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苏州深处的文脉

 苏迷 2018-12-09

  文物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凝固的历史。苏州是江南的文化重镇,历史上留下了不少的文化遗存。随着岁月的变迁,被人们记得的或许是那些已经开发旅游的景点,而很多极具苏州文化内涵的古桥、古摩崖石刻、古树、古碑、古砖雕、堆塑门楼、古牌坊、古墓等依旧藏于“深闺”无人识。笔者与苏州民间文保志愿者一起,利用业余时间,从2008年起,对散落在苏州乡村的这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了系统性地考察。寻访这些古迹的意义在于,不仅要留住乡愁,也要留住苏州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记忆。

  本文以吴江区的古桥和古摩崖为例,展现苏州人文、历史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也希望以此来引发大家对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做出更多的思考。

  桥乡古韵

  每当谈及苏州的古桥,或许多数人会想到平江路和山塘街边的那些老桥,其实,苏州的古桥远不止这些,特别是在昆山市、太仓市、常熟市和吴江区等地的乡村中,依旧保存着大量的乡村古桥,但多数鲜为人知,比如吴江区的古桥,便是苏州乡村古桥的一个显著的例子。吴江历史上最早的桥是建于西晋泰始年间的盛泽庙桥,如今已不存。如今吴江最古的桥要数七都的东庙桥、八都的香花桥和同里的思本桥三座南宋时期的桥梁了。下面,笔者和大家分享一些吴江乡村古桥的风姿。

  七都东庙桥村东庙桥

  东庙桥被称为吴江现存最古的桥,桥建于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中孔石梁中段刻有“绍定”两字。桥为梁式三孔,全长21.5米。全桥除民国年间增置的花岗石栏石、望柱等,其余皆为武康石所构。三孔桥面架设六道石梁,桥外侧凿成弧形,整体桥面略成拱形。东庙桥是江苏和浙江的界桥,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都隐读村广福桥

  广福桥系明天启元年(1621)重建,其拱券砌置方式为分节并列式和纵联分节并列式结合,具有明显的由明至清过渡的时代特征。桥的材质有武康石、青石及少许花岗石,由此可看出历代重修的印记。除常见的佛教莲花雕刻外,桥拱券内侧顶部正中有“皇帝万岁万万岁”七个刻字,笔力雄劲,清晰可见。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七都望湖村洪恩桥

  洪恩桥,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桥的拱券采用分节并列式,是典型的明代做法。桥系石断面雕刻着一种名为蚣蝮的避水兽,表达了当时老百姓“辟邪禳灾、生态乐居”的愿望。

  七都吴越村永昌桥

  永昌桥,梁式单孔,是七都吴越村古桥群中保存最完整的古石桥。周边环境十分清幽,残存老屋若干,附近村庄动迁,古桥被废弃。据查,永昌桥1918年重修。

  横扇庙前村邑宁桥

  邑宁桥,俗称施相公桥,因在施相公庙前而得名,系清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

  八都龙降桥村万福桥

  万福桥,俗称乌梢桥,桥头原建有凉亭,今已无存。此桥系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建,目前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远观此桥,很有气势,是八都龙降桥村古桥群中杰出代表。

  桃源贤胡村太平桥

  太平桥,梁式三孔,重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太平桥附近的河道已经废弃,整座桥藏身于贤胡村胡店自然村公路旁的苗圃密林中。

  同里辽浜村思本桥

  思本桥位于同里辽浜村一家工厂的后面,系南宋宝祐(1253-1258)年间同里诗人叶茵所建,单孔石拱,桥身用料为武康石,拱券以分节并列法砌筑。整体秀美,大气。近年来,该桥附近环境恶化,福寿螺滋生,对老桥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金石流芳

  古摩崖石刻是难得的书法宝库和珍贵的文化遗产,苏州地区现今依旧留存不少古摩崖石刻,体现了苏州地区古代文化人的文人智趣和理想追求。古摩崖在苏州地区的山野中均有分布,最早为宋代,也有不少为明代,但多数为清末至民初的留存。民国的摩崖以民国元老李根源的题刻为数最多,分布在小王山、东山、西山、光福、上方山、七子山、穹窿山等处。

  东山“碧螺春晓”摩崖石刻

  “碧螺春晓”摩崖石刻系民国十八年(1929年)李根源在东山灵源寺品碧螺春茶后所题。石刻上书:“碧螺春晓”,旁有小字一行曰:“民国十八年 灵源寺僧宏度属(嘱)腾冲李根源书。”李根源登上灵源寺后半山腰,在松林中一堵仰卧的巨石上为寺僧宏度题写了“碧螺春晓”,后经石匠镌刻,如今还完整地保存在原址。

  东山“仙桥浮空”摩崖石刻

  “仙桥浮空”摩崖石刻位于东山杨家湾翁家山腰,笔者从杨家湾月华山庄后沿山路爬升了100多米,最后终于在密林中寻访到了明朝万历年间状元、宰相申时行题写的这方古摩崖。“仙桥浮空”四字字大如斗,其中的“仙”字的繁体“僊”字故作异体字,右下角的“巳”被换作了“山”;“桥”字则故意写作“嶠”,也是异体字。可见那位申宰辅当年的文人趣味。

  东山“吟风岗”摩崖石刻

  “吟风岗”摩崖石刻在东山莫家坞,系明代东山著名文人张本所题。张本曾作“吟风岗”诗一首,诗中描绘了“吟风岗”下桃李满径、怪石嶙峋的秀丽景致。如今通往“吟风岗”的山道已经淹没。

  东山“小云台”摩崖石刻

  “小云台”摩崖石刻位于东山后山湖沙山,系清代东山文人金砺所题。“小云台”背靠青山,面向太湖,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清代苏州东山诗人席玕曾留下《小云台远眺》一诗。

  西山玄阳洞摩崖石刻

  玄阳洞位于西山东北的鹿村后的鹿山上,古时“玄阳稻浪”是西山十景之一。玄阳洞现存九方古人题刻和一些残存的道教造像,题刻的时间大致在明代早期,是苏州地区比较少见的道教文化遗存。

  西山“鹿饮泉”摩崖石刻

  “鹿饮泉”摩崖石刻位于西山葛家坞笠帽山山腰,泉出成池,池形似一大三角。池旁刻有“鹿饮泉”三个大字,系清代金石学家严其焜所书。当地相传老寿星骑鹿为王母娘娘祝寿,途经笠帽山时,鹿口渴不肯前行。老寿星见山下林木蓊郁,料想有泉水,便骑鹿而下,拐杖在一块黄石上戳了一下,一泓清泉涓涓流出。附近村民闻讯前来,见黄石已成三角形凹陷。严其焜听闻这个传说后,来此隐居,并在黄石上留下了大字。

  光福“五云洞”摩崖石刻  

  “五云洞”在苏州光福米堆山半山腰,俗称“老虎洞”,系明末昆山人顾天叙辞官归隐光福时所辟。顾天叙曾留有《五云洞记》,详细记载了米堆山附近的名胜景致,五云洞内今天依旧留存有“五云洞”和“云半间”两方摩崖题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