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备托孤,是对诸葛亮的道德绑架

 立家承如训 2018-12-09

刘备托孤,到底是出于真诚,还是无奈的试探?历来是吸引历史爱好者不断探究的问题和悬案。

我们先来看刘备托孤的背景。

关于刘备托孤,正史《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的记载大体上吻合,基本上可以认定是史实。另一个史实是,在三国的后期,特别是蜀汉立国,刘备称帝之后,诸葛亮与刘备之间,不可避免地开始产生罅隙。诸葛亮在成都称帝之后,虽然一如既往地倚重诸葛亮,但其权力分配不可避免地要在老部下与蜀地旧臣之间重新均衡,在这个时期,刘备诸葛亮的政治倾向开始产生分歧。刘备主张放弃与东吴的联盟,而诸葛亮主张在维系蜀吴联盟的基础上继续讨伐曹魏,刘备对此兴趣不大。

二人的矛盾终于在为关羽报仇这件事上爆发。关羽败走麦城被陆逊杀害,消息传到成都,刘备悲痛之下决意举兵伐吴为二弟报仇。诸葛亮则认为与东吴撕破脸全面开战的时机远没有成熟,蜀汉最大的威胁仍然是北方的曹魏。但是痛失了关羽之后不久,张飞也因此事被人暗害,接连失去战友和兄弟,刘备更加坚定了讨吴的决心。

这里说一句,诸葛亮与关羽实际上是面和心不和。关羽为人“傲上而忍下”,意思是对领导傲慢,对下属和士兵亲近。诸葛亮可怕也是其“傲上”的对象之一。早在火烧赤壁的时候,诸葛亮就借华容道大大杀了一把关张的威风,才树立了自己在刘备集团中的威信,但关羽也不可能不嫉恨于心。

因此,当刘备讨吴为关羽报仇的时候,诸葛亮的杯葛,不能不让刘备怀疑他是不是出于私心。

讨吴战争彻底失败之后,刘备重新认识到,在讨吴这件事上,不仅诸葛亮是正确的;而且,目前蜀汉还离不开诸葛亮,因此在托孤之前,刘备重新全面信任诸葛亮。

这是刘备托孤的背景。

刘备其人,起于草莽,能成为一方诸侯,其最大的长处在于收拢人心,能聚集起一大批牛人为他卖命。想当年,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救出幼主阿斗的时候,刘备心疼赵云,做势要摔死孩子,深深感动了一大批跟随他的将领,但是否出于真心,则大可怀疑,不然不会有“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俗语了。白帝城中,刘备对诸葛亮说“能辅则辅,子不成器君可自取”。这话是对诸葛亮的肝胆相照吗?

老皇帝死,小皇帝继任,最让老皇帝放心不下的就是臣强主弱。因此在后事的交接上,不得不处处提防强臣。而在蜀汉,除了刘备,诸葛亮的声望权势已经如日中天,关张已死,朝中无不是诸葛亮的心腹。刘备一死,诸葛亮要想取刘禅而代之,可以说易如反掌。刘备也深知这一点,刘备难道真的愿意将自己的江山拱手让人吗?

当然不会!于是刘备最后一次施展笼络人心的本事,向诸葛亮示弱,以退为进,向诸葛亮示弱,也是向诸葛亮试压。将诸葛亮绑架在蜀汉这条风雨飘摇的船上。

再来看事情的另一方,诸葛亮有没有篡蜀的想法呢?这个问题基本上可以否定。诸葛亮虽然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却从来没有王者之心,否则他下山出世的时候,最好的选择应该是曹操,而不是一无所有的刘备。退一步讲,诸葛亮若真想篡蜀,刘备御驾亲征的时候,岂不是最佳时机,征战一生的诸葛亮岂能无知无觉。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说,诸葛亮都丝毫没有篡位的想法。所以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能辅则辅,子不成器君可自取”这话一点意思也没有,只能让他更加肝脑涂地地辅佐刘禅。最后,五丈原上,诸葛亮悲剧地践行了自己的预言——死而后已。

再来看事情的第三方,刘禅。这位后来“乐不思蜀”的后主最大的优点在于识时务,他知道十个自己也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于他而言,最好的选择就是完全彻底地听命于诸葛亮这个“亚父”。

所以,基于以上分析,刘备托孤时所说“能辅则辅,子不成器君可自取”,可以说是刘备“人之将死,其言也哀”的悲鸣,但很难说他对诸葛亮的肝胆相照。而对诸葛亮来说,这句话无异于彻底的道德绑架,被死死地套牢在蜀汉的战车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