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利史话

 zqbxi 2018-12-08
颍、沙、汝流域灌溉  2008-3-24

  淮颍水利,邓艾屯田达到高峰,当时邓艾查勘从(现在)淮阳、项城以东至寿县,认为田地好,水不足,建议引黄河水入汴水,再开一渠(广漕渠)由汴引水到颍水各陂塘,既可蓄水灌溉,又可以通漕运。他的规划叫“济河论”。实施结果是“兼修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每东南有事,大军出征,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②[注:《晋书·食货志》]兴修水利屯田的直接目的在于伐吴。当时的工程引水渠长三百余里,规模很大,详细情况没有叙述。只颍北有一个泗陂(在今太和县北)曾见记载③[注:《晋书·食货志》],西晋时尚占地一万多顷。《水经注》虽后出两百多年,所叙淮颍情况,还可以看出当年一些迹象。它记载的陂塘很多,有些可能是这时期的水利设施。 

  邓艾所开广漕渠,引黄河水补充颍水等水源的不足。广漕渠故迹不可考,大约相当于汉之蒗荡渠或《水经注》之坂水(即汴水)及沙水(又叫渠)。汳、沙大部系人工渠道。广漕渠或上游即利用汳渠,下游为沙水之改道及疏浚。《水经注》渠水从济水分出,东南过圃田泽,泽在中牟县西,当时东西四十里,南北二十里,中有二十四浦是渠水的水柜。渠水至大梁(今开封)分为两支,东流的是汴渠,亦即曹操所开的睢阳渠。南流的是沙水(后代之蔡河,下游约当今之贾鲁河而偏东)。沙水在今陈留县南,东边分出一支是鲁沟,是汉代的人工渠。西边分一支是八里沟水,会合百尺陂水、野兔陂水,在圉县(今雍丘县南之圉镇)西又流入沙水。再往南,西边有康沟水,沟上接洧水(在今长葛县境),有堰控制,下入沙水。康沟支流有长明沟,连结白雁陂、梁泽陂、蔡泽陂、下游分为三支,北支合康沟。沙水南至扶沟县(今扶沟东北五十里)西有蔡泽陂水注入。再往南,东分支为涡水,涡水东流合鲁沟。沙水至东华城(在今西华县东北)西,又东南分为甲庚沟,西通洧水,当时已无水。又南与广漕渠会合,渠上接庞官陂,“云邓艾所开也。虽水流废兴,沟渎尚夥。昔贾逵为魏豫州刺史,通运渠二百里余,亦所谓贾侯渠也。而川渠径复,交错畛陌,无以辨之。” 

  《水经注》颍水,流经上棘城(在今禹县西北)西有一座废堰,原来有渠向东南分出,当时已不能引水,只有泉水由渠中东南流到钧台陂,陂方圆十里。再东南通郏县的摩陂。颍水正流东南至临颍县(今临颍县西北)分为青陵陂,陂方圆二十里。陂水又东通狼陂。颍水流经陈县(今淮阳县)南面,更东南北岸有交口。向东分为新沟,颍水上有一个堰,名叫新阳堰,又叫山阳竭。新沟东南注入细水。细水(今茨河为古细水遗迹)上源为阳都陂。南至细阳县(在今阜阳北四十余里)合新沟。当时沟已无水,仅有旧渠东入泽沼地,水乱流入细水。细水更东南经细阳县旧城南,又东南积水为次塘,塘有灌溉设施。细水又东南转西南汇入颍水。颍水自交口东南流经项县(在今沈丘县)城北,南面有谷水流入。谷水上源是平乡诸陂。颍水又东经邱头,又东南合细水后到汝阴(今阜阳)城西北,汝水分支流入。又东南流,左岸合上吴、百尺二水。两条水上源是次塘、细陂。颍水又东南流,北岸又有江陂水流入。江陂水北通大漴陂,大漴陂南流汇成江陂,南经慎城(在今颍上县西北)西侧入颍水。颍水流经慎县南,又东南入淮。 

  颍水入淮处,淮河北岸一带陂塘也很多。《水经注》记淮水至汝阴县,左边会润水。润水上源是富陂。陂西边是富陂县(在今阜阳县南),是汉代因为这里多陂塘能灌溉稻田建立的县。富陂东南通高塘陂,再往东又积成一个陂,陂水又东通焦陵陂。焦陵陂北流为鲖陂,鲖陂北流注入汝阴城濠,转流入颍水。焦陵陂东流即润水。淮水过颍口后,再过寿阳县(今寿县)北,夏肥水(今西淝河)从西北流入。夏肥水上源是沙水从城父县(在今亳县南)分出的,东南流经城父县南面,再东流经思善县(在今利辛县境)城南,又东是高陂,又东是大漴陂。陂水南流是肥水,北面一支是鸡陂。鸡陂下游是鸡水,流过黄陂、茅陂、东南和肥水混流入淮水。这数十成百的陂塘,邓艾时可能利用过,至少是可以利用的。 

  淮阳以西,颍水支流如溪水(大致相当于今之清溪河)也有些陂塘。在许昌东南有狼陂、宣梁陂。狼陂南北二十里,东西十里,即上文通颍水之狼陂。另—支流洧水(大致为今之双洎河)在今新郑县有洧渊、龙渊,在今鄢陵县有鄢陵陂,在今长葛县东南有濩陂,在今扶沟县东南有鸭子陂,宽十五里,西通洧,北入沙水。颍水另一支流,※[左边一“氵”,右边一“隐”]水(现在的沙河为古潞水遗迹)及别汝在※[左边一“氵”,右边一“隐”]强县(在今临颍县东)南有陶枢陂。※[左边一“氵”,右边一“隐”]水再下与颍及别汝混流。别汝在征羌(在今漯河市东、商水县西)城北积为汾陂,方三十里。再东又通狼陂、清陵陂水,二陂都通颍水。 

  沙水又东南过陈城(今淮阳县)北。晋时城北有故沙名死沙,北魏时通流为漕运所经。沙水转经陈城东,又叫百尺沟,又南分为二水。东流者为沙水,南流者亦名沙水。南流者西岸合谷水,谷水上源是劳陂(在陈城西北)。南流者更南入颍水,就是交口。这里有大堰就是三国时的百尺堰(或百尺堨),又叫新阳堰、山阳堰,新沟水由堰分出。东流之沙水过宁平县(在今郸城县东)南,再东积成阳都陂。陂水东南流的就是细水。沙水又东过新阳县(在今界首县北)北,又东分为高陂水。又东分为二水,分支北经谯县(今毫县)故城入涡水。正流东南经城父县西南又分一支,一支即欠水(今芡河前身)。沙水东南流入淮。沙、颍、细、芡下及淮水间,川渠交错,陂塘众多,互相通连,那些是人工设施,那些曾利用灌溉,虽不可考,但曹魏屯田水利也不会出这些范围。《元和郡县图志》激水县(今商水县),记县东北二十五里有溉灌城即邓艾筑陂塘、兴灌溉所筑之城。县西十里有集粮城,亦邓艾筑,用以贮藏食粮。这都是后代流传的故迹。颍水之南为汝水流域,陂塘也很多,不一一列举。 

  长江流域下游水利多在江南,北到长江,南到钱塘江。本区水利多是这一时期创始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