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很久没有写公众号输出了,总是觉得时间余额不足、自己很忙,也以此为借口,几周没有坚持打卡读书。好在我的书友小伙伴们不离不弃,始终督促又鼓励,如灯塔般给我光亮又指引方向,能有他们,深感幸运 继前几周被《经济解释》惨虐后,决心暂歇一下,看一本轻松的书,经过再三思索,选择了丽娜分享过的《奇特的一生》,作者:[俄]格拉宁。 之所以选这本书,是因为一个字——忙!工作、考试、开题报告、装修、签合同、生活琐碎……每件事都在抢夺着固定额度的时间,时常觉得好像没做什么,一天天一周周一月月,倏忽间就过去了,是我不能更好地进行时间管理吗?是我拖延效率低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我该怎么做? 读这本书的初衷就是为了解答这个疑惑——时间究竟去哪儿了?本来希望自己能够一边看书一边付诸实践,然而书本很薄,两百多页,来不及实践,拖拖拉拉的也两周就看完了。看完才觉得,这本书或许给出了比我想要的更高层次的解答,即:一个人究竟怎么样才能生活得更好! 关于本书 本书是一本纪实散文,作者格拉宁根据本书主人公柳比歇夫的真实案例创作,作者与本书主人公本是朋友关系,在好友逝世后,格拉宁花了很长时间研究柳比歇夫的日记和文档,从中“参透了一个人一生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好。 本书用柳比歇夫的真人真事,为我们讲述了主人公怎样用其独特的时间管理法,以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做了别人几辈子的才能完成的事情——从26岁到82岁这几十年间,柳比歇夫共发表了七十多不学术著作,包括地蚤分类、农业、植物保护、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遗传学、数学、哲学等众多领域。不仅在多个专业领域有令人瞩目的建树,柳比歇夫在许多兴趣爱好方面也有不错的成绩,他自学了英文、法文、德文,也发表了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文章,比如关于父亲的回忆录、对文学流派的研究论文、关于科学史的论文、关于堕胎的论文、探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或是研究古希腊罗马战争的文章等。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为什么柳比歇夫就能做那么多事?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作者从柳比歇夫的日记中发现了端倪。总结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四个步骤:记录——统计——分析——反馈。 记录:1916年,柳比歇夫开始记录时间开销日记,从此一天也没有间断,无论战争、疾病、心爱的儿子离世那天,都不曾打乱他规定的节拍。 所有的记录,每一天每一年都一模一样,时间开销日记的格式是:日期 事件 花费时间。每天记录,包括吃饭、睡觉等常规事情都记录,这样忠实地记录自己把时间用到了哪里,得到自己的时间账本。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此以往,柳比歇夫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他可能不看手表就能准确感知到时间的流逝——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看得见摸得着,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中,觉得出光阴在冷冰冰的流逝。 统计:柳比歇夫根据时间开销日记,以每周、每月、每年为单位定期进行总结,他会把之前每天记录的基本工作时间加起来,并做好分类。比如,在某一年的年终记录中,游泳43次、同朋友同学交往共计151小时,娱乐共65次,接着列一张清单,写他看过的电影、戏剧、展览、听过的音乐会。通过统计,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时间被用在了哪里。 分析:柳比歇夫经过多年不断改进、试错,最终形成了一套集时间记录、总结、规划于一体的系统工作方法,对精力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管理。经过分析,知道自己在过去的时间段里,哪些运用时间的方法更高效,哪些可以改进等。
反馈:柳比歇夫会根据之前的记录统计,制定下一时间段的计划,根据现有的完成情况,决定下一个时间段每个方面的时间花费目标。这个阶段不仅意味着坚持,还意味着恰当的放弃。学会取舍和放弃,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精力的集中。 我的体悟 看完本书会感叹:哇塞,柳比歇夫太牛了,我也要效仿起来,并且努力坚持下去!相信很多人跟我有一样的想法,但事实是:我们往往很难坚持下去,真正坚持下去的人恐怕屈指可数。问题在哪儿呢? 作者说:问题在于,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想起那句“间歇性踌躇满志”,很多人其实都是这样。 从这个角度来说,时间管理的根本要诀在于: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树立适合自己的、远大的目标。所以,不要被别人欺骗啦,不要看着别人打卡学习个英语就恐慌!也不要欺骗自己啦,不要以表面的勤奋来掩饰自己真正的懒惰!只有真正经过思考,并付诸实践,才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吧。 时间有限,今日至此。本书其实不仅仅是一本时间管理工具书,更是一本纪实文学,其中不乏作者的警言妙句,任意一句拿出来都令人有所思有所悟,都可以扩展为一篇文章。 各位,好久不见,甚是想念,晚安…… |
|
来自: 扫地僧一一 > 《742、参透天、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