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槟砂止痛汤 (方源)《吉林中医药》 (组成)槟榔10克,砂仁5克(后下),白芍10克,香附15克,枳壳15克,佛手15克,麦芽15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行气止痛,消食。 (主治)小儿腹痛(肠神经官能症)。证见腹痛,呈发作性,痛时难忍,脐周为剧,遇冷则重,遇热则缓,大便干硬,苔白,脉弦缓。 (按语)本方证以腹痛,呈发作性,遇热则缓,遇冷则重,脉弦为辨证要点。 二、元胡平痛汤 (方源)辛喆辛医疗验方《四川中医》收载。 (组成)元 胡30克,川楝子30克,茵陈3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焦三仙12克,大黄5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10枚。 (用法)上药浓煎取汁250毫升祛寒湿中药,分3次内服。连续服药2周。 (功效)疏肝和胃平痛。 (主治)胃神经官能症。 (按语) 本方以肝气犯胃型。发作时表现为胃脘部终日隐隐刺痛,恼怒后症状加重,伴恶心腹胀,食欲差。 本方中元胡归肝经行气活络止痛:川楝子行气止痛,茵陈疏肝利胆,三药同用肝胆并治;白术、茯苓归脾经,健脾利湿;焦三仙、大黄归胃经健胃消食导滞,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诸药。 三、升麻补胃汤 (方源)《兰室秘藏》 (组成)甘草、升麻、柴胡、草豆蔻、黄芪各5克,半夏9克,当归身、干姜各6克,红花3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益气升阳,温中止泻。 (主治)因内伤而服牵牛、大黄等药以致泄泻过多,腹中大痛。 (按语) 本方证以泄泻过多,腹中大痛,舌淡苔少脉弱为辨证要点。 本方可用治慢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四、调胃方 (方源)《广州中医药大学·谢世立验方》 (组成)北芪15克,太子参15克,丹参15克,枳壳12克,春砂仁6克(后下),乌贼骨15克,茜草根9克,蒲公英12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益气和胃,制酸止痛。 (主治)胃痛。证见胃脘疼痛,饥则发作,得食痛减,嘈杂吞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按语) 本方证以胃脘疼痛,得食痛减,吞酸,脉弦缓为辨证要点。 本方用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五、五香姜醋鱼散 (方源)《河南中医》 (组成)藿香12克,砂仁12克(后下),草果仁12克,橘皮10克,五味子10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取鲜鲤鱼一条,放油锅内煎、炸数分钟,加入碎生姜5克,药末3克,翻动后加入米醋一小杯,放入菜盘内病人嗅之,使病人口流唾液,然后令病人作菜食用。 (功效)行气化湿,芳香和中。 (主治)厌食。证见厌食,或食欲不振,呃逆,嗳气,神疲乏力,眩晕,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按语) 本方证以厌食,嗳气,倦怠,脉细缓为辨证要点。 本方可用治胃神经官能症。 六、旋覆代赭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旋复花9克,党参6克,代赭石30克(先煎),法半夏12克祛寒湿中药,生姜15克祛寒湿中药,炙甘草9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气上逆所致之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吐涎沫,反胃呕吐,舌苔白滑,脉弦而虚。 (按语) 本方证以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苔白滑,脉弦为辨证要点。 本方可用治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溃疡病,神经性反胃。 七、新制橘皮竹茹汤 (方源)《温病条辨》 (组成)橘皮10克,竹茹10克,生姜汁15毫升(冲服),柿蒂10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降逆止呃,清热除烦。 (主治)胃热呃逆。证见呃逆声重有力,口渴,喜冷饮,心烦热,舌红苔黄,脉数。 (按语) 本方证以呃逆,心烦热,脉数为辨证要点。 本方可用治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 八、柿蒂汤 (方源)《济生方》 (组成)丁香2.5克,柿蒂6克,生姜6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温中降逆。 (主治)呃逆不止,胸满不舒,口淡,泛清涎,喜热饮,舌淡苔白,脉缓无力。 (按语) 本方证以呃逆,泛清涎,脉缓为辨证要点。 本方用治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幽门狭窄。 九、柿钱散 (方源)《洁古家珍》 (组成)丁香3克,柿蒂8克,人参3克。 (用法)为散,一次服3克,一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补虚降逆。 (主治)脾胃虚寒。证见病久呃逆,体瘦乏力,口淡不饮,食少声低,舌质淡,苔白,脉缓弱。 (按语) 本方证以呃逆,食少声低,脉弱为辨证要点。 本方药物乃丁香柿蒂汤去生姜。 本方用治慢性胃炎,胃神经宫能症。 十、加味空带汤 (方源)白术30克,山药30克,党参10克,枳壳10克,酸枣仁10克,远志10克,白芍15克,车前子9克,甘草3克,芥穗3克,柴胡3克,砂仁3克,苍术6克,陈皮6克,琥珀6克。 (用法)水煎服,煎2次分2次服,每日服1剂。好转后每周1-2剂。 (功效)补益脾胃,疏肝理气,宁心安神。 (主治)肠神经官能症。本病是由于精神因素或肠道疾病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引起小肠或结肠运动和分泌失调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以腹痛不适、腹胀、肠鸣、腹泻和便秘为主,同时伴 有精神涣散、失眠、焦虑、神经过敏、头痛等神经官能症表现,经临床辨证属脾胃虚弱,肝气不舒,心神不宁之证。本方虽系妇科治带之良方,其补益脾胃较优,兼疏肝理气,加宁心安神之品,恰与肠神经官能症之病机相吻合,且优于内科益脾疏肝之方,临床运用,乃辨证论治之体现。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1..名老中医的秘方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