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之问——明明可以靠才华却偏靠脸的诗人(二)

 旧时斜阳 2018-12-07
定下目标的宋之问的确很刻苦,每天天还没亮就起来读书,读书之余还学会了一样绝技——写诗。

大唐是诗的国度,诗就是走向官场的敲门砖。

能把诗写好,那绝对是大唐帝国需要的人才。

宋同学不光会写诗,还懂得研究。

在不断的摸索当中,他发现诗原来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写起来好是好,可不足以表达更多的感情,关键是不够严密。

在长期的摸索当中,他开始运用一种新的题材——七言律诗。

这种新的律诗,其格律严密,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没有足够的才情,根本做不出诗来。

 这种新的题材让他欣喜若狂,他疯狂的运用这种新题材写出了不少诗篇。

留下了’明月的的寒潭中, 青枯幽幽吟劲风。的名句,有这些名句做基础,加上他无言律诗上体裁多能把握,运用熟谙,佳作名句也有可观,渐渐让他有了不少的名气。

 一些文章甚至在各大报纸、杂志上发表了。

世人开始不叫他宋公子而是宋诗人。

 诗人带来的好处是宋公子的名头开始在朝廷的官员之间传了开来。

 不少人开始宴请他吃饭,偶尔有官员来求诗。

 巨大的成就与光环,让宋公子开始琢磨打造属于自己的时代。

 诗虽是敲门砖,但想做官还得走开始的路子。

 宋公子虽讨厌考试,但这个制度从隋朝的时候就定下了,到现在差不多实行了五十年了,况且考试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相对的公平。

对于他这种没资历,没有背景,没有关系的读书人。

考试反而更能让他们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麻雀飞上枝头当凤凰那也是常有的事。

经过充足的准备,宋公子决定参加高考。

不敢说是做个状元郎,考一个好的名次应该不难。

事实证明,会写诗的人,运气也不错。

上元二年(675年),长得身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了仕进正途。

由于考试名次着实不错,宋公子,哦,宋大人以才名与杨炯被召分直内文学馆,两人都是才华横溢之辈,平日里聊天不是文学就是为官之道。

 虽说杨炯这人虽孤傲了些,但不否认人家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 ,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让宋大人获益匪浅。

 这段打酱油的日子宋大人不急不忙,他知道如何与这里的人打交道,如何让人重视自己。

 他的诗一篇接着一篇发,诗带来的除了丰厚的稿费外,还迎来了大批的粉丝。

 粉丝从寻常百姓到王侯将相。

 他们开始为宋大人说话。

 久而久之,朝廷也觉得这人不说,不该就此埋没了。

 几年后,宋大人的官位一提再提,十五年间,宋大人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

大唐的规矩,学士之职,以文学言语被天子顾问,出入侍从,礼遇尤宠。

巨大的成就让世人羡慕。

人站在高处,总少不了争斗。

 一直顺风顺水的宋大人也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争斗。

这次对手的名字叫东方虬,当朝左使。

官虽不大,但文采着实不错,最让人头疼的是当朝皇帝武则天很欣赏他的文笔。

这样的人,注定是宋大人往上爬的拦路石。

必须除之而后快。

这是做了十五年官,从官场上摸索出来的道理。

这天,游洛阳龙门,皇帝武则天让把他也叫去了,这样的好事,宋大人从来不放过,一口答应。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传至大唐那也是一等一的美景之地。

  皇帝武则天见远处伊水碧波荡漾,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宛如人间仙境,便让人写诗。

 
东方虬才思敏捷,大笔一挥,一手五言绝句一挥而就。

武则天大加赞扬,当场将一件锦袍赐给了东方虬。

东方虬很得意,瞥了一眼宋之问冷笑了声:“小样的,有本事你也来啊。”

可他还没来得及得意够,就听得武则天连连叫好,除了皇帝本人,随行的官员也一个劲儿的赞扬。

这是什么情况?

 东方虬很疑惑。

 很快他就不疑惑了,甚至带着几分佩服。

比起他的五言绝句,宋之问写的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四十二句,完美了的叙述了武则天访问龙门佛教寺院的事件,不光如此,诗的末尾还狠狠赞美了武周政权的正统性及道德力量。这样的诗,那个皇帝不喜欢。

 武则天越看越高兴,竟让人将刚刚穿上的锦袍又给夺了下来送给了宋之问。

 “这有这波操作?”东方虬很懵圈。

 但让他更懵圈的是宋大人的眼神:“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跟我斗,小样的,写诗小爷还没怕过谁?”


 (来啊, 再斗?别急,咱们缓一缓接着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