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最常说的摄影构图,到底由什么决定的?

 hercules028 2018-12-09

文字 & 摄影 | 東 篱 DONNY

本文图片均由iPhone 6s拍摄

摄影构图有哪些技巧和标准?在我看来,其实摄影不需要过于刻意考虑构图。以下先作一些思考,再举例分析。

既然不需要考虑构图,那为什么还广泛流传着黄金分割 / 框架构图 / 对称 / 引导线 / 螺旋线等各种所谓构图法则呢?

我认为情况是这样: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本身具备对美的感知力,其实就是由视觉刺激而接收到的一种良好的感受。但是,人类感知美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也就是,在很多情况下,你可能觉得美,但是却说不出为什么美。既然说不出为什么美,摸不清美的规律,那么就很难从自身出发主观去创造美了。


这时候摄影师们登场了。经过一番拍摄实践,摄影师们终于摸清了一些美的规律。再细分到画面构成上,也摸清了一套美的规律。于是,对画面构成上美的规律总结归纳,得出了一套所谓的当代构图法则!窃喜!

那么,用这些构图法则来指导摄影有什么不对吗?如果刚接触摄影,这些法则可用以初试牛刀,但万不可视为法宝。


试想,作为人类,我们本来就天生善于感知美,为什么要用这些法则反过来指导我们的大脑呢?况且,人类能感知到的美比这几条构图法则下产生的美要多得多


但问题是,虽然作为人类的摄影初学者具备了感知美的能力。但却不能反向输出,也就是不能直接充分地运用这个能力,来指导拍摄。


针对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我们真正需要训练的不是运用构图法则的能力,而是表达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即,知道你要表达什么,要拍什么,画面想营造什么氛围情绪等等。当你想清楚要表达什么了,画面构成也就基本定型了。

在将表达实现的这个过程中,还要训练利用感知美的能力来调配画面,而不是拿构图法则来指导画面。


当训练达到一定量之后,你就可以达到这样的能力状态:将自身潜在的感知美的能力,转化为潜在或显在的反向运用。

而关于构图,那是水到渠成的事。即,最终我们不再需要刻意或主动地去考虑构图了。实在要说,这最好的状态就是构图这事儿,大脑暗地里无意识就给做了。


正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黄金分割美吗?确实造就了许多美。但,就算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现黄金分割,人类一样能感知到这种比例产生的美。所以摄影的时候不需要想到黄金三分之一法则,因为画面视觉主体置于某个适当的位置,你会觉得视觉协调了,大脑刺激到点上了,你的摄影意图也才达到了。

但如果你一开始就告诉大脑我要三分之一,我就要三分之一,我要学以致用,那么就有先入为主之嫌,更无意限制了大脑对美的感知范围继而限制了摄影创造力。


所以弱化or忘掉构图这事儿。以下选了一些构图感比较强的片子,分析如下:


大概想表达一种空中翱翔或挣脱束缚之类的意向(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种实现意向表达的画面实际上是一种设计)

首先这种建筑形态很好地建构了一种韵律感,故以此作为陌生感的基点。(制造陌生感,让观者大脑瞬间短路受到刺激,以获取某种良好的感受)注意凸显蓝瓣之间清晰的分离,加强视觉上的韵律美,所以最好选择有影子的情况下去拍摄。而手形作为视觉中心、也作为趣味中心而设置。


如果你想到了这些,画面构图就八九不离十了。利用平面感的仰视构图,才可以很好地合并相关的视觉元素。你要是画面边缘切到天空,大脑就会不爽,形式上的韵律美也会被大大破坏;你要是鸟形太偏离天空中心,大脑就会不爽;你要是两臂叠在一起黑成一坨,或者鸟态没拟好,大脑就会不爽;你要是看到了人头,大脑就会不爽:无用多余的信息给大脑造成了负担。

如果大脑不爽,就说明和大脑潜在或显在的感知美冲突了,心灵自然也得不到抚慰。

当然,上面说的只是一个拍摄意图下的一个思路,实际上拍法和思路也不止一种。但本质上都不要触犯大脑——宇宙中最精妙和复杂的东西。

表达一种空旷孤寂的感觉,枯草枝叶强化渲染。人面朝一侧为视线所向,所以人极端偏左。海平面均分画面,天地之中的人比例相对较小(只需取人的轮廓体态即可),凸显在空旷中的渺小。如果在拍的时候已经想到这些,构图基本上也就被确定了。


倒影参与构建图面,是摄影里普遍作为产生陌生感的基本手法之一。由于视觉中心是人,也不需要强调建筑的宏伟,大脑自然将建筑和其倒影水平分割整个画面,奠定了画面的所谓构图,而人基本居中。男看相机,相机看女,女看建筑,形成了无形的趣味线。有时候形成的构图也是受条件限制,需要随机应变。


小姐姐外伸的黑手臂很好地和白形成交叠,白黑很好地互联起来。那为什么人不是大约居中呢?其一是窗台下面有一些杂乱的形态,会破坏画面的纯粹,所以我避开了。

其二,这种偏离正好可以形成连续的大面积块的留白,还营造一种不平衡的美感。大脑懂这种不平衡之美——当然如果喜欢你可以强解释为水平竖直取1/3的构图法则。


下面这张,需要表现多彩的建筑。前景保留大块面遮挡,可加强景的纵深感。重点凸显影子对建筑块面的立体塑造保留一些天空,暗示大脑:这不是乐高玩具,而人的存在大大强化了这一暗示。有了这些思考,构图基本就被定型了。

纯净的建筑立面,密集的窗口构成了陌生美感的基点,而黑衣人(抓取步伐迈开之态)正好被凸显。

面对iPhone 6S等效焦距29mm的硬性条件,只能退而求全,再利用低视角仰拍,囊括尽可能多的立向高度,同时保留一些天空和地面,再加上人作为尺度对比,大脑瞬间即解读出一栋天地间的建筑。由此,构图就自然十有八九了。


利用扭转的建筑特征作为框架形成一种趣味性(所以画面要囊括足够的弧线以暗示扭转的形态),同时在空白处置入颇有气势的中银大厦,持续调整手机拍摄视角以得到预想。

所以我是在试图抓取我想表达的东西,而不是在构图——与其说我是在构图,还不如说我是在被构图。


当时路过此处无意看到这道光,我就想到了流光这个词汇。像小河一般流淌的光,那么小河要湾湾的,小河要长长的,想到这些就基本奠定构图了。还有比对角线更长的吗?


这种平面感极强的特征,形成了明晰的左右分割,在太阳阴影之下,又形成了上下分割,趣味性非常强。你还想怎样构图,你要做的就是静待合适的人进入画面(思考点:一男一女分别在左右块面更佳)。

另外作为动的元素——人出现的位置最好在阳面,否则大脑会很不爽。人的画面比例也不能太大,否则会过于干扰特征性极强的XX形态。


同一个地点,变换一下视角,利用线条汇聚散发一种美的能量,而阴阳面增添视觉维度,人暗示体积维度和作为视觉中心点。


强调一种远近虚实以及颜色的对比(青天和红土)。如果你也是这样想的,加上受到拍摄距离和镜头焦距的限制,构图基本也就被差不多这样了。

所以综上所述,还是那句话:弱化or忘掉构图这事儿——意图决定构图。没错,由心出发,清楚地告诉大脑你想要表达什么,那么构图这事儿你就不用操心了。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美是多维度的综合表现,图面构成只是其中的一维。那是不是别的维度也是弱化or忘掉就等着大脑爽不爽来判定呢?并不是,因为画面构图是相对底层和单一的,很容易被别的维度无意溶解掉。就是这样,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