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馬國興之 《拳術三論》

 taijixialuca 2018-12-09

以三才觀點的分工合作的法式立論,手法司攻防,步法管進退,身法①主變化,三法合一而至用。也就是說九宮手法中的任何一個手法,都可以運用五行步法中的任何一個具體步法來完成攻防的預期目的;五行步法中的任何一個步法,都可以適用於九宮手法中的任何一個具體手法來達到進擊退守的的預期效果;上面的九宮手法和下邊的五行步法之所以能夠順利的完成攻防進退的預期目的、效果,主要是有身法為中樞主管變化的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之結果。

外形的手法、步法、身法的三合一之攻防法式清楚了,而此時運使的是骨力的打法,即捶捶要沉實而有骨力的用招方法。那內勁又是如何運使的呢?

由於此時為初時修煉動手較技的攻防功夫,內勁在體內尚未形成獨立而不改的獨立體。又是煉精化氣的功夫階段,故內氣只能是以丹田為歸宿、為核心的內收外發的法式來運用。即拳勢外出擊時內氣隨之到達四指梢及體表;拳勢外收束時內氣隨之回歸丹田中。此即是明勁法式。因為此時的攻防技術的發揮,主要在於外形骨力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以制勝。而此時的內勁之運用只能有助於拳勢的收放之威力而已,在具體的攻防招法實施中其並發揮不了多大的制勝作用。雖然此時的內勁功夫尚稚嫩,不足以為之“拳”。但是,必須如法的運用之,才能使自身外形松靈空透,達到內清虛而外脫換的築基之目的和效果;才能夠修煉的內勁在體內獨立存在而不改,才能夠最終使內勁成為自身的法身道之體,而能達到拳道合一的大成之神拳神明的藝境,具備神化之功。拳家有論曰:“造乎神者,方稱為法;化乎一者,始謂之拳”。此言中的“化乎一者”即自身的內勁必須經過法身德之體的懂勁之“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神知的階段的修煉,才能達到“寂感隨通”的先知先覺的神拳神明的藝境,即真一不二之無上境。這就是順序。故前賢曰:“不能躐等”。

即曰形拳招熟,就在此時的骨力打法的修煉運用階段,主要是手法中的九宮手法要精熟;步法中的五行步法要精熟;手法、步法的中樞之身法要精熟;手法、步法、身法的三法合一之施招用手、施手用招要精熟;內勁與拳勢的攻防收放精熟的達到同步如一的藝境。能夠在與人比武較技中時時處處體現出“捶捶要有骨力”的風格,時至此境,可謂之形拳招熟的第一階段“骨力”的打法功夫過關了,就可以向第二階段的筋發的攻防功夫藝境轉法昇華了。

【注釋】

①、身法:有手法、身法、步法,三法中的小身法說;亦有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的大身法說。關於身法的調整之細節內容,可觀讀拙著《易經卷·無極太極篇·通用身法論》和《龍涎集·身弓的製作》

2、筋勁,又名筋發:

這仍然是從宋書銘先生所撰述的拳訣雲:“全身五弓為筋發”一說中摘選而出。乃為形拳招熟中的第二個修煉的階段。這從太極拳門的《太極拳全書·一身備五弓》一文的詳細論述中可以清清楚楚的知道,其文中曰:

一身備五弓指的是身軀猶如一張弓,兩手臂為兩張弓,雙腿足為兩張弓。五弓合一,即為全身內外的整體勁勢。方能夠“靜如山嶽,動若江河”,能蓄能發,滔滔不絕。

身弓以腰為弓把,臍後腰脊命門穴始終以意貫注,中定而不偏倚搖擺;放勁時命門穴(內的勁意)須往後撐(腰之外形體一定要往前頂),“暗門”(頸椎第一節)和尾閭骨為弓梢,上下對稱,調節動度,加強其蓄吸之勢(武式的身弓,以大椎為弓梢之一,較“暗門”的調節動度為小)。身弓備,則要不柔韌中定而下沉,上於“暗門”虛豎,大椎微微鼓起有上提之意(即拔背、氣貼背的作用);下於尾閭骨前送而內勁有上翻之意。尾閭骨要前送,則無突臀之病;臀又要有上泛之意,則內勁自襠中上翻,經脊背至頭頂而下,氣落丹田,日久任督二脈自然接通。

手臂弓以肘為弓把,以意貫注於肘節,使沉著松靜而有定向。手腕和項下鎖骨為弓梢,弓梢必須固定,前後對稱。手在松柔靈活(動變)中用“坐腕”來固定(掌根微微著力而下沉,腕節柔而不軟謂之“坐腕”)。鎖骨用意來固定,不使偏倚搖擺,鎖骨管著兩手的動向,鎖骨的固定是兩手固定的前提。

腿足弓以膝為弓把,胯骨與足跟為弓梢。腿足弓備,則膝節有力而微前挺,胯骨松沉而後撐,足跟下沉而勁往上翻,腰腿之勁自然相順相隨。是謂“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後,有左必有右”,相反相成,對拉勻稱,自然能勁起腳跟,主宰於腰,通於脊背,形於手指。

五弓法以身弓法為主,手臂弓法腿足弓法為輔。是以腰為軸,上於兩膊相系,下以兩腿相隨,(手起足自落,手落足要起,手足)上下相隨,中間(身法)自然相隨。每站一勢(動變勢勢如此)五弓具備,(自然)形成八面支撐的蓄勢。(攻防動變),源動腰脊,周身勁整,就能“機由己發,力從人借”,弧形走化,直線發勁,蓄髮相變,滔滔不絕。功夫極深者,觸處成圓,但依著何處即從何處放勁。

從這段論述五弓法的修煉、運用的核心內容來看,主要是強調了外形的周身一家的攻防功夫。而能如此的周身一家之攻防動變的關鍵,在於能夠連接全身骨骼系統的十二經筋之系統的修煉運用。雖然一身備五弓的修煉、運用之內容論述得很詳細了。但是為何如此而修煉,才能一身備五弓呢?似乎沒有論透。這在古拳譜《易筋經·貫氣訣·練形論》一文中有明確的論述,補之可以說明,錄其文如下:

練形者,又名曰展筋脫骨。骨為枝幹,支撐人身;筋以連骨,不致脫散。故骨在內而筋在外,兩相依託。骨有三百六十五節①,筋有十二經絡。練形之首務,筋骨為先,蓋骨節不松活,筋道不舒長,欲屈而骨不能屈,欲伸而筋不能伸,往來牽扯,何以靈動捷便?練形之次序,先膊,次腿,次膊腿合練以練身。

【注釋】

①、此骨有三百六十五節的說法,是指周身的神氣交會的所在。並非是指骨關節而言的。如欲詳細瞭解此中的內容之精義者,可觀讀拙著《龍涎集續編·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節”之精義解析》一文。

從前賢論述的“練形之首務,筋骨為先,蓋骨節不松活,筋道不舒長,欲屈而骨不能屈,欲伸而筋不能伸,往來牽扯,何以靈動捷便”之精旨要義中我們知道,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攻防動手功夫第一層藝境的形拳招熟之第一階段的骨力打法精熟了,就要修煉第二階段的筋勁之攻防功夫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從生化機理的角度講,人身的腎主骨,肝主筋。以中醫的五行學說立論,腎為肝之母,肝為腎之子。內練功法的氣沉丹田,內氣充足首先強骨堅骨。骨堅強後,則內氣方可養筋潤筋,周身十二經筋得真氣所養,則筋自然可複其最佳的柔韌性能以為用。這就是為什麼在形拳招熟的骨力攻防功夫階段後繼之修煉筋勁之攻防功夫的根本道理。這個觀點早在古拳譜《易筋經·貫氣訣·中氣論》一文中有明確的論述,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