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完这部电影,好想大骂一声fuck!

 洮阳浪子鸿都客 2018-12-08

今天去看了《狗十三》,非常喜欢。

如果你在成长过程中也曾被修理,被冤枉,被压抑,一定会感同身受。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不过就是一个成长电影,小题大做。

但我必须要讲,它太难得了。

它的切口确实很小,不过是一个十三岁少女的成长故事,没有什么大悲大喜,大奸大恶,但它却异常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家庭中那些最容易被忽略,也最让人痛苦不堪的部分。

这些闷闷地痛,不被察觉和言说的委屈,才是最让人难受和绝望的。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爱好物理的十三岁少女,她叫李玩。

作为观众,我们不知道她的父母是什么时候离婚的。电影一开始,她就跟着爷爷奶奶住。爸爸太忙了,没办法照顾她。

这是个普通的父亲,他需要在生意场上和人应酬,也需要组建新的家庭,他当然是爱女儿的,所以在新婚妻子生下小儿子时,才瞒着不告诉李玩,怕她伤心。

他和中国千千万万的父亲一样,从来不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人,想到的时候心怀愧疚,拿钱弥补,平时则不闻不问,甚至连孩子对牛奶过敏都不知道。

李玩的父亲需要的是一个听话、顺从、懂事的孩子,不要惹麻烦,最好能为自己争光。孩子拿了奖,他会真心的自豪,真心的高兴,但他从不曾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当李玩和他发生冲突时,他唯一的招式是“哄”。哄就是不把你当成人,平息情绪就好,不用跟你讲道理,也不需要尊重你的需求和人格。如果“哄不好”,那么就用暴力进行镇压,简单粗暴,最有效。

在电影中,有一场非常真实的戏,父亲暴怒之下,对李玩拳打脚踢,打完了之后,抱在怀里,对她说,“爸爸打你是因为爸爸爱你”,“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在中国家长眼里,只要没有缺胳膊少腿,那就是完完整整的长大了,但在这个长大的过程中,孩子内部世界的破碎,他们是听不到的,甚至,他们以为只有这样,才算是成长。

陈丹青有句话,流传很广。他说,第一次到纽约,看到街上一张张全是没有被欺负的脸,大为震惊。

而这种“被欺负”,却是我们生活中的日常。在家庭中,压抑自尊,搪塞真与假,用权力镇压一切的手段,使得我们在成长中受尽了“欺负”,才终于委委屈屈的长大。

电影中让我异常难过的段落,是后妈带来一只新狗冒充爱因斯坦。当后妈指鹿为马地说新带来的狗就是爱因斯坦时,李玩百口莫辩,当奶奶也帮腔,甚至堂姐也“顾全大局”的加入对方的阵营,李玩彻底地懵了。

如果你明明知道这是假的,但所有人都说这是真的。你会是什么感受?

没有人帮你证明,没有人站在你的一边。他们只想平息一切,哪怕冤枉你。

看到这一段,想起自己小时候被冤枉时的哑口无言,那种全世界都抛弃你的挫败和灰心。真的很难过。

当然,灰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父亲信誓旦旦和自己约定去博物馆,却因为酒局而泡汤。

比如,父亲告诫自己不能喝酒,却在饭局上为了讨好生意伙伴,而让李玩敬酒。

比如,因为爱因斯坦咬了弟弟,父亲就要把它送去“狗肉店”。而这只狗,其实已经换过了,在被换之前,它代表的是爸爸的愧疚和关爱。

电影的最后,李玩不再试图反抗,而是选择了沉默。

她不再试图和大人沟通,也不再试图坚持对错,把一切伤口都藏起来,伪装出微笑,然后在独自无人时放声痛哭。

一个活泼泼的少女,就这样被驯服了。

看完这样一个故事,你似乎找不到过错方,爷爷奶奶当然是疼爱孙女的,只是他们更疼爱孙子,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爸爸当然也是爱女儿的,只是除了“哄”和“打”,他也没有别的办法,豆瓣上确实还有一篇评论,号召大家要从父亲的角度看问题。

似乎所有人都没有错,但李玩却被挤压得遍体鳞伤。这就是最让人气愤的地方——你找不到出口。

所以,我很喜欢这个片名。初看有点不知所云,但却自有一种愤怒、爆裂的气息。

它几乎就是一句粗口,导演是故意的。他知道等你看完了电影,很难不对这操蛋的世界大骂一声:fuck!

但真正让人难过的是,即使我们骂出了口,似乎一切也不可改变。

曾经,我以为等到我们这一代长大了,做了父母,就会发生变化,但据我观察,这变化是有,但承袭的部分更多。它太强大了,但我们仍然必须对它保持警惕。

愿少年们可以有一张没有被欺负的脸。

Ps.昨天推荐了故宫最新的爆款奇书——《谜宫·如意琳琅图籍》,推理解谜+古典文化,非常好玩。限量发售,现在还剩不到100份。

点击下面的图片,可查看详情。

-the end-

从 读 书 开 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