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临症者 功夫在药外(妙手国医) ——记全国名中医郭剑华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18-12-08

2017629日,郭剑华获得首届“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成为全国筋伤学界为数不多的“全国名中医”。

 

  中医世家六代传人

  郭剑华1945416日出生中医世家,自幼在药香中长大,据其家谱记载,他曾祖父的祖父郭熙成于清咸丰年间在川南开办“郭氏福善堂”悬壶济世,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他是郭氏家族第六代传人。先辈们治病救人的风采,在他幼小心灵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特别是其姑婆蜀中女名医郭贞卿“药内药外结合”的理念,直接影响着他的临床思维,对其以后从事筋伤病症的综合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内和药外疗法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

1960年,郭剑华考入四川省泸州医学专科学校首届中医专业班学习,终于实现了学习中医的理想。他聪颖好学,勤研善悟,深得来自川南地区著名中医临床专家张君斗、温新象、赵时珍等人的真传;他融会贯通,师古不泥,继承发展“药内药外结合”的思想,主张“疑难病症、内外兼顾、杂合而治”原则,创新性地提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筋伤疾病”的学术观点,在针刺、灸法、推拿、方药等方面均独具匠心和技法,成为当代中医筋伤治疗方面的专家,在中医筋伤学其临床、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均取得卓越成就,特别是“中医综合治疗筋伤疾病学术思想”更是独树一帜。

 

  同步共振心身同治

  郭剑华视病人为亲人,始终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凡是求诊于郭剑华的病人,都会感动于他的热情细心、和蔼可亲,凡是经过他治疗的病人,都会称赞他的仁心妙手、医术精湛。

  “善临症者,功夫在药外。”郭剑华说:“一个好医生除了采用药物治疗疾病外,还应重视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非药物疗法,同时还应顾及病人的心理治疗,这就是药外功夫。医生应善与病人沟通交流,这既是一种心理治疗的过程,也能让医生从中了解到病人更多的病情。”郭剑华认为,作为医生善与患者交流,把病人当亲人,对病人常怀同情心和责任感,能在医患之间产生治疗所需的“同步共振,心身同治”效果,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郭剑华经常会遇见一些“任性”的病人。一次,一位老年病人气冲冲地指责郭剑华太偏心、不公平,说:“我和别人是一样的病症,为啥他们有推拿治疗,而我没有?”听了老人的指责,郭剑华耐心地解释说:“因为您患有重度骨质疏松,不适合做推拿,如果强行实施推拿治疗,很容易引起骨折。”见病人半信半疑,郭剑华面带微笑,将针对病人的病情及重度骨质疏松情况的治疗方法,从头到尾解释了一遍,老人这才释怀。面对病人,郭剑华总会面露笑脸、真诚以待。

 

  致力传播中医药文化

  郭剑华着眼于中医药发展大局,致力于传播中医药文化,长期为宣传中医药,改善中医药发展环境而不辞辛劳地奔走呼吁。1994年和1996年,他先后两次应邀到美国讲学、工作,宣传和推广中医药文化,让美国友人、华侨华人感受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1998年,他应邀到南非工作,在当地华文报纸上发表中医科普文章百余篇,并创建“南非中国中医诊疗院”和“中国大药房”,还主导成立“南部非洲中医药学会”,被公推为第一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促进中医在南非的合法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中国驻南非大使馆和约翰内斯堡总领馆的称赞。

  作为重庆市政协委员和科协委员,郭剑华积极献计献策,提出关于促进中医药发展的相关提案建议50余件,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郭剑华,仍然坚持在临床一线为病人施针问药。他每周来往于重庆多家区县医院之间,建立名医传承工作室,示教带徒,传授经验;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种有关中医药的讲座及中医药学术会议。他用实际行动为中国的中医事业努力工作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