萁子柴、鸡毛蕨、筲萁子柴、反蕨叶、蜈蚣草、硬蕨萁、狼萁草、蕨叶草(《湖南药物志》)。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为里白科植物芒萁幼叶叶柄。全年可采。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状茎横走,细长,褐棕色,被棕色鳞片及根。叶远生,叶柄褐棕色,无毛;叶片重复假两歧分叉,在每一交叉处均有羽片(托叶)着生,在最后一分叉处有羽片两歧着生;羽片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20~30厘米,宽4~7厘米,先端渐尖,羽片深裂;裂片长线形,长3.5~5厘米,宽4~6毫米,先端渐尖,钝头,边缘干后稍反卷;叶下白色,与羽轴、裂片轴均被棕色鳞片;细脉2~3次叉分,每组3~4条。孢子囊群着生细脉中段,有孢子囊6~8个。

生境分部生于林下或山坡酸性土上。分布长江以南各地。

性味苦,平.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平。"

②《陆川本草》:"苦涩,微温。"

功能主治活血,止血,解热,利尿。治妇女崩带,尿道炎,外伤出血,烫伤。

①《福建民间草药》:"活瘀止血,利屎解热。"

②《陆川本草》:"止血,生肌,行气。治刀伤出血,伤口溃烂,疝气。"

③《湖南药物志》:"叶,捣烂敷蜈蚣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妇女血崩:芒萁幼芽或叶茎心(髓部),煅透研末,每次二至五钱和温酒服。(《闽南民间草药》)

②治妇女白带:芒萁茎心四至五钱,龙眼肉一至二两,冰糖一两。酌冲水炖服。

③治尿道炎、小便涩痛不利:芒萁的叶柄中间白心一两。水煎服。

④治汤火伤:芒萁茎心烧灰研末,用桐油调敷。(②方以下出《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外伤出血:芒萁幼芽捣烂敷。(《闽南民间草药》)

⑥治痔瘘:芒其叶柄烧存性,插入瘘管内,每天一次。(《湖南药物志》)

⑦治风疹瘙痒:鲜芒萁,煎水洗。(《福建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材芒萁骨

芒萁骨

拼音Mánɡ Qí Gǔ

英文名Dichotomy Forked Fern

别名草芒、山芒、山蕨、虱槟草、乌萁、芒仔、穿路萁、路萁子柴、鸡毛蕨、筲萁子紫、反蕨叶、蜈蚣草、硬蕨萁、狼萁草、蕨叶草、芒萁、蕨萁、蓈萁、铁蓈萁、铁芒萁、铁蕨鸡、硬脚萁、狼萁蕨

出处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里白科植物芒萁的幼叶、叶柄。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cranopteris pedata(Houtt.)Nakai[Polypodium pedatum Houtt.;Dicranopteris dichotoma(Thunb.)Bernh.]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状茎横走,细长,褐棕色,被棕色鳞片及根。叶远生,叶柄褐棕色,无毛;叶片重复假两歧分叉,在每一交叉处均有羽片(托叶)着生,在最后一分叉处有羽片两歧着生;羽片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20-30cm,宽4-7cm,先端渐尖,羽片深裂;裂片长线形,长3.5-5cm,宽4-6mm,先端渐尖,钝头,边缘干后稍反卷;叶下白色,与羽轴、裂片轴均被棕色鳞片;细脉2-3次叉分,每组3-4条。孢子囊群着生细脉中段,有孢子囊6-8个。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强酸性的红壤丘陵、荒坡林缘或马列尾松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和甘肃南部。

性状1.性状鉴别 叶卷缩,叶柄褐棕色,光滑,长24-56cm,叶轴一至二回或多回分叉,各回分叉的腋间有1个休眠芽,密被绒毛,并有1对叶状苞片;末回羽片展开后呈披针形,长16-23.5cm,宽4-5.5cm,篦齿状羽裂,裂片条状披针形,顶端常微凹,侧脉每组有小脉3-5条;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灰白色。气微,味淡。

2.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①叶上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无气孔;下表皮细胞壁平直,稍弯曲,气孔较多,不定式。②叶柄皮层细胞类圆形,壁薄。③梯纹管胞直径15-39μm。④单细胞非腺毛壁平滑,厚约5.2μm。⑤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8μm,层纹及脐点均不明显。⑥纤维成束,棕红或棕黄色,纹孔明显,直径约31μm,壁厚约10μm。⑦下皮细胞黄色,长方形或长多边形,壁厚5-8μm,纹孔明显。⑧内皮层细胞长方形,排列整齐。

化学成分全草含原儿茶酸(protocathechuic acid),莽草酸(shikimic acid),阿福豆甙(afzelin),槲皮甙(quercitrin),对-β-芸香糖氧基苏合香烯(p-β-rutinosyloxystyrene),1-(1-羟乙基)-4β-芸香糖氧基苯[1-(1-hydroxyethyl)-4β-rutnosyloxybenze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yl-glucoside),豆甾醇(stigmasterol),豆甾醇-葡萄糖甙(stigmasteryl-glucoside)

性味苦;涩;性凉

归经肝;膀胱经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清热利尿;解毒消肿。主妇女血崩;跌打损伤;热淋涩痛;白带;小儿腹泻;痔瘘;目赤肿痛;外伤出血;烫火伤;毒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敷;或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1.《福建民间草药》:活瘀止血,利尿解热。

2.《陆川本草》:止血,生肌,行气。治刀伤出血,伤口溃烂,疝气。

3.《湖南药物志》:叶,捣烂敷蜈蚣咬伤。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材芒萁骨

中药材芒萁骨

芒萁骨根

拼音Mánɡ Qí Gǔ Gēn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为里白科植物芒萁根茎

性味《福建民间草药》:"甘,平。"

功能主治治湿热臌胀,小便淋沥不畅,跌打损伤。

①《福建民间草药》:"治跌打伤胸,酒水各半或加冰糖炖服。"

②《广西药植名录》:"治狂犬病及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者1~2两。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湿热臌胀:鲜芒萁根茎半斤,煎汤,冲入烧酒适量,早晚分服。(《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②治小便淋沥不畅:鲜芒萁根一两,水煎调冰糖服。(《福建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材芒萁骨根

芒萁骨根

拼音Mánɡ Qí Gǔ Gēn

英文名root of Dichotomy Forked Fern

出处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里白科植物芒萁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cranopteris pedata(Houtt.)Nakai[Polypodium pedatum Houtt.;Dicranopteris dichotoma(Thunb.)Bernh.]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状茎横走,细长,褐棕色,被棕色鳞片及根。叶远生,叶柄褐棕色,无毛;叶片重复假两歧分叉,在每一交叉处均有羽片(托叶)着生,在最后一分叉处有羽片两歧着生;羽片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20-30cm,宽4-7cm,先端渐尖,羽片深裂;裂片长线形,长3.5-5cm,宽4-6mm,先端渐尖,钝头,边缘干后稍反卷;叶下白色,与羽轴、裂片轴均被棕色鳞片;细脉2-3次叉分,每组3-4条。孢子囊群着生细脉中段,有孢子囊6-8个。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强酸性的红壤丘陵、荒坡林缘或马列尾松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和甘肃南部。

性状1.性状鉴别 本品根状茎细长,有分枝,粗2.2-5mm,褐棕色,坚硬,木质,被棕黄色毛,具短须根;易折断,断面明显分为二层,外层为棕色皮层,中央为淡黄色中柱。

2.显微鉴别 根状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下表皮细胞壁木化加厚,近内皮层的4-6列细胞壁强烈加厚,几无胞腔;内皮层凯氏点明显。原生中柱,维管束周韧型。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

性味苦;凉

归经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化瘀止血;止咳。主湿热膨胀;小便涩痛;阴部湿痒;白带;跌打损伤;外伤出血;血崩;鼻衄;肺热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1.《福建民间草药》:治跌打伤胸,酒水各半或加冰糖炖服。

2.《广西药植名录》:治狂犬病及毒蛇咬伤。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中药材芒萁骨根

中药材蒙古马兰

蒙古马兰

拼音Měnɡ Gǔ Mǎ Lán

英文名Mongolian Kalimeris,all-grass of Mongolian Kalimeris

别名北方马兰、羽叶马兰

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全草在四川作刘寄奴用。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蒙古马兰的根及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limeris mongolica (Franch.) Ei-tam.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蒙古马兰 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茎上部分枝,被向上的糙伏毛。叶互生;中部和下部叶倒披针形或狭长圆形,长5-9cm,宽2-4cm,羽状中裂,裂片条状长圆形,先端钝,全缘,两面疏被短硬毛或近无毛;上部分枝上的叶条状披针形,长1-2cm。头状花序单生于长短不等的分枝顶端,直径2.5-3.5cm;总苞半球形,径1-1.5cm;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无毛,椭圆形至倒卵形,长5-7mm,宽3-4mm,先端钝,有白色或带紫红色的膜质遂缘;舌状花淡蓝紫色、淡蓝色或白色,管部长2mm,舌片长2.2cm,宽3.5mm;和状花黄色,长约5mm。瘦果倒卵形,长约3.5mm,宽约2.5mm,黄褐色,有黄绿色边肋,扁或有时呈三棱形,疏生细短毛;冠毛淡红色,不等长,舌状花瘦果冠毛长约0.5mm,管状花冠毛长1-1.5mm。花果期7-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山坡、灌丛、田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山东、河南、四川西北部。

性味味辛;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止血。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水肿;疮疖肿毒;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及根:有清热解毒、散瘀止血的功能。用于感冒、咳嗽、咽喉痛、痈疖肿毒。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材蒙古马兰

中药材蒙古马兰

中药材蒙古马兰

蜢臂兰

拼音Měnɡ Bì Lán

别名鸡腿莲、过天涯、落山脚、山槟榔、上石虾、石壁风、老虎牙

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半柱毛兰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ria corneri Reichb.f.[E.goldschmidtiana Schltr.;E.septemlamellaHayata]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蒸后晒干。

原形态半柱毛兰,附生植物,高20cm以上。全株无毛。假鳞茎近聚生,卵形或长圆形,长2-6cm,粗1-3cm,基部被鞘状叶。顶生叶2枚,叶片长圆形或披针形,先端急尖,基部渐狭为柄。花葶单一,侧生于假鳞茎顶端,高度短于叶。基部被鞘;总状花序点垂;苞片极小;花黄绿色,唇瓣浅白色带紫色斑点;中萼片卵状三角形,长约1cm,宽2mm,先端渐尖;侧萼片镰状三角形,宽于中萼片;萼囊短、钝;花瓣狭披针形,与萼片近等长,宽1.2mm;唇瓣3裂,长7mm,侧裂片半圆形,宽约2mm,中裂片卵状三角形,长于侧裂片,唇盘上表面从基部至中裂片先端纵贯三条褶片。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附生于树上或林下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

性味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生津止渴。主热病伤津;烦渴;盗汗;肺结核;瘰疬;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材蜢臂兰

中药材蜢臂兰

中药材棉花

棉花

拼音Mián Huā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草棉种子上的棉毛。秋季采收。

原形态草棉(《升庵集》),又名:古终藤(《南越志》)。

一年生草本或亚灌木,高1~1.5米。茎强健,少分枝,嫩枝和叶均有毛,后变光滑。叶互生,3~7掌状分裂,深不及中部,裂片状三角形,先端渐尖,基部收缩或稍有重叠。苞片圆形或阔心脏形,通常长与宽相等或宽略大于长,边缘具6~9深齿裂,齿长为阔的3倍或稍长。花萼杯状,5浅裂;花瓣5片,黄色,中心淡紫色;雄蕊多数,花丝连合成圆筒包围花柱,自基部至顶端均着生花药;子房5室,花柱棒状,柱头先端并合,很少分裂。蒴果圆球形,先端突出如嘴,光滑或具细凹点或少数油腺点,通常3~4裂。种子被有两层毛,一层长棉毛及一层短茸毛,少数仅具一层长棉毛。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化学成分草棉种子毛含纤维素91%,蜡和脂肪0.4%,细胞内容物0.6%。树棉嫩叶含组胺113微克/克,新鲜苞含组胺6微克/克。

性味《纲目》:"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止血。治吐血,下血,血崩,金疮出血。

①《纲目》:"治血崩,金疮,烧灰用。"

②《药性考》:"烧灰止血,敷冻瘃。"

用法用量内服:煅存性入散剂。外用:烧灰撒。

复方①治吐血、下血:棉花(烧灰)、枳壳、麝香。米饮下。(《本草求原》)

②治崩血:棉花、血余灰,百草霜、棕灰、莲花心、当归、茅花、红花,泥包(烧)存性,加麝(香),酒下。(《本草求原》)

备注此外,尚有树棉、陆地棉、海岛棉等种子上的棉毛亦供药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材棉花

棉花

拼音Mián Huā

英文名Cotton

别名棉花。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按《代醉编》,棉花宋末始入江南。有青、黄、白三种,今特传其白者耳。江、浙草棉多种艺,而木棉罕见。即草棉中,亦有黄色者,不尽是白者。入药以自看为胜。

来源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草棉、陆地锦、海岛棉及树棉种子上的棉毛。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Gossypium herbaceum L.2.Gossypium hirsutum L.3.Gossypium barbadense L.4.Gossypium arboreum L.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1.草棉 一年生草本至亚灌木,高达1.5。疏被柔毛,叶互生;叶柄长2.5-8cm,被长柔毛;托叶线形,长5-10mm,早落;叶掌状5裂,直径5-10cm,通常宽超过于长,裂片宽卵形,深裂不到叶片的中部,先端短尖,基部心形,上面被星状长硬毛,下面被细绒毛,沿脉被长柔毛。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1-2cm,被长柔毛;小苞片基部合生,阔三角形,长2-3cm,宽超过于长,先端具6-8齿,沿脉被疏长毛;花萼杯状,5浅裂;花黄色,内面基部紫色,直径5-7cm。蒴果卵圆形,长约3cm,具喙,通常3-4室。种子大,大约1cm,分离,斜圆锥形,被白色长棉毛和短棉毛。花期7-9月。

2.陆地棉 本种与草棉的区别在于:叶掌状至浅裂,裂片宽三角形至卵圆形;小苞片3、基部离生,心形,先端具7-9齿,齿裂的长约为宽的3-4倍;雄蕊柱长1-2cm,花丝排列疏松;蒴果卵圆形,种子除被长棉毛外,还有不易剥离的短棉毛。花期夏、秋季。

3.海岛棉 本种与上两种之区别为多年生亚灌木或灌木,高2-3m。被毛或除叶桶和叶背脉外近无毛;小枝暗紫色,具棱角。叶掌状3-5深裂,裂片卵形或长圆形。小苞片5或更多,分离,基部心形,边缘具长粗齿10-15;雄蕊柱长3.5-4cm,无毛,花丝排列紧密。

蒴果长圆状卵形,长3-5cm,基部大,先端急尖。种子彼此分离,除被长毛外,还有极易剥离的短棉毛。花期夏、秋季。

4.树棉 多年生亚灌木至灌木,高达3m。叶掌状5深裂,裂片长圆状披针形。小苞片3,基部合生,三角形,长超过于宽,近截形。

生境分部1.我国甘肃、新疆、广东、四川和云南等地均系栽培。原产阿拉伯和小亚细亚。

2.方泛栽培于我国各棉区。原产美洲墨西哥。

3.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等地有栽培。原产于南美热带和西印群岛。

4.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产棉区广泛种植。自陆地棉输入我国后,树棉品种已淘汰。原产印度。

栽培生物学特性 陆地棉喜温暖的气候、较强的光照、深厚的耕层、中性反应和质地疏松的轻壤土,以及较高的土壤肥力等条件,但它对这些条件的要求并不十分苛求,而表现有较大的可塑性。生长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能获得高产,处于旱、涝、盐碱、低温等不良的生育环境里,仍表现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在冬前或早春精选种子,选出成熟饱满,具有品种特性的种子。播种时应用多菌灵或TY乳油浸种。我国棉花栽培方式有直播栽培,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3种。育苗移栽已成为我国棉区争取早熟、高产、优质的主要措施。

田间管理 棉花的一生,经过播种出苗、苗期、蕾期、花铃期、吐絮期等5个时期。各生育期特点不同,田间管理要求各异。管理的中心任务是:根据棉花各个生育期的特点,运用看苗诊断技术,正确判断苗情,采取针对性技术措施,实行因苗培管。

病虫害防治 棉立枯病,苗期幼茎基部受害。棉炭疽病,常与立枯病混合发生,发病初期可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防治。棉枯萎病,用50%多茵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波美0.5度石硫合剂浇灌病穴。棉蚜,用50%碎蚜雾可湿性粉剂6000-7000倍液喷杀。棉红蜘蛛,可用波美0.2-0.3度石硫合剂、20%三氯杀螨醉乳油600-1000倍液喷杀。棉铃虫,用50%棉铃宝乳油。20%灭多威乳油、30%灭铃灵乳油1000倍液喷杀。

化学成分草棉种子毛含纤维素91%,蜡和脂肪0.4%,细胞内容物0.6%。树棉嫩叶含组胺(Histamine)113mg/g,新鲜苞含组胺6mg/g。

性味甘;温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止血。主吐血;便血;血崩;金疮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烧存性研末,5-9g。外用:适量,烧研撒。

复方①洽吐血、下血: 棉花(烧灰)、枳壳、麝香。米饮下。(《本草求原》)②治崩血: 棉花、血余灰、百草霜、棕灰、莲花心、当归、茅花、红花,泥包(烧)存性,加麝(香),酒下。 (《本草求原》)

各家论述1.《纲目》:治血崩,金疮,烧灰用。

2.《药性考》;烧灰止血,敷冻疮。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材棉花

中药材竹节香附

竹节香附

拼音Zhú Jié Xiānɡ Fù

别名两头尖(《品汇精要》),草乌喙(《药材资料汇编》)。

出处《中药志》

来源为毛茛种植物红背银莲花根茎。夏季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细纺锤形,长1.5~2.5厘米。三出复叶,根出,花后伸长,叶柄长10~15厘米;小叶片3裂至中部,裂片倒卵形,3浅裂或缺刻状,先端钝,基部楔形,两面光滑无毛。花茎较叶为长,有叶状总苞3片;苞片3深裂,具短柄,裂片椭圆形,长1.5~3.5厘米,宽5~15毫米;花单一,顶生,白色,直径约3厘米;花萼花瓣状:长圆形,10~16枚,光滑或被细毛,外侧略带紫晕;雄蕊多数;雌蕊多数,瘦果具细毛。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地林下。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主产吉林、山东。此外辽宁、黑龙江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根茎,长纺锤形,略弯曲,一端较粗,长0.8~3厘米,直径2~7毫米。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节及略突起的分支。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边缘棕黑色,中部黄白色,有粉性,或淡棕色角质状。无臭,味初淡,后微麻辣。以条肥大、断面白色、粉性足、质坚实者为佳。

性味《品汇精要》:"味辛,性热,有毒。"

功能主治祛风湿,消痈肿。治风寒湿痹,痈肿,金疮。

①《品汇精要》:"疗风及腰腿湿痹痛。"

②《本草原始》:"风湿邪气,痈肿金疮,四肢拘挛,骨节疼痛,多入膏药中用。"

③《中药志》:"散风寒,消肿。"

④《药材学》:"治伤风感冒,祛风痰。"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膏药上敷贴。

复方①治慢性关节疼痛:两头尖八分,防风三钱,牛膝四钱,威灵仙四钱,松节二钱,鸡血藤五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②治痈疽疮疡:两头尖八分,金银花一两,地丁一两。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材竹节香附

中药材竹节香附

竹节香附

拼音Zhú Jié Xiānɡ Fù

英文名Radde Anemone Rhizome,Radde Anemone

别名两头尖、草乌喙

出处出自《中药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多被银莲花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emone raddeana Regel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晒干。

原形态多被银莲花,多年生草本,高10-30cm。根茎横生,呈细纺锤形,长2-3cm,直径3-7mm。基生叶1;叶柄长5-15cm,无毛或疏被长毛;三出叶,小叶具柄,小叶片轮廓宽卵形或近圆形,3深裂或2全裂,裂片再2-3浅裂或不裂,边缘具缺刻状圆齿,两面无毛或在近基部有长毛。苞片3,轮生,叶状,但较小,具柄。花梗1,长1-1.3cm,被毛;花两性;萼片9-15,花瓣状,白色,长圆形或线状长圆形,长1.2-1.9cm,宽2.2-6mm,先端圆或钝,两面无毛;花瓣无;雄蕊多数,长4-8mm;心皮约30,密被短柔毛,花柱稍弯。瘦果。花期4-6月,果期5-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m的山地林中或草地阴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东北部。

性状1.性状鉴别 根茎类长纺锤形,两端尖细,微弯曲,其中近一端处较膨大,长1-3cm,直径2-7mm。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具微细纵皱纹,膨大部位常有1-3个支根痕呈鱼鳍状突起,偶见不明显的3-5环节。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类白色或灰褐色,类角质样。气微,味先淡后微苦而麻辣。

以质硬、断面类白色者为佳。

2.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切向延长,外壁增厚。皮层为10余列类圆形薄壁细胞。维管束外韧型,10余个排成环状,韧皮部细胞皱缩,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6-24个。射线宽阔。髓部较大,为类圆形薄壁细胞,薄壁细胞内充满淀粉粒。

3.粉末特征:灰褐色。①淀粉粒众多,单粒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11μm,脐点点状或短缝状,层纹不明显;复粒由2-4分粒组成。②表皮细胞红棕色、黄色或亮黄色,横断面观细胞扁平,有较厚的角质层,外缘波状,常可见外壁呈脊状或瘤状突入细胞内。③网纹、螺纹或梯纹导管多见,直径10-33μm,少有具缘纹孔导管。

化学成分根茎含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薯蓣皂甙元(diosgenin),竹节香附皂甙(raddeanin)R0、A、B、C、D、E、F,红背银莲花皂甙(raddeanoside)R8、R9,毛茛甙(ranunculin),白头翁素(anemonin)及竹节香附皂甙H,其中竹节香附皂甙A又叫做多被银莲花素(anemodeanin)A。

药理作用抗癌作用:多被银莲花素A30ug/ml,在体外能显着抑制小鼠S180和腹水型肝癌细胞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其抑制率随作用时间(12-48小时)延长而增加,它对DNA合成48小时的ID50为21ug/ml。Ip多被银莲花素A10mg/kg×5天能提高小鼠血浆cAMP含量61%。由于TdR,Urd和Leu分别是DNA,RNA和蛋白质合成的前身物,它们的参入率可反映细胞代谢的活力。多被银莲花素30ug/ml能显着抑制这些前身物参入体外培养的S180和AH细胞,提示多被银莲花素A对癌细胞增殖能力的抑制,一般认为ID50在1-100ug/ml者为有效药物。多被银莲花素A作用后,AH细胞的DNA合成不能恢复,其抑制作用似属DNA模板损伤型。另外提高细胞内或细胞外的cAMP含量有防止细胞癌变及抑制其分裂的作用。多被银莲花素A可提高小鼠血浆cAMP含量的61%(与对照组比较),说明小鼠ip本品后对抑制癌细胞可能有利。

鉴别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2g,加甲醇10ml,置水浴上微热,振摇10min,滤过。取滤液2ml,加1%氢氧化钠溶液2ml,置水浴上加热3min,溶液呈澄明的鲜黄色;再加1%盐酸溶液使成酸性,溶液鲜黄色消退,生成乳白色混浊。

(2)取本品粗粉1g,加70%乙醇10ml,置水浴上微沸10min,滤过,取滤液2ml,蒸干,加醋酐1ml使溶解,沿壁缓缓加入硫酸,界面即显紫红色,入置,上层呈污绿色。(检查皂甙)

性味辛;热;有毒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散寒止痛;消痈肿。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骨节疼痛;痈疮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膏药上敷贴。

注意《四川中药志》:孕妇忌用。

各家论述1.《品汇精要》:治疗风湿及腰腿湿痹痛。

2.《本草原始》:风湿邪气,痈肿金疮,四肢拘挛,骨节疼痛,多入膏药中用。

3.《中药志》:散风寒,消肿。

4.《药材学》:治伤风感冒,祛风痰。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材竹节香附

中药材竹节香附

中药材竹节香附

中药材竹节香附

中草药竹叶菜

竹叶菜

拼音Zhú Yè Cài

别名马耳草(《贵州民间方药集》),竹菜、竹仔菜、竹竹菜(《福建民间草药》),火柴头(《苏南种子植物》),千日晒、大叶兰花竹仔草(《福建中草药》)。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为鸭跖草科植物饭包草全草

原形态匍匐、多年生草本,或茎上部上举,多少被毛,节上生根。叶草质;椭圆状卵形,长3~7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急剧收缩而成一阔柄,鞘和叶柄被疏长毛。佛焰毡与上部叶对生,或2~4个聚生,有极短的柄,漏斗形而压扁,长和宽约8~14毫米,淡绿色,被疏毛;花蓝色,每一毡内数朵;萼片3,膜质;花瓣3,长3~4毫米。蒴果膜质,长4~5毫米,有种子5颗,粗糙。花期夏、秋。

生境分部生于阴湿地或林下。分布华东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性味《福建民间草药》:"苦,寒,无毒。"

功能主治《福建中草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小便不通,淋沥作痛:竹叶菜一至二两,酌加水煎,可代茶常饮。(《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赤痢:鲜饭包草二至三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疔疮肿毒,红肿疼痛:竹叶菜一握,以冷开水洗净,和冬蜜捣匀敷贴,口换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蛇伤:鲜竹叶菜,以冷开水洗净,捣烂绞汁冷服,渣敷伤部。(《福建民间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草药竹叶菜
中草药竹叶菜

竹叶蕉

拼音Zhú Yè Jiāo

别名戈燕[傣名]

来源竹芋科竹叶蕉Donax canaeformis (Forst.)K. Schum.,以块根入药。

生境分部台湾、广东、云南。

性味淡,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定喘,消炎杀菌。主治肺结核,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高热,小儿麻疹,合并肺炎,感冒,发热,各种皮肤病。

用法用量2~4钱,水煎或干粉3~5分,开水送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材竹叶蕉

竹叶蕉

拼音Zhú Yè Jiāo

别名戈燕(傣名)。

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来源为竹芋科植物竹叶蕉根茎。全年可采,切片晒干。

原形态亚灌木状直立草本,高1~2米。茎具分枝,分枝基部有一舌状苞片,长2~3厘米。叶生于分枝上部,单叶互生;卵状长椭圆形,长10~12厘米,宽4~5厘米,全缘,光滑,羽状脉明显,先端有一锐尖头,叶鞘抱茎。花成对,为顶生、疏散的圆锥花序;苞片长,2列;小苞片有腺点;萼片短,分离;花瓣狭,合生;雄蕊管圆柱状,假雄蕊倒卵形,不相等,花瓣状,花药1室,生于1假雄蕊的边缘;子房下位,3室,每室有胚珠1颗,花柱下部与雄蕊管合生,上部分离,钩状。果平滑,不开裂。

生境分部生于密林阴湿处或山沟竹林边。分布云南、广东、台湾等地。

性味淡,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定喘,消炎杀菌。治肺结核,气管、支气管炎,哮喘,高热。小儿麻疹合并肺炎,感冒发热,各种皮肤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研末。外用:捣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材竹叶蕉

竹叶蕉

拼音Zhú Yè Jiāo

英文名rhizome of Canalike Dona

别名戈燕(傣名)

出处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来源药材基源:为竹芋科植物竹叶蕉的茎及块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onax Cannaeformis (Forst.) K.Schum.[Thalia canniformis Forst]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竹叶蕉,多年生亚灌木状直立草本,高1-2m。茎具纤细分枝。叶生于分枝上部;单叶互生;叶柄长8-20mm,全部增厚成叶枕,初被长柔毛,圆柱形;呀鞘长达15cm;叶片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0-23cm,宽4-10cm,全缘,光滑,先端渐尖,基部圆或钝;羽状脉明显,沿叶背中脉被长柔毛。圆锥花序纤细,长达20cm,苞片9-11枚,花后脱落,披针形至倒卵形,长2.5-3.5cm,花梗果时增粗;萼片白色,长3-3.5mm,无毛;花冠管长8-10m,裂片线形,长10-14mm,宽2-3mm;退化雄蕊长3-5cm;外轮退化雄蕊楔形,长12-14mm,宽5-6mm,硬革质的退化雄蕊长1.5cm,淡黄色,通常微凹;兜状的退化雄蕊具椭圆形侧裂片,发育雄蕊长8mm,有一狭三角形、略长于花药室的附属体;花药1室,生于1假雄蕊的边缘;子房下位,3室。浆果干燥,污白色,直径,1-1.5cm,内有海绵质的瓤。种子1-2颗,褐色,圆或扁平,皱褶,有槽。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密林阴湿处或山沟竹林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云南等地。

性味味淡;性凉

归经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定喘。主感冒发热;咳嗽;小儿麻疹合并肺炎;哮喘;肺结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研末,1-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