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些特殊性发热病证的机转和治疗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讲座整理稿

 杏花零落香 2018-12-10


发热不是单纯表和里两家的事,不是单纯寒和热两家的事,治疗也不是伤寒六经之方所能套尽,不是解表、发汗、清里、补虚这么简单。今天,我就谈一些特殊类型发热病症的机转和相应的治疗。其实病理机转明白了就觉得不怎么特殊,说特殊者,就是和常见者略微有别罢了。我们就以病案为切入点来探讨。



气候变化引发的发热(呕吐退烧案)


1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12岁的小男孩,因过敏性鼻炎来我这里就诊,看了两次,服了九剂药后,鼻炎基本上就好了。第三次是以“感冒”发烧来就诊的。



刻下有发热(38摄氏度)、头晕、腹痛、纳呆、口略干等症,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数。这是不是真的外感呢?因为当时几天,气温骤降,天气变冷,“感冒”的人较多。


其实这种“感冒”不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真正的触冒邪气,而是气温骤降引发人体肌肤腠理紧缩,阳气内敛,气血内收,肺胃气机便相对处于郁遏之态,机体“内生态”一时难以调整而处于不平衡状态,加之体内如果固有湿、痰、瘀等病理因素,则郁滞更甚。


这时正气欲抗突以求畅达而不得,正邪相搏,郁火遂由生,而发热症见矣。当下这个患儿,四诊合参,就是本有湿浊内淤,突然因气候因素而气机内敛,导致肺胃郁热、正邪相搏,这样就产生了“类感冒”发热症状。机转明白了,治则也就显而易见,无非就是帮助正气宣化湿浊以通气机、开郁热;用什么方呢?我就用了个平平淡淡的藿香正气散化裁。但当天下午,其母微信反馈,孩子喝药后没多时就吐了。我确信方药没问题,就嘱其少量多次缓缓呷服,并噙含鲜生姜片。

次日,其母反馈,当晚吐后,药再没喝多少就睡了,但今早发烧退了,头不晕不痛了;后面又反馈,孩子服第二剂药时不恶心不吐了,两剂药服后即见清爽,上学去了。


另外,其母当时面诊时言说,患儿在以前好长时间即使感冒也从未有发烧的症状出现;她问这次感冒就发烧,是否跟吃了一段时间我开的中药而孩子的免疫力增强有关?我说,肯定的。你看,一个非专业人员也能想到这些。

那么,从这个病案中我们要总结什么思想呢?我想,起码要说明如下几个问题:

1

外感的问题

我们前面谈到,天气或季节、节气变化引发的一些“感冒”发烧,其实并不是真正触冒特定环境下的风寒或风热所导致,而是气候变化引发体内气机郁遏后,机体自调、正邪相搏而郁热由生,故治疗不能不问青红皂白而一律按外感来处理,必须在掌握其本质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来制定治则和遣方用药。

2

发热的问题

从健康的角度说,发热是病理变化,自然不好,但从病理角度言,发热又是正邪斗争或“内生态”自调的外在表现。发热,说明机体的免疫力、抵抗力或者自调力较为旺盛,在这个角度,发热比不发热要好;但发热的程度过高和时间过长,就不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发热甚而其它一些应激反应的后果或好坏,要综合病体、病因、病性、病机、病势等多角度来考察。

3

呕吐的问题

其实呕吐也是机体的一种应激自调反应。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呕吐,并不全是病情加重的表现,而往往是邪气发越、气机舒展的征兆。刚刚谈到的这个病例,就是这样。《内经》这样说:“其高者,因而越之。”这个患儿病为肺胃气分郁热,在药力作用或者激荡之下,就以呕吐的形式来舒畅气机而散发郁热。


如果真正的外感表证用药后出现呕吐,则也可能是外邪发越之象。这时候,从达到的效果而言,呕吐和发汗一样,均可使外邪发散,只是出路有别。

2

再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前同事,她是痰湿兼气阴两虚的体质,素有喘咳病(喘息型咳嗽),容易“上火”,处方很难开,平时犯病周围只有我开的方有效,常规方药多不受。有一次她感冒了,发烧、头痛、怕风、自汗,明显的桂枝汤证。但痰湿体质用桂枝汤就有点助痰湿,我就用桂枝汤加疏化痰湿之味,再加点益气阴之品来治疗。不想,汤药入口即吐。她问我怎么办?我说,不急,先观察一阵再说。不多一会儿,她在电话那头就嚷上了,说不烧了,感冒的症状一下子就轻了好多,问要不要再喝。我说,那你就再喝一顿。到晚上,她又打电话,说她下午喝了一顿,再没吐,而感冒的症状基本消失了。


这是一例无意于用吐法,但机体在对证药物激动作用下,通过“呕吐”这种自调形式而达到解表退热的效果。可见,不仅发汗,呕吐也有疏邪解表的作用。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呕吐,就需要多观察多分析,而不是急着去止吐。


呕吐,还说明邪气或病位在上、中焦,如在下焦,就会出现腹泻、矢气的现象。这也是我个人在临床上常遇到的情况。经反馈,患者服我的药,除了原有症状的变化外,最常见的现象就是腹泻和矢气,尤其是矢气。

常有患者打电话问,贠大夫,你开泻药没有?怎么吃上药就有点腹泻?我说,没有啊,严重吗?痛吗?那边常答,不严重,也不痛,人倒觉得很通畅;我就说,那你继续吃,吃上两剂就不拉了,病也就轻了。患者复诊时反馈,果然如此。有的患者这样问,吃了你的药怎么这样屁多?人跟前都不敢去了;我说,那你就别去了,但这个屁不能给你止住了。腹泻、矢气和呕吐,这时候就是一样的效果,就是排邪反应。


4

应时方药的问题

所谓应时方药,就是一些方药的运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夏季之于藿香正气散、六一散,冬季之于麻黄汤、大小青龙汤等。


但现在由于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在临床上方药基本上就没有时令性可言,遣方用药应以个体和病机为主要依据。如此案中,患儿发热其核心病机就是湿浊內淤、外寒闭表、表里不通、正邪相搏而引发;虽然时处深秋,但完全符合藿香正气散的功效范围,所以,不管是不是夏暑之季,就直接施用即可,而临床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还有,在当下的临床中,炎夏感冒发烧常用到麻黄汤类方,尤其是麻黄汤,而寒冬感冒发烧多用到桂枝汤。上面我们谈到,这是由生活环境的改变所导致。因为夏季感冒发烧,一部分是因为冷空调、冰镇、冷饮的过度使(饮)用。正是“形寒饮冷则伤肺。”室外炎炎蒸腾,人人汗流浃背,但一到空调度数过低的室内,温差过大,一下就觉得冷风嗖嗖,感觉一下就凉透了,而全身的皮肤骤然紧缩起来。


恐怕我们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尤其是像我们这样已过中年的人,我夏天最怕到既是地下层又有空调的超市或商场中去,这样的环境和外面就是冰火两重天。这时候,有的人就感冒了,而皮肤腠理比较紧致的人往往就得风寒表实证,头痛、身疼、发热但无汗,这时非麻黄汤莫属,中医同仁尽可大胆放心使用。

3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看起来身体比较敦壮,皮肤紧致,属于皮厚的那种人,夏季在空调房时不时就感冒了,每次就是麻黄汤证,用一般的发汗解表方药都不行;我一般开一剂麻黄汤,浓煎大半碗,让他趁热一口气喝完,出一身通汗就解决问题了。然后我就劝他,尽量把空调度数往高调,略微凉点就行;他感冒刚好还记着这个事,时间一长又忘掉了,于是又感冒了,还得消耗我的一剂麻黄汤。

相反,在冬季,由于有的家庭暖气管网密集,室温偏高,相关个体皮肤腠理常处于疏松开放的状态,导致阳气浮越,外卫不固,这样的个体一到室外或者风寒环境中,就容易患风寒表虚证的感冒,发热,自汗,怕风恶寒,浑身酸痛,这时候就需桂枝汤了;有的患者汗特别多,见不得一点风冷,就得桂枝加附子汤才能解决。


可见,当下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和方式,有很多都不符合自然之道,并且还反着走,因此,我们中医同仁在看诊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找寻本质的病因病机,而不是按常规出牌。


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发热病症
4


  也是先看一个病例。




  XX,女,45岁。平素时身痒、挠则起粗线连片状红痕、高突于皮肤者一年余,近期加重,以晚上为甚,白天减缓,眠可,食可,口不苦不干,不欲多饮,大小便可,舌淡暗齿痕,舌根苔白腻,左脉略滑躁,右沉略郁滑。


  辨证辨机,当为下焦水饮之体,而有伏热于三焦(少阳)膀胱(太阳)营卫之间。《内经》有言“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身痒且挠痕红而高者,乃伏热在外界刺激下欲外突而不得的表现,跟《伤寒论》23条所说“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是一样的道理。


  治法应该是温化下焦水饮的基础上,疏卫活营而宣透伏热,以祝氏过敏煎合真武汤加减化裁:柴胡12g、防风12g、生五味子12g、乌梅12g、生地12g、赤芍9g、丹皮9g、制附片9g、茯苓18g、炒白术15g、桂枝9g、炒白芍9g、生姜9g、大枣10g、当归12g、炙甘草5g,五剂,水煎服。


 二诊:自诉服药后周身挠痕反应大减,然腰一周起扁平红白皮疹而痒(有别于带状疱疹),以双侧胁肋下为甚,彼伏此起,并伴随发热(38.2度),余无其它特殊症候,舌脉变化不大。


临床上像这样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的病例很多,有者伴随皮疹发生,包括一些儿童病例。这种情况很像西医角度的过敏反应,但在中医角度而言,一大部分是“眩暝反应”,就是正邪斗争的外现。

我个人认为,这些疾患多有伏邪在三焦、膀胱营卫之分,或者少阴之位。如果治疗方向对机,方药比较精准,则激发了正气和伏邪的斗争,伏邪出动;如伏邪在少阳三焦之位,则少阳是正邪斗争的场所,而表现为少阳发热之候;如伏邪退至太阳之位,则表现为太阳发热之症;另一种情况是,如伏寒本藏于少阴之位,则第二年春季多发为温病高热,《内经》这样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则需要按照温病的病机规律来施治。

  上述这一例,正是正气和伏邪在药力激发下交争于少阳之位、而伏热外突之象,所以,症状从周身的挠痕局限于少阳之位的皮疹。


  治宜疏解少阳、扶正达邪,以小柴胡汤再合过敏煎、五苓散化裁施治:柴胡12g、法夏12g、黄芩9g、生姜9g、大枣10g、芥穗12g、防风12g、五味子12g、当归12g、赤芍9g、茯苓15g、炒白术15g、桂枝9g、泽泻12g、炙甘草5g,五剂,水煎服。


后患者微信反馈:服两剂后,烧即退,随后痒疹和挠痕逐渐消失;五剂服完后,再未新起。

相对来说,像这种少阳伏邪的疾患在临床比较多见。如一些本来不是感冒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就无缘无故“感冒”了。其实不是真正的感冒,而是药力引发正邪交争而伏邪外突的表现,是好事,不是坏事。


这种“感冒”一般多表现为少阳热郁之症,如发热、头疼、口干苦、胸胁不舒等,这时候再用小柴胡汤两到三剂,帮助机体以疏解少阳伏邪,病就好了;有时候则兼有汗出、怕风之症,就是并有太阳表虚证了,这时候就需要柴胡桂枝汤来驱邪外出;有时候表现为发热、口干苦外,还有胸胁结满、心烦、脉弦紧,就是少阳“阳微结”之证了,这时候则宜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花粉、黄芩、牡蛎、甘草)以通阳散结、和阴透邪。

由此可见,一些内伤杂病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感冒”发烧(一般是低热)、起皮疹等症候时,就要冷静分析考察,是由于方药不对,还是药力引发的正邪反应或者排邪反应?有经验有功力的中医当然一听就知道怎么回事,但一些年轻中医或经验少者,未必明了,往往就慌了。


这种反应情况一开始就是一类温和症候,不会是那种非常凶险的危及生命的变态反应,不要慌,不管是哪种情况,给患者解说明白,然后找出本质机转,继续对机治疗,一两诊就痊愈了。


四逆而发热的病症
5

  还是先看一个病例。


 

  XX, 女,52岁。就诊当日中午开始发烧(39.2度),且手脚冰凉,痉挛不伸,伴随下腹部拘紧挛缩。家人按摩、艾灸、灌热水稍有缓解后,经人引荐于下午来诊。自诉以前曾有此症发生,然从无此次之甚。平素食欲食量可,然自言消化不良,大便溏,小便前两天频急,自服三金片后缓解。视其体瘦面暗。舌淡暗胖大苔白腻,左脉按之弦紧滑,右略滑按之无力。

  四诊合参,辨证辨机,乃患者素体肝肾阴寒,水饮下停,加之近期气温骤降,气机内敛,复有凉药内加,则阴寒凝结,阳郁不伸,阴阳相搏,而郁热由生;寒凝而阳郁不及四末则四逆并痉挛不伸;寒结饮攻于下,则下腹拘紧挛缩。于此,有的患者则表现为寒饮之气上冲,甚者就是奔豚之侯。舌脉皆是寒凝饮停之象。


  治宜温化阴寒,通阳回逆,以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真武汤合而化裁,拟方:吴茱萸9g、红参片10g、炮姜12g、大枣12g、当归12g、桂枝12g、细辛6g、炒白芍12g、制附片6g、生姜9g、怀牛膝12g、炒白术10g、茯苓18g、沉香6g(后下)、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嘱回去即可浓煎一剂,头煎和次煎混匀后先热服大半,等一小时后还发热而四逆的话,再热服后一半。


  三天后微信随访,言当天临晚按医嘱服一剂后,于晚上出一身通汗,随后烧退,手脚挛缩、小腹拘紧逐渐消除而浑身通和。


 本例患者之发热、四逆、痉挛,如果机体内本身没有肝肾阴寒水饮的话,外界气候变化是不可能引发的,所以也是内外合因所致。这个病症其实是少阴厥阴合病,核心病机就是内外寒邪相加之下,厥阴少阴(肝肾)寒凝饮攻,阴阳搏结,阳郁不达四末所致。因此,治方中未有一味疏表清解之品,以温化阴寒而通达阳气,发热即退。


  发热伴发四逆(手脚冰冷)之病例,临床真不少见,但大多见于青年女性。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近几年,青年女性追求时尚,不论春夏秋冬,喜穿九分裤,三九寒天也要裸露脚踝。


  脚踝这个部位,三阴经的一些重要穴位都环绕在这儿,尤其是三阴交这个穴位,三阴经在这里交汇。这样,寒邪很容易从这些穴位侵注到三阴尤其是少阴、厥阴的经脉、脏器以及冲任督带、胞宫血海。累日累月经年,寒邪层层叠凝,就像自然界的冰块冰凌一样,越冷越厚,最后就是冰柱冰山。


  女性经、孕、产、乳,皆以阴血为用,如此阳伤寒凝、痰结血瘀,不仅其月经不调,出现痛经、闭经之症,以后的孕育肯定也会出现问题,甚至有的女性年纪轻轻就出现妇科癥瘕之患,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真是遗患无穷。这样的女性,平时不管天暖气寒,总是手足冰冷,有者下腹冰凉,在月经期或感冒、腹泻时就更加严重;体质差者感冒了烧都发不起来,体质好点的即是发烧,但手足还是冰凉。

这样的病证,如要彻底治愈,首先就要患者坚决改掉穿衣习惯,饮食禁忌生冷,然后才可以谈治疗。所用方药,我临床多用吴茱萸汤、四逆汤或当归四逆汤还有暖肝煎合而化裁加减;如果兼有中、下焦寒饮者,则合以苓桂剂或真武汤;兼有癥瘕积聚者,可合以桂枝茯苓丸。


疗程一般较长,要以月以季算,因为冰雪需要慢慢融化,如果猛火大烤,就容易发生雪崩冰裂;在人体要么就是寒凝未消而又阴伤火热又起,要么就是寒凝未消而又引发血漏血崩。

6

去年,有一个大学毕业工作不久的女生,就是这样的病证,记得第一次来找我看时,是入冬不久,上身虽然穿着棉衣,但下身还是九分裤,感冒发着烧,但手脚冰凉。我具体问了一下,就是上述这些情况,一年四季手脚不温,还有痛经、经迟、量少、血块等症。我说,你如果能彻底戒掉九分裤,饮食不沾生冷,注重全身保暖,我才能给你开方治疗。她果断答应了,我就以上述几个方分合化裁,药汤内服兼药渣泡脚,调治了整整一个冬季,到今年春季时,上述这些症候就基本改善了;春夏又定期不定期调治了几个疗程,才得以大功告成。


在坐的女生中有这种穿衣习惯者,绝不可掉以轻心,有症状者也应早点治疗。发现当下男生也有不少这样穿衣的,那将来得阴寒痹证、疝气或不育的机率就多了。


中焦气虚气陷兼有湿浊内淤而发热的病症

  

大家都知道,气虚发热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大热”这回事,李东垣说其身热扪之烫手,可见是高热了。我在临床遇到低热比较多,也有者是自觉发热但体温不高。补中益气汤除热的病案,大家都可能有经验,我这里要谈的是,气虚气陷兼有湿浊淤遏而发热的病证。这样的病例较之单纯气虚发热更为多见。因为中焦之气虚陷,水谷精微之运化就肯定受影响,则聚为湿浊;气虚气陷加之湿性重着下注,所以往往伴随脏器下垂,常见者有胃下垂和脱肛。

那么,为什么中焦气虚气陷会导致发热?其本质机转是什么?对此,医界的认识和理解多各执一词。我个人认为,其本质就是郁火。因为中焦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斡旋之枢纽,如果中气虚陷,则除中气本身下陷而郁遏外,全身气机流转运化也定为不畅而为郁,郁久则热生;热由内向外蒸发,则此证乃成(这个热其实就是中焦之阴火,是阴火的一类,下面还要谈到下焦阴火)。如果再兼有湿浊淤阻下注,则气虚发热、脏器下垂更为顽固。

7

我印象深刻的有一位中年男性患者,体瘦面黄,乏力嗜睡,脘痞,呃逆,纳呆,大便秘结不畅,自觉阵阵潮热,热来则面红如醉,但体温不高,西医检查为慢性胃炎、胃下垂,舌暗红苔白腻厚,脉滑躁按之濡。


四诊合参,就是比较典型的中气虚陷、湿浊阻遏、脏器下垂、郁火内生。我即以升阳益胃汤为底方坚持治疗两月多,就基本痊愈了。

8

还有一位青年女性患者,是因产后月子没坐好,调养失宜而引发此类病证,表现为发热不退,体温在低度和中度发热之间,缠缠绵绵,体惓懒言,腰酸腿酥,动则汗出,胸脘痞满,纳呆食少,如厕则肛门脱出,起则需助以手托回纳,舌淡胖大齿痕,苔白腻,脉浮大数按之濡细。四诊合参,也是比较典型的中气虚陷、湿浊阻滞、脏器下垂、郁火内升之证。


还是以升阳益胃汤为基础方来施治;因为是产后所得,除了气血亏虚之外,肯定又有肝肾不足之机,所以再合以张氏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川续断、阿胶)。


这样坚持治疗一月多,才告痊愈。

为什么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可以治疗这样的病证呢?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升阳益胃汤的构架和方义。升阳益胃汤为东垣名方,出自《内外伤辨惑论》,由黄芪、人参、白术、半夏、陈皮、柴胡、防风、羌活、独活、茯苓、泽泻、白芍、黄连、炙草组成。


从方构来看,其中黄芪、四君子补中益气;半夏、陈皮化痰燥湿;茯苓、泽泻淡渗利湿泄浊;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四风药既能以风胜湿,又可升阳提气。


以风药用于升阳益胃,乃李氏经得住考验的最具亮点的学术特色之一。一味白芍乃阳药队伍中一阴药,养阴和血;一味黄连乃温补辛散药队中一苦寒,清凉泄降。二药既防阳药伤阴、辛温生燥、药邪格拒,又可作为补气升阳之“支点”,使方之“主力”发挥更大功效。此二味当此方最为妙处佳构。此方补中、上升、下渗,补中有散,发中有收,对立统一,动态平衡,效果显著,不愧是传世名方。


 升阳益胃汤于临床用于脾胃气虚、中土不运、风湿蕴滞之证,其效果自不待言,而用以治疗中气虚陷不运、湿浊阻遏下注之中焦阴火以及脏器脱垂,亦为屡验不爽。


另外,过度思虑伤脾也可导致脾气虚陷而引发阴火之证,除了气虚发热之状外,尚有眠差不寐、心烦不乐等症,我个人常以归脾汤加柴胡8克、升麻5克治疗,效果不错;还有一些久病经年累月而接近虚劳的病证,觉全身发热或手足烦热、体瘦乏力、纳呆腹痛、口干咽燥而不欲饮、溲黄便溏或干,舌瘦干少苔,脉浮大然按之虚细无力者,则宜黄芪建中汤加葛根治疗。


黄芪建中汤是经方中治疗虚劳阴火而病位主在中焦的良方,黄芪用炙更好,补气升阳,如加葛根,则全方益中气、生津液、升清阳之效果尤佳。


下焦阴火发热病症


什么是阴火证?我的理解就是,由气阳虚陷或阳气虚损、阴寒下盛、格阳于上(外)而引发的“火热”病证,就是阴火之证。


上面我们谈到的气虚发热,其实就是中焦之阴火;而下焦阴火,就是下焦阳虚、阴寒內盛(包括下焦寒饮),而格阳于上于外导致的一系列症候,常言“水寒不藏龙”,指的就是这类病证,临床上多表现为下寒上热或下寒外热之候,证见畏寒怕冷,腰下或膝下至足冰冷,但常有“上火”之状,如潮热面红、咽痛不已、口疮绵绵等,多舌淡苔白,脉多寸浮大而尺沉紧。


更年期妇女如表现为潮热汗出之后又身冷恶寒,也属这类病证。

下焦阴火之证,治宜温阳降潜之法,方向上正好和中焦阴火之治相反。用方,重证必得仲师通脉四逆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方能力挽狂澜。


于此,我临床运用经验不多;而较轻之证,临床多见,多用郑钦安潜阳丹(附子、龟板、砂仁、甘草)加味治疗,余常加肉桂6克、怀牛膝12克、五味子12克,以加强温肾纳阳、引火归元之功,效果比较稳健。这个方义,大家都是知道的,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砂仁的功效,就是温肾纳气、封固肾元也。  

9

  下面举一例下焦阴火案。


王某,女,42岁。浑身觉热以脚手心烧为甚,并于下午和晚间加重,但双大腿前面感觉冰凉,如此者已两月多。自服六味地黄丸和知柏地黄丸多瓶无效。食可,喜热饮,二便可,舌淡略胖大,苔白腻滑,左脉略弦紧缓,右脉略弦涩缓。

辨析此证病理机转,大腿冰凉以及舌脉之象,则显为下焦阴寒水饮之候,而浑身觉热以脚手心烧为甚者,则显为相火出游之象;下午和晚间加重者,并非阴虚,乃阴寒更甚而格阳尤重之状矣。总之,乃下焦阴火之证。


治宜温阳化饮、潜纳相火之法,以潜阳丹加味治疗,药物:制附片6g、炙龟板6g、砂仁6g、肉桂6g、茯苓18g、泽泻12g、五味子12g、怀牛膝12g、炙草5g,水煎服。


  患者服5剂后,自诉全身觉热、大腿冰凉基本消除,唯手心尚有发烧,左脉略弦紧,缓象消失,右脉转滑,舌象变化不大,唯水滑苔消失。继以原方五剂予服。患者三诊时已无不适感觉。

这个病案除充分体现下焦阴火之诊治外,还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温阳并非一定需要大剂附子,如处方结构、剂量搭配恰到好处的话,一样可以起到温阳的效果,而这个效果主要是通过化气通阳的途径来达到的。


阴火之治疗,还需要强调的是,方药中加入引使反佐之类药物,如补中益气汤中的当归、升阳益胃汤中的白芍黄连、潜阳丹中的龟板,还有上述经方中的葱白、猪胆汁等,可直接关系到效果的好坏快慢,显得尤为重要,不可或缺矣。这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