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胥女山

 苏迷 2018-12-09

张文献

  与浒墅关当地的几位老先生聊天,常常会听到孟姜女过关、先有浒墅关再有苏州城之类的故事,这些口头的民间传说,尽管缺少史料的佐证,但有时也会印证一些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痕迹。那么,浒墅地区的历史到底有多久呢?为什么明明是《水浒传》的“浒”字,在这里却要读成“xu”呢?它是否真的与乾隆皇帝下江南有关呢?

  我们先看看道光《浒墅关志》中对建置沿革的记载:浒墅在江苏苏州府治西北三十里,一名许市,旧名虎疁。秦始皇求吴王剑,发阖闾墓。白虎蹲于丘上,逐之。西走二十五里,失剑不能得,地裂为池,因名其地曰虎疁。至唐讳虎,吴越讳疁(钱镠的镠与疁同音,故讳),改今名。

  这个看似十分清楚的沿革记载,事实上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它最早的出处来源于唐朝陆广微的《吴地记》:秦始皇东巡,至虎邱,求吴王宝剑,其虎当坟而踞。始皇以剑击之,不及,误中于右。其虎西走二十五里,忽失。于今虎疁,唐讳虎,钱氏讳疁,改为浒墅。把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写进史书,这是很正常的。它至少可以告诉我们,浒墅地区始于秦始皇时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孟姜女过关、先有浒墅关再有苏州城的民间故事,不是空穴来风。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吴地记》尽管是唐朝陆广微始撰,许多内容是唐朝之后的人增补的,尤其是书中提到的“虎邱”“虎疁”等“虎”字,没有改为“武邱”“浒疁”等。倒是宋代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记载得十分明确,把“浒墅”直接写成“许市”,由此看来,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浒墅关时,没有读白字。

  那么,浒墅地区的历史文化真的就始于秦始皇时期吗?随着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尤其是真山东周大墓的发现和华山东周墓群的挖掘等,大量重见天日的文物都来自浒墅地区。其中,小真山D1号墩出土的一枚铜印,印文被专家认定为“上相邦玺”,由于春申君黄歇担任过楚国的相,封地又在吴地,因此不少专家认为,小真山D1号墩为春申君之墓。东周时期的浒墅地区代表着当时的苏州,东汉时的《越绝书》书中,也明确记载这里与春申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据《越绝书》记载,“白石山,故为胥女山。春申君初封吴,过更名为白石,去县四十里。今太守舍者,春申君所造,后壁屋以为桃夏宫”。

  原来,位于浒墅北面运河边的白石山,春申君封吴之前叫胥女山,是春申君来吴后才把它改叫白石山的。春申君黄歇,东周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曾任楚相,封春申君。因为吴地曾是他的封地,因此留下了他的许多遗迹,如相城区的黄埭、上海的黄浦江,包括上海的简称“申”都与他有关。这也难怪,李根源在《吴郡西山访古记》中说:“在登胥女山时,遍访春申君故迹,无所获。让我不解的,春申君为什么要把胥女山改白石山,白石山之前又为什么叫胥女山呢?”

  有关胥女的记载,《越绝书》中有多处的记述:

  吴北野胥主疁者,吴王女胥主田也,去县八十里。

  胥女南小蜀山,春申君客卫公子冢也,去县三十五里。

  蒸山南面夏驾大冢者,越王不审名冢,去县三十五里。

  胥女大冢,吴王不审名冢也,去县四十五里。

  无锡湖者,春申君治以为陂,凿语昭渎以东到大田,田名胥卑。凿胥卑下以南注大湖,以写西野,去县三十五里。

  ……

  通过上述的记载,我们从中可知白石山地区曾经是吴王女胥的封田,白石山可能也是胥女大冢,故名胥女山。因此,这一地区也被称为“胥疁”。胥疁,在吴语中,“胥”与“浒”“许”是同一音。会不会在五代之前,这里一直就叫“胥疁”,只是到了吴越国时,讳“疁”才改为“墅”与“市”的呢?

  我想,五代之前,浒墅叫“胥疁”是符合客观历史的。《越绝书》明确记载,这里是胥女之疁。胥女,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在吴地是圣女、神巫的象征。楚国的美丽女子,也叫媭女,屈原的《离骚》就有:“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再加上楚人伍子胥的名字中也带有“胥”字,他投吴灭楚的复仇大计,对楚人黄歇来说,也是一种说不出的痛。我想,这可能就是春申君为何把胥女山改为白石山的原因之一吧。

  而有关浒墅与白虎的传说,最早的记载是在《吴地记》书中。前面我也讲过,尽管该书署名是唐代陆广微,书中的内容大都是五代之后的人补录的。而且,从先秦时期到唐朝,吴地的相关记载是不全面的,是缺失的。因此,后人在记述浒墅时,用虎丘与白虎的故事延伸到浒墅,是很正常的。事实上,虎丘山也是因为山型像一只老虎,故叫虎丘山。苏州一直都有“狮子回头望老虎”的传说,说的就是虎丘山和狮子山。

  综合近几十年来胥女山附近考古发现的许多东周墓群的挖掘报告,以及《越绝书》的文献记载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这里曾经是吴地文化的核心区域,它有着辉煌的历史和不同凡响的过去。

  胥女山,这座被历史遗忘的白石小山如今却被一大片建筑工地所包围着。沉睡了二千五百多年的胥女,会不会被惊醒呢?然而,对浒墅地区的人来说,不应该遗忘它,它有可能就是“浒墅”地名的真实出典,因为,历史上这里一直被称为疁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