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各家闲章原印精品(转帖二)

 聽雨軒sjh 2018-12-08

接前页(二)

承前启后的清初印风

清初印坛效法文、何的风气盛行,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风格倾向,在渐变中完成了向文人篆刻全盛时期的过渡。
清初印家大多是明末遗民。时尚流行加上师承及地域因素,使一些篆刻家多以摹习文彭、何震等明代大家的印法相标榜,并视之典范。

鲜为人知的"塔影园派"顾苓

顾苓(活动于清代康熙年问)字云美,号浊斋居士。今江苏苏州人,居虎丘山塘。工诗文,精鉴别金石碑版。书法、隶书取法《夏承碑》,行楷宗赵孟俯。篆刻追摹秦、汉人,重气韵;旁参宋、元朱文,工整中求书法意趣,印文不为"就形"所束缚。对吴中地区的印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一个不算大人物的顾苓,倡导出一个强有力的地域性流派。顾苓在明亡后隐迹不出,自辟"塔影园"于虎丘山麓,治印推崇文三桥,在篆刻史上被后人称为"塔影园派"。顾苓的印风直到民初甚至现在,还为苏州印坛所津津乐道。
当时,曾有人亲睹顾苓刻印。形容他刻时是"如虫蚀叶",即步步进逼,蚕食推移,每移一刀必切入深刻而有停顿。而这正是后来浙派切刀的特征。顾苓先于丁敬为首的浙派,率先应用这种"如虫蚀叶"之法,实为技巧先声,令人感佩。

寿山鹿目田子母螭钮朱文印《真赏》4.1 ×1.9×5.4cm

独追正脉的虞山快士林皋

林皋(1657一?)字鹤田,更字学恬。原为福建莆田人,因官于常熟侨居虞山。为浙派兴起之前,清代印坛上的风云人物。前人因他的籍贯而将他归人莆田派。他的篆刻古雅清丽,对疏密繁简的处理尤为得当。林皋16岁印作已小有名气,为当时著名学者钱陆灿所赏识,以"晚年印人中第一友"相称。他的篆刻受汪关父子的影响和启发,颇有心悟,时出新意。同时代的文渊阁大学士王损赞之日:"鹤田林子,虞山快士,究心斯道,独追正脉,其镌刻诸体,全用汉篆,不杂史籀及钟彝敦盘之文,虽海内名家杂出,精于篆学者,毕竟以林子为当代独步。"当地的书画家王絮、恽格、吴历、杨晋、徐乾学等人用印,多出自其手,后人将其风格流派称为"林派"。著名画家王时敏三子王撰在为林皋印谱((宝砚斋印存》所作序中称:"虞山林子鹤田,妙年博雅,自幼于篆籀之学,潜心研究,故其镌刻,于今日为最精。"又言:"纯熟之至,迎刃而出,自然浑融,具有天趣。"
与林皋知交的王撰为名门子弟,徐乾学为刑部尚书,王拔为文渊阁大学士,吴绦是((佩文斋书画谱》的纂辑者之一,至于王翠、吴历,更是一代书画宗师。林皋得这些知己,印名满天下。从传世的林皋作品来看,种种流畅、绵密、沉稳、精严,表明他的确是个印学创作风格上的全才。在清初印坛上,这样的全才是十分罕见的。林氏精通篆法,对汉印有深入研究,曾集古铜印一千余钮拓为谱录,成书于1712年,名为((宝砚斋印谱》。其影响之深远,仅在清代就达二百余年。

寿山老坑芙蓉三螭戏珠白文印"丘壑独存》4.3×4.3 ×3.5cm

扬州八怪中的篆刻名家高翔

高翔(1688-1754),字凤冈,号犀堂,亦作西唐、西堂、西塘,江苏扬州人。他对书法、绘画、篆刻无所不精。
高翔虽名列扬州八怪,与汪士慎、郑燮、金农、李禅等都有很深的交往,但他却有一个圈外的朋友:大画家石涛。他画山水远师渐江,近则受石涛纵放之影响,能出新意,造诣不凡。石涛死后葬于平山堂,年年清明,他必去扫墓凭吊,至死未断,由此可见其为人之仁厚;从他刻的印章"无诤三昧"、"为人也真",亦可窥见其品德,更道出了他处世为人的本质与准则。
高翔还有另一个圈外的朋友,即大篆刻家丁敬。他们两人同以篆刻驰名,并驾齐驱。白文印"无诤三昧",一种地道的切刀、方笔的浙派面目,或许可证他们之间互相影响的所在。清阮元《广陵诗事》称高翔"工八分,晚年右手废,以左手书,字奇古,为世宝之。"

芙蓉角端兽钮白文印《无诤三昧》 3.9 ×4 ×9.4cm

纵情于翰墨风雅之间的陈渭

陈渭(活动于清代乾隆年间,卒年六十余岁),字桐野,又作同野,号首亭。浙江平湖县人。幼孤,为兄嫂养育。聪颖好学,善饮酒,喜旅游,托迹山水、琳宫、梵宇之间,不屑科举文字,究心六书。工诗,风格淡远,五古近韦庄、柳宗元。擅隶书,有求必应,兴发时顷刻挥洒百余幅,当时嘉兴地区的屏风往往多出其笔。
陈桐野终身未娶,几乎要与出家人为伍,而且也已"得妙悟,通禅悦",俨然空门中人了。但他豪于酒,能彻底畅饮不醉,实在是个货真价实的酒徒,自然也放纵自己,不求约束。纵情于山光水色与翰墨风雅之间,使他有了平衡自己心境的最好手段。科名之试虽然不屑,代之以"好学古,究心六书,研讨始一终亥之义",亦足以自得其乐。陈渭桀骜不驯的个人性格倾向,绝对不属于那些甘于市俗随波逐流之辈。

白芙蓉双螭钮白文印Ⅸ开卷有益》 5.5 ×5.4×6.3cm

恶劣环境下孜孜不舍的陈练

陈练(1730一1776),字在专,号西庵,又号练玉道人。福建日安人,后迁居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工诗,书法学怀素,能以怀素之法写金文,奇趣无穷。早年嗜古,对钟鼎彝器等古器独有所钟。尝得朱简印谱,潜心追摹,颇能得其神。后于汪启淑处饱览其所藏秦玺汉印数千方,不禁拍案叫绝,顿有颖悟,胸襟眼界大开。遂追秦汉神韵,印作脱胎换骨,大大跃进了一步。汪启淑在《飞鸿堂印人传》中记载观古铜印后的陈练:"穷搜博采,冥思默会,得之心而应之手,遗其象而追其神,于是篆法、刀法、遂直造于古而不拘于一格。"陈练著有《超然楼印谱》、《秋水园印谱》、《印说》、《西庵诗钞》等。
陈练虽是一个很好的篆刻家,但个人的命运却屡遭不幸。"幼清赢,弱不胜衣,事贴括,辄为二竖侮",使他少年时就留下了心灵上的阴影。"壮岁家贫,而又善病,经年强半在药裹中","又复米盐零杂,经营入口,悴心劳神",家庭负累太多又逢自己多病,生计真是难以维持。又有爱子聪颖,"年方舞象,即能继其学,且署款极精雅,患小疾,为庸医所杀。"由此,陈练益悒郁无聊,旧病新恨难以自拔,至四十六岁就长逝人间了。这样一个多灾多难的陈练,在篆刻界是颇能引人注目的,人们不禁为他的作品精到而赞叹不已,更为他在"灾害"不断的恶劣环境下孜孜不合而折服!

寿山水坑桃花冻狮钮朱文印《梅花作伴》4.6×3.5×9.8cm

苍劲质朴的西泠印派

清代中期,金石学空前隆兴,对出土古文字资料的收集、鉴别、考证蔚然成风。一些精于金石考据的印人直师秦汉,追求质朴趣味的创作观念更为明确,并逐渐摒弃晚明清初过多讲究工巧细腻和形式装饰的习尚。由此对社会文化背景和士人鉴赏理念必然相应提出变革的要求。西泠印派的出现,可以说正是这种变革趋势的反映。
西泠印派又称浙派,其代表印家为丁敬、蒋仁、黄易、奚冈的"前四家''和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的"后四家"。因他们均是杭州I府人,后人合称"西泠八家"。

鹤立鸡群的浙派开创者丁敬

丁敬(1695一1765),字敬身,号砚林,别号很多,以钝丁,龙泓外史,孤石石叟等最著名。浙江杭州人。早年在艮山门外开酒店,以卖酒为业。中年时,地方上曾以"博学鸿词"科荐举,他拒不应试,而潜心于金石碑版的研究,喜收藏,又精于鉴别,常往来于扬州、杭州,与金农、罗聘、汪启淑等交往亲密契合,时以诗、书、印、画互相切磋。为了对杭州附近的石刻碑版进行收集整理,他时常亲自前往考察,曾偕厉樊榭来往于西湖周围,南北诸峰与三竺之间,对攀崖壁石刻碑版,劈萝剔藓,搜访无遗,并亲手攀拓。有时手足、衣服常为荆棘刺破,血迹满身,有时与饥肠相伴,忘其疲劳。归来后,又分类整理、撰写和考证,著成《武陵金石录》笄书。
丁敬针对当时印坛因袭守旧,远离秦汉的风气,写了一首针砭时弊的诗,第一、二句就是"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反映了胆敢独创的精神。丁敬以雄厚的学识、全面的素养,发而为印,尤其是在刀法上善于以碎切之法,表达古拙之笔意,涩行而不滞,于平稳中见灵活,一变文、何以来多用斜刀冲刮的软甜俗媚之气。于文、何、苏、汪、朱、程之外,另辟新径。杭州一带印人学他的很多,后人称之为"浙派"。
追求高古浑朴的印风,是丁敬开创浙派篆刻的一大贡献。从审美史上说,是阳刚取代阴柔;从风格史上说,是朴茂拙实取代矫揉造作;从他个人的趣味来说,是以上古之趣取代当世的流俗之媚,也可以说,是以上古质朴的工匠心态去矫正现实浇薄浮浅的文人狭隘趣味。
质实的丁敬,在晚年并未因开宗立派的丰功伟绩而受到造化青睐。他著述宏富,收藏亦洋洋可观,却因"邻人不慎,灾及其庐,罄所藏弃,尽化黑蝶"。丁敬生性怪僻,心境高古,从不求索于人,不肯轻易为人刻印,遇达官显贵求其印作,更是避之不允。因此,传世作品并不很多。这里展示的几方丁敬作品,都是从汉印铸白文与铸朱文的基础上出来的。其章法布局纯属汉法,只是在刀法上采用了朱简的碎刀法,使用许多长短不等的短切刀,节节切进,连接而成。在平正之中,加入少许极短的斜线,使直平中有短斜,平稳中有微微的蠕动之感,构成平中有斜、静中寓动的新奇境界。这种刀法,是丁敬开创的,既是他的突出特点.也是后来渐派印童的其同特点。
云在意俱迟红高山狮钮白文印 5.6×5.6×69cm

苔花老屋善伯洞双狮钮朱文印3.9×3.9×6cm

厚重凝炼的蒋仁

蒋仁,生于乾隆八年,卒于乾隆六十年(1743一1795)。初名泰,字阶平,后于三十一岁时在扬州平山堂得到颗汉铜印后遂改名。改字山堂,别号吉罗居士、女床山民、罨罗溪院长等。浙江仁和(杭州)人。他一生都住在艮山门外的两间祖宅里,自幼过着贫穷孤静的生活,拙于人情世故,平日少言谈,不务功名,终生未曾仕宦。而对诗文、书画、篆刻却终生乐此不疲。书法师颜真卿、孙过庭、杨凝式诸家,兴到落墨有苍古奇崛之貌,为世人所钦佩。彭少升《二林居士集))论日:"山堂书品甚高,予以天真野逸评之"。诗清雅拔俗,丹青亦显脱俗悠静意境。篆刻以丁敬为宗而有发展,袭其法,却能以拙出,于苍劲中饶有逸致,古意盎然,另出枢机。在西泠八家中他的印流传最少。
蒋仁性格耿介,人品高尚,不喜接近权贵。当阿林保(雨窗)出任运使官时,曾一再劝诱他进入仕途,多次推谢未成,后只得书就苏东坡"白发苍颜五十三"的诗句,借病辞归,仍与妻女住在原宅。房屋年久失修,倾斜破落甚至连风雨都难遮避,但书床井灶,都尽在身边,共享天伦之乐,"不知穷贫为何物",终日埋头于所嗜。恰巧,他去世那年正好是五十三岁。身后无子孙,作品多散失。后人将他的作品编入《西泠四家印谱))中,也只收了十二方。
蒋仁的印作可一言以蔽之日:凝炼。无论是朱文"翠玲珑"还是白文"左经右史",都是以严格、精密无懈、凝炼的空白处理与线条见长。如果说丁敬的线条趋于生辣与破损,则蒋仁属于厚重与浑成。同是切刀,两人的取向还是有相当的差异。从浑成厚重到凝炼平正,蒋仁的审美趣味已一反清初印家求变求多样的趣旨,开始走向含蓄内在的静境,这是很值得为人所重视的。
这里介绍的三方传世希见的蒋仁作品,是近代流传印谱著作中未见介绍的,弥足珍贵。

白芙蓉随形薄意春江水暖图章。蒋仁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冬制印,"左经右史"白文印 2.9×2.9×5.8cm
芙蓉冻螭虎钮巨印,蒋仁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冬制印,白文印"我得无诤三昧" 7×7×6cm
寿山艾叶绿博古平头章,蒋仁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8月制印,朱文印"翠玲珑" 3.9×3.9×5.7cm,
古拙生辣稳健老到的黄易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大业,号小松,又号秋翁、秋影庵主、莲宗弟子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监生,官济南同知,勤于职事。工诗,富收藏,甲于一时。擅长碑版鉴别考证。绘画,山水法董源、巨然,谈墨简笔有金石韵味;花卉,宗恽寿平,饶有逸致。书法最精隶书,结体参钟鼎法,颇古雅。乾隆二:十七年,黄易十九岁时拜丁敬为师。"钝丁尝见其少作,喜日:他日传龙泓而起者,小松也"。黄易认为,治印应"小心落墨,大胆奏刀。"其所作之印,布局平稳自然,善变化,从拙处得巧,得汉人之髓;楷书印款有晋人风味,自成一格。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秋影庵主印谱》等。
黄小松的启蒙老师为何琪,至丁敬晚年才由何琪推荐到丁敬门下。何琪是丁敬的学生这件事,恐怕一般人都不知道;他将自己的学生引到师门,这就知者更罕了。这种情况,与近代之李桢推荐其学生王贤(个移)到自己的老师吴昌硕门下的事可谓先后辉映。
黄易在西泠诸子中,与久居杭州的印癖先生、当时著名的收藏鉴赏家汪启淑交往密切,并参与了汪启淑刻((飞鸿堂印谱))的宏举。这表明了黄易以后辈身份而跻身印坛中心,与诸多时贤前辈共同论艺。而汪氏著《续印人传》中,对黄易奖掖有加,甚至还不忘提到黄易将来前途远大:"腾骧正未可限也"。
黄易作印讲究古拙生辣,虽是浙派面目,却比丁、蒋在形式、技巧上更趋稳定而老到,追求也更明确。因此,可以说黄易所作之印是浙派成熟的标志。
丁寿山桃花冻螭虎钮印章
白文印"只寄得相思一点" 5.6×3.1×9.6cm
寿山白杜陵螭虎钮长方章
朱文印"今是昨非"2.6×2 ×102cm

白芙蓉角端钮印章
朱文印"新罗山馆"3.2 ×2.4 × 5.3cm

独出心裁的奚冈

奚冈(1746一1803),初名钢,字纯章,更字铁生,号萝庵、奚道人、蒙道人、鹤渚生、野蝶子、蒙泉外史,冬花庵主。安徽歙县人,后移居浙江钱塘(今杭州)。九岁就能作隶书,亦擅行草,山水、花卉均有成就,为清代著名画家之 。为人旷达耿介,俗世不相容,遂闭门谢客,豪放善饮,人以"酒狂"称之。他晚年在旬连丧四子,居室毁于火患,母亲去世后不久,他终于也在愁苦悲哀中谢世,年仅五十八岁。奚冈是地道的画家。山水潇洒清润,花卉有恽南田气韵,"名闻海外,远在本琉球间"。这可是与逸笔草草的墨戏相去甚远的。要画出恽南田这样的工笔勾勒与没骨,非有其功底与修养显然难以胜任。西泠诸子皆以仿汉为第一要义,而奚冈更提出在"浑朴严整外,特用强屈传神",而反对"俗工咸趋腐媚一派"。他师法丁敬取其精华,进而上溯秦汉玺印,遍步宋元诸家,再出新意,形成了他的疏逸清丽,冲和拙朴的艺术风格。
奚冈篆刻作品方圆俱得,纵抑适度而多灵秀之气,这充分反映出他对绘画形式的心得。从线条组合形式上看,奚冈的抽象能力、排比能力显然是一流的。他在其四十岁时所作的朱文印"岁云暮矣",为仿宋元粘边细朱文风格,但绝非呆板的摹仿,而是在宋元人的基础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印的格调高雅,而无宋细朱文的平板和元细朱文的松宽之貌;结构紧凑,线条流动,有飘逸灵透之气,布白稳当。朱文印"师竹斋"一方,比常见流传印谱发表的相同印文"师竹斋"更宽大(4×2.3×6.4cm),篆法全方,笔画端正匀整,布白中稳中求变。如:"师"字右边取纵势,左边取横势;"竹"字线条中间实,两边虚,"斋"字上下结构,其中的三个"口"与"师"中两个"口"呼应。使全印纵横、虚实、穿插、映衬极尽变化之能事,加上运刀上的疾迟,起抑,产生出安和简逸又富于灵动之气的韵味。此印边款隶楷相参,其印章效果独出心裁。

将军洞芙蓉三狮戏珠钮印
朱文"岁云暮矣" 3.1×3.1×10.7cm

寿山善伯螭虎瓦钮章
朱文"不二法" 2.2 ×2.2×6.8cm

秀丽工致时见巧思的陈豫钟

陈豫钟(1762-1806),字浚仪,号秋堂。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出生于金石世家。乾隆时廪生。精于金石文字和古器物的研究,好收藏,对名画佳砚、珍版碑拓不惜重价。篆隶书尤工,绘画上以篆法作松竹兰,有超逸之致。与陈鸿寿交谊很深,常一起求教于蒋仁、黄易、奚冈,研讨治印之道,印作得汉铜印古意,又于元、明人印中吸取精髓,白成风格。在高手如林的浙派印坛中异军突起,以工稳劲秀、典雅古朴的新面目跻身"西泠八家"行列,与陈鸿寿并称"二陈"。著有《古今画人传》、《求是斋集))等。
陈豫钟的浙派风格,无论是单刀还是切刀粗线条,都能体现出很敏感的空间构架意识与线条穿插的功夫。而且他的边款尤为成功,无论作隶作草,长跋单款,皆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白文"竹窗茶活"一印的边款,出以古隶题记,恭敬雅致,每一细笔皆不苟且,几乎是一方缩小的汉碑,摩挲领略,真是雅致空前。此印另有曾任民国印铸局技正,新中国建立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西泠印社的发起人之一王福庵于一九四六年(丙戌正月二十四日)题记,原文为:是石得于钱塘李氏尚有名字对印已为后人磨去仅留其款惜哉,丙戌正月二十四日福厂记。
自文"竹窗茶话"为寿山半山石狮钮印,印文四字由王福厂所刻。4.3 ×4.3×12.6cm
朱文"忠孝吾家之宝"为寿山红旗降石三狮钮印 3.1×5.4×7.5cm
白文"信造化之在我"为寿山将军洞芙蓉巧雕双螭钮印3.5×2.7×3.6cm

稀世珍品"曼生壶"的创制者陈鸿寿

陈鸿寿(1768一1822),字恭,号曼生、恭寿、曼公、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种榆道人、老曼等。浙江杭州人。曾任溧阳知县,河南海防同知,淮安府同知等职。早先师事阮元,诗文书画俱精,工于兰竹,四体书中尤以隶书高古俊逸,名重于世。他篆刻取经丁敬、黄易,刀法英迈爽利,直追秦汉。赵之琛评日:"曼生司马胸有书数千卷,复枕昨(加"字头)于秦官私铜玉,故奏刀时参互错综,出神入化,洋溢乎盈盈寸石问。"世人将他与陈豫钟并称"二陈",列"西泠八家"之一。陈鸿寿在溧阳为官时,闻宜兴紫砂壶濒于失传之虑,常于公暇,行至作坊考察,觉得这是很有特色的艺术品,甚为关心。后与当地茶具制作名家杨彭年合作,仿古法,用澄泥创制茶壶新样,构思出稳重大方,朴实生动,别具古意的紫砂壶。有时他还亲自撰写铭词,镌刻在壶上,有的还兼作绘画于壶上,并常在壶底钤上一方"陈曼生制"的印章。从此,紫砂壶的声誉大振,风行于时,濒于失传的紫砂壶获得新生并蓬勃发展。后世凡有"曼生制"的紫砂壶,其真品皆认为是稀世珍品。陈鸿寿多才多艺,书法草、隶、篆都极精绝,兼好绘画,尤善画竹,酷爱摩崖、碑版,收藏甚富,著述亦丰。曼生壶只是陈鸿寿的心血来潮,他的主要成绩还在于篆刻。他在篆刻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用刀爽朗隽利,恣纵豪放,碎切刀的起伏较大,节奏鲜明,刀笔内蕴藏隶意,故其风格显得清刚朴茂,苍茫浑厚。本人藏品文印"好书到手不论钱"、"自然好学"、"家书抵金"、"野屋高风"、"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等线条多涩行,但共同特点是运刀起伏相接,豪爽猛利,刀锋涩行连接,节奏铿锵明利,一种豪迈之气,跃然印上。陈鸿寿为浙派在刀法上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白文"自然好学"青田瓦钮印 2.8 ×2.8 ×5.5cm
白文"好书到手不论钱"白芙蓉螭钮印4.8×4.8×7.5cm
白文"家书抵金"兰花青田子母狮钮印4.8×4.8 × 7.5cm
朱文"吉孙"芙蓉螭虎钮印 2.7×2,6×4.8cm

白文"野屋高风"寿山鹿目格三狮钮印 2.8×2.8×11 cm

白文"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寿山杜陵坑巧雕穿钱螭钮4.5 ×2.4 ×6.1 cm

花芙蓉角端钮印章朱文"玉壶冰清" 2.3 ×1.1×8cm

①吉羊(2.2×2.2×7.5cm)②千万珍重③自愧涂雅④家藏七十二峰⑤儒名不入缙绅编@神清骨冷⑦赏诗阁⑧玉壶天地⑨自笑迂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