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向”的芬兰人 | 独处,是一门最深的学问

 jay675 2018-12-08



 01  


漫画《芬兰人的噩梦》用“马蒂”的故事,表现了一个普通芬兰人的崩溃时刻:


1.公交车上有人坐你旁边,然后他们开始跟你说话;


2.当陌生人和你眼神对视,并且对你微笑的时候;


3.明明有疑问,却沉默着不想引起注意;


4.你滑倒了,还被人看见了,更可怕的是,他们还没有过来问你有没有受伤......


芬兰人对社交有着天然的恐惧,封闭的地理环境,极少的人口数量,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养成了极其内向的性格。


在芬兰,人们即使在等公交,也会相隔3米,他们不会侵犯别人,更不会允许别人侵犯自己。

 

在公共场合严格划分”私人领地“,不单我们,很多其他国家的网民,都对此感到费解,甚至专门分析芬兰人的这种个性......



因为高度的“社交自律”,人们甚至创造了一个新词——“精芬”,用以形容那些极度注重私人空间的人。


国外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放的大阅览室,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搬张椅子坐在Ta旁边。同样的实验进行了80次。


结果如何?


在只有一两个人的偌大阅览室里,没有人能忍受一个陌生人坐在紧挨自己的身旁。Ta们中的绝大多数选择了默默远离,更有甚者直接表示:“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恰恰印证了芬兰人的社交哲学——人与人之间,需要独处的空间。



  02  


芬兰人需要大量时间独处。独处干什么?读书。


芬兰人极喜欢阅读,排队就餐,等公交车,朋友聚会,皆可阅读。因为阅读,他们避免了很多”无话可说“的尴尬。


在芬兰,每个孩子一出生,都会收到政府的大礼包(Finner Baby Box),礼包里附赠一本童书和一笔可用于书店、美术馆消费的儿童福利金。


读书能滋养出血肉,内化成精神气质,这是每位芬兰人必须接受的,人生启蒙课。


正如犹太人在孩子出生后不久,父母把蜂蜜倒在《圣经》上,命令孩子去舔,让他们明白知识是甜的;


又如我们中国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芬兰,孩子把书当成玩具细细把玩,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读书是最好的启智,也许还不懂逐字逐句的含义,但早已习惯书在身边的感觉。

 

芬兰人坚持”三个半“的作息时间:每晚10点半睡觉,5点半起床,起床后半小时读书。


公园里,地铁上,咖啡厅,随处可见读书的人,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对于沉默寡言的芬兰人来说,书才是最好的精神伴侣。在这种环境下长成的芬兰人,自然博学而多思。


因为庞大的阅读需求,芬兰拥有世界上使用率最高的图书馆,最好的建筑、最美的设计也都是图书馆。


对于他们来说,这四方天地不仅包罗万象,还藏着所有时光的秘密。



  03  


人生就是独木桥,你看大地辽阔,其实就是亿万人的独木桥拼接起来的。


这话是高晓松说的。


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但千杯易找,知己难求,唯有独处时,我们能看见自己。


前不久,阿雅的《奇遇人生》就邀请到了朴树。白T恤,短裤,戴草帽,眼前这个明明已经45岁的男人,却一如当年的翩翩少年。


在节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朴树的不知所措:面对摄像的近距离跟拍,他忍不住对着镜头发飙;跟语言不通的古巴人交流,他直呼”没意思“;被安排坐摩托车兜风,他更是借口身体不适直接罢录......


在熟悉的人眼里,他是真性情,在不熟悉的人看来,他情商低、固执、不圆滑。


但在我看来,他只是一个不入世的人。


朴树的父母都是北大教授,良好的出身,对他来说,是幸运,也是枷锁。


在周遭都是知识分子的环境里,叛逆的朴树显得格格不入,他玩音乐、逃课、早恋、从首都师范大学退学,甚至在成名后,他公开罢演,怒怼记者,放弃上春晚......


没有人理解他的离经叛道,除了他自己。


他把自己裹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别人进不来,他也出不去,在人生的独木桥里,他总是孤独前行。



  04  


朴树喜欢独处,独处时他只爱干两件事:一是写歌,二是阅读。


2009年,刚做完《生如夏花》专辑,朴树就决定跟一手捧红自己的麦田解约。


恢复自由身的朴树,很快在北京郊区租了套别墅,远离所有喧嚣。


他将心爱的吉他锁紧壁橱,完全不接触任何音乐,每天早睡早起,三餐极有规律。


剩下的时间,就躲在房间里拼命看书。


跟内向的芬兰人一样,朴树不喜欢人群,不仅不喜欢,甚至害怕,于是书成为他最好的慰藉。



朴树的书单杂而广: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房龙《宽容》、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于冷酷仙境》、许知远《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还有里尔克、博尔赫斯、海明威等大师的经典作品。


如果说不能做喜欢的音乐是“毒”,阅读则成了他的“药”。


那时他已经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在生理和心理状态同时处于最低谷时,书成了他唯一的救命稻草,他渴望从书中寻找问题答案。


他越来越相信人要适应天道,竟看起了中医名籍《伤寒杂病论》,尝试给自己配药,每晚十点入睡,早上起来必吃全麦面包。


远离城市的北京城郊一隅,安放了他阅读和思考的魂。


2011年前后,朴树的抑郁症基本康复,他重新燃起了对音乐和生活的希望。


再出现在大众面前,依旧是拘谨、寡言,下意识躲避镜头,但他的眼神变得坚定,里面盛满了岁月的厚重感。


可入药治病,可修身养心,这大概就是阅读带给朴树的,脱胎换骨的改变。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转眼,2018余额不足一个月了,我们该惶惶不可终日,懊恼逝去的时间?还是抓紧时间提升自我,高效成长?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位我很喜欢的好朋友——  易简读书  。致力于用阅读对抗无趣的自我成长平台。


2018年6月25日,他横空出世,在自媒体红利期过后,依旧坚持做内容,吸引了众多粉丝关注。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累计到了300万用户,写出了数十篇10W+的爆文,他坚信,阅读可以改变思维,而思维决定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