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一联趣话(270--272)

 一片心花正放时 2018-12-10
                                          
 
 

一日一联趣话(270

 

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几年前随领导到郑洲公干时抽空去的。因为不是专程,时间稍微匆促一些。但又比那种赶鸭子似的旅游团要宽松得多。连带看香山寺,共用5个多小时(旅游团最多是23小时),所以,也看得蛮仔细的。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不乏有书法艺术精品,这是莫高窟和云冈石窟所无法相比的。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因此其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从这一方面来说,龙门石窟是石雕艺术文化的集大成者。

 

与之相比,云冈石窟作为早期的凿窟和刻石,便显得粗糙和随意,有的显然还缺乏周密的计算和策划,比如巨型佛像上下身的比例,有的腿脚位置没雕刻完整就没有可雕的空间了,还有的盘腿部分先开凿出来,却太过巨大,以致上身空间又显得局促。还有一些洞窟并未完工,可能迁都后便无暇继续开工了,成了半成品。这些,都显得比龙门石窟草率得多。

 

精品需要精细地品味。龙门石窟艺术价值最高的是书法碑刻。这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以前学书法都曾经临摹过,此次得以观看实物原型,更属难得。此外,龙门全山造像10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这些大大小小的石雕作品,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据说龙门石窟那尊最大的佛像是武则天在位期间开凿的。工匠在奉命开凿这尊大佛时,经武则天许可默认,面部仿造武则天而雕,完成之后佛像面部与武则天无异,就连武后本人也觉得神奇,遂自允为卢舍那之化身。当你站在伊水河畔,仰视卢舍那大佛那充满睿智的微笑的时候,心里不由得一阵阵颤动:这尊大佛,太美了,太有魅力了。

 

领导那天估计也是被卢舍那大佛的那种雍容大度和静穆慈祥所征服,她在巨佛跟前细细察看,不肯轻易放过造像的每一个细节,一直逗留很久。当然也拍下了无数照片。少不得也请旁边的游客为我俩拍一张有睿智笑容的亲热照。可以说,龙门石窟就在这奉先寺中,让我们领略到了旅游观光的惬意境界。有诗为证曰:

 

菩萨仁慈十万尊,尽同游客释温存。

世间唯有情如水,融得风霜作雪魂。

 

这是笔者那时吟下的一组绝句中的一首。其中蕴藏的情感或许只有自己才明白。象旅游这种事情,情感应景而生,但时过境迁,日子久了就啥都忘记了,可是有一首诗留着,一读,就知道当时是那一根脉搏在跳动,情感就回来了。这也算是写诗的一大好处了。

 

好处归好处,对联还得从新构思,就龙门石窟来说,书法碑刻给余之震撼多一些,就此落笔是了,联文曰:

 

          伊阙读碑搜野趣,洛阳品艺得天真

 

一日一联趣话(271

 

游趣联一连题写了三大石窟石雕艺术(遗下麦积山何时能去尚在念念之中),忽然就想到柬埔寨的吴哥窟,那石雕造像的艺术也相当出色。几年前游过一次,忙把游记翻出来,粗略浏览一下,近乎重游一次,依然有怦然心动的感觉。

 

就摘录几段贴在这里好了,省得另费笔墨。

 

6日上午,先去看吴哥窟。吴哥窟又称吴哥,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庙宇,属于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

 

吴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标本呈现了高棉寺庙建筑学的两个基本的布局:祭坛和回廊。祭坛由三层长方形有回廊环绕须弥台组成,一层比一层高,象征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祭坛顶部矗立着按五点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寺庙外围环绕一道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咸海。集体相拍照完毕后,我们从铺设在护城河外连接寺庙西大门的长堤走过去,开始了对这座寺庙的观光和考察。

 

在金字塔式的寺庙的最高层,矗立着五座宝塔,五塔的间距十分宽阔,塔与塔之间连接游廊有回廊环绕,是吴哥窟建筑的特色。上塔的台阶极为陡峭,也不知以前的人是怎么上去的。肯定需要手脚并用地爬上去,大慨寓意着人们到达天堂需要经历非凡的艰辛。好在如今修搭了略微有斜度的木板梯,上面还有铁栏扶手,游客们可以紧握扶手一步一步登攀上去。

 

吴哥窟最值得看的还是那些雕工精细的巨型浮雕。8二米余长近百米全长达七百余米绕寺一周浮雕描绘印度两篇著名梵文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吴哥王朝的历史。罗摩衍那中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击败罗刹魔王罗波那(Ravana)的场面,也有摩诃婆罗多中佧拉婆族和班度族战争的故事。大象和猴子,是浮雕中反复出现的动物。吴哥窟的这些浮雕场面复杂,手法娴熟,人物姿态生动,形象逼真,采用重叠的层次来显示深远的空间,堪称世界艺术史中的杰作。

 

“吴哥窟的人像浮雕,除了国王和神,更多的是裸露着身子的窈窕女子。这些婀娜多姿的美女浮雕,其中的一些说是象征仙女下凡。一千年前的雕刻技术,能把仙女刻画得如此活灵活现,而且每一尊的表情、面貌、衣着完全不同,可说是鬼斧神工之作梦欣有诗赞之曰:

                     迥廊雕刻见芳姿,舞女窈窕不着丝。

                     旧日笙歌犹在耳,倩谁入韵赋新词。

手足舞蹈的美丽仙女叫做阿帕莎拉,被喻为东方的蒙娜丽莎。古老的吴哥窟正因为有了这群俏丽的仙女环绕,而整个鲜活了起来。

 

吴哥文明的建筑之精美令人望之兴叹,然而却在15世纪初突然人去城空。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吴哥地区又变成了树木和杂草丛生的林莽与荒原,只有—座曾经辉煌的古城隐藏在其中。直到19世纪法国人发现这个遗迹以前,连柬埔寨当地的居民对此都—无所知。

按说任何—个民族的文化都应有它的延续性,何况吴哥是—个曾经繁荣过600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竟一下子就忽然中断、忽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据考察,在吴哥地区过去曾有一百万人口以上居住,这个民族和这些人们到底到哪儿去了呢这真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

从吴哥窟出来,我向夫人请教,毕竟她在东南亚历史研究所呆过,如果不是后来离开去了美国,如今也当是东南亚历史的专家和教授了。夫人说,成为历史之谜的,哪有那么容易找到答案的。中国不也有几个古国消失得无影无踪的么,比如楼兰,至今都搞不清楚。在没有更多的文物和文献资料出土之前,仅凭现有的文献资料是研究不出答案来的。”

 

高。是在是高。既然文献无法破解,就只有等待考古发现了。但世上要没有许许多多的不解之谜,肯定乏味得多。所以,也大可不必非得有答案不可。闲话少说,再读游记吧:

 

吴哥被茂密的森林覆盖,及至掩没,最典型的情景在我们第二天一早去的塔普伦神庙看得最惊心动魄。据说好莱坞大片《古墓丽影》就是在那儿拍摄的,一颗颗巨大的苍天古树象征着大自然神奇的生长力和破坏力,如同大蟒或龙爪一般穿钻在寺墙或宝塔基座的树根,把砌筑得十分坚固的整座神庙撬动得如同顽皮的儿童捣鼓一堆积木,崩塌的长方形巨石散落一地。

 

“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下面这几个场景:一些树根象巨大的钢钎毫不客气地掀翻了寺墙,另一些树根却象神奇的手指把寺庙基座握得紧紧的。在这里,树根才是主宰神庙死活的英雄,或者魔鬼。”

 

“岁月在树根上刻下了人世的苍老,树根给神庙上演了生存的奇迹,没有人知道这些树、这些树根是如何占领神庙的。据导游介绍,在这神庙里大展威风的那些参天古树,除了班根树、桐油树,还有名贵的黄花梨、小叶紫檀、白沉香等。”

 

精彩还在大吴哥。

 

“从南门进了大吴哥城之后,首先去看的是巴戎寺(Bayon)。巴戎寺最著名的就是那无处不在的微笑着的四面佛。这便是称为'高棉的微笑’的佛像,54座四面佛塔共有着216张微笑的脸。导游介绍了这'高棉的微笑’之后,游客们便纷纷寻找自己觉得'微笑’最为动心的石塔拍照。”

 

“在巴戎寺欣赏'高棉的微笑’的那一阵儿,正是下午太阳最猛烈的时候,被灼热的阳光烤了一个上午的石头散发出大量的热气。若非有这'高棉的微笑’的吸引,还真的不想在那石塔周围行走。”

 

后来还观看了由张艺谋导演的大型演出《吴哥的微笑》。这场由2008年中国奥运会闭幕式导演团队、携手柬埔寨国家文化报资深专家组精心打造的辉煌演出,全方位展示吴哥王朝的建国传说与盛世风情,那些藏在石雕、壁画后亘古绝丽的蕴味让演出表现得畅快淋漓。

 

吴哥窟的旅游就是一场“微笑”之旅,刻在脑海深处的除了石雕艺术之神奇,就是一个民族的古老风情。好了,说得太多朋友们都看累了,撰联吧,今日的游趣之联写给吴哥窟:

 

         石塔藏幽多微笑,迥廊惊艳有芳姿

 

一日一联趣话(272

 

题写了吴哥窟,忽然想到缅甸之行也有一处震撼心灵的好去处,想不说都不行。那就是“手指之处必有浮屠”的蒲甘

 

这个面积有四十平方公里的佛教胜地,据说最初只是个小镇,20个村落的村民聚居在这里。公元849年频耶王在蒲甘筑城,把它建成一座有着1 2个城门并有护城河环绕的城镇。到十一世纪,阿奴律陀王在这里创建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史称“蒲甘王朝”。蒲甘王朝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西征阿拉干,南征孟族地区,北进掸邦南部,将领土扩大到几百平方公里13世纪初期达到鼎盛,形成一个更为广大的疆域。蒲甘成为蒲甘王朝历代国王的都城达240余年之久,直到1287年为忽必烈的蒙古军队所攻破。

 

据说,阿奴律陀王在率军征服缅甸南部文化发达的直通王国时,获得32部《三藏经》,并俘获300名高僧和大批有各种精湛技艺的工匠,于是开始建造第一座佛塔。此后蒲甘王朝,从历代国王到贵族、平民,效仿兴建佛塔寺院成风,前后200多年间,蒲甘建造的佛塔数量达到13000座之多,蒲甘因此享有“万塔之城”的美誉。有说蒲甘方圆数十公里范围内最多时有宝塔444万余座,蒲甘有“四百万宝塔之城”的称号。

 

数字可能有些夸张,但如果站在瞭望塔四面所见,佛塔肃立原野,无边无际,确是有生以来见到的震撼也最壮观的神秘美景。整个蒲甘,无论朝着哪个方向看去,总有数不清的佛塔在眼前。而这些佛塔,每一个又都有属于它们的故事。

 

在缅甸人的心里,佛是主宰自己一生的神,自己的来世全靠今天的修行和对佛的贡献,所以,缅甸人可以委屈今天的自己,也要把来世供奉的体体面面。在这个国家,每个人都可以赤着脚,在简单生活与来世的荣光中来回穿梭。自己住的可以是茅草房,但省下的钱一定要为佛修一座金碧辉煌的庙宇,城镇的路可以破破烂烂,但佛塔一定要修得美丽壮观。正因为是全民造塔,所以蒲甘方有成千上万的塔林留下来。

 

看着苍茫绿野上万千佛塔散落在无边无际的视野中,游历的那一阵子,诗兴勃起,乃吟下绝句一首曰:

 

                    寂野渺茫天与齐,地随绿尽见云霓。

                    万千佛塔熙熙立,草树如人皆俯低。

 

其实草与人当然低,这苍茫荒野的树木,一点也不低,至少也有二三层楼高,可是因有无边无际的佛塔密密麻麻地耸立在树木旁边,那塔顶总是高出林木一小截。从远处一看,树木也就显得低了。

 

蒲甘现存最大也是最高的一座佛塔称为达比纽佛塔(Thatbyinnyu Pagoda),有“神庙”之誉。Thatbyinnyu名称源自佛陀无所不知,学问精深之意,由Alaungsithu国王建于12世纪,为浦甘中期成熟技术的代表作,是蒲甘平原上最高大的佛塔建筑。当时赤脚(缅甸习俗,凡进庙所有人都得把鞋子脱在外面)在塔内行走,才知道外表素朴的佛塔里面可真宽敞和豪华呢。

 

这些就不必说了,就冲那一望无涯的苍茫原野散落着千千万万的佛塔这一雄浑景象为之撰联好了。联文可拟之为:

 

       风雨无知侵胜迹,山川有幸立浮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