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辨:谣言中的生存之道

 爬虫爱书 2018-12-10

思辨:谣言中的生存之道

编辑推荐

思维,让我们弄懂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意义,包括与以往经验的联系,对未来发展的预测等;情感,则让我们自己给予这些意义以评控,如快乐、悲伤、沮丧、焦虑等等;欲求,会激活能量,引起个体发起行动,并且在方向上与认定的意义保持一致。

在人类社会文明的早期,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曾言道:“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而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丘也曾谈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的弟子曾子更是指出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也许是一种巧合,相隔几千公里,代表着东西方古老文化的两大先贤思想却跨越时空发生碰撞,都对人类批判性思维提出了相似的观点: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其实是未经过审视的,我们在生活中要不断地思考、评判自己的思维。

现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也在急剧地发生变化,全球化的经济模式与大爆炸的信息模式全方位的影响着我们。在中国面临经济转型的当下,我们更应该重视针对思辨类人才的储备。不管是几千年前的警言告诫,还是现有中国独特的教育模式,呈现出的很多方法只是简单地将思辨作为一种工具对待,而没有运用完整的知识体系,将其当成现代人应具备的特质。

在《思辨与立场: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批判性思维工具》一书中,曾对此描述到:“因为鲜有人意识到思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很少有人获得对自己思维的明显操控力,因此很多人在诸多方面都是他们自己思维的“牺牲品”。

简单来说,这三者的基本功能告诉我们生活的变化趋势将会是怎样的,对这些事件应该持有怎样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以及所要追求的目标,把自己的精力投放在哪里。这,就是我们思维、情感与欲求三者的运行关系。

当两人初次见面交流(思维),如果感觉不错,就可以继续深刻地沟通,这个过程中就可以产生“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好感(情感),这个过程自然会谈兴更佳(欲求);倘若两人气场不合、星座相驳,两人交流沟通出现障碍的思维,就会产生“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情感,自然不会有继续交流下去的欲求。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有一段话: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不说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

思辨:谣言中的生存之道

后来经济学把这段话引申,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也就是说每个人有精致的利己主义,无法有效对他人进行换位思考。同时,人们还有其他很多典型的自我思维误区,例如:自我蒙蔽、偏见、狂妄自负、妄自菲薄等等,而这些会导致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并不能有效的认识到事情的真相或者有效的解决复杂的问题。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的自我中心思维在发挥作用,人的心理本身就会有一些“病理”倾向,当我们不能正确对自我中心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时,我们也将无法正确使用批判性思维使我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得到改进。

思维、情感与欲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动态联系,其中任何一项都在不断影响着其他两项。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才可以此进行生活思维的审视与批判,避免进入思维误区而做一个公正无偏的思考者。

书中提出了这样三个问题:

(1)初步的事实是什么?对这一情景最中肯的描述是怎样的?

(2)我将自己的什么兴趣、什么态度、什么欲望、怎样的关注带入了这一情境?

(3)根据我的观点,我怎样才能概念化或描述这一情境?而这一情境又该怎么解释?

上述三点我们可以简单地描述为思维的初步现状、情感投入以及确定行动,生活中是这样,严谨的科学实验也是如此。

通常的科学实验,第一步是描述问题和假设(思维的初步现状),第二步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去找数据、做分析、检验假设的真伪(情感投入),第三步是根据分析检验的结果做出解释,如果结论是证伪了当初的假设,那么,为什么错了?如果是验证了当初的假设,又是为什么?第五步就是写报告或者文章(确定行动)。

思辨:谣言中的生存之道

思维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改变一个人的思维习惯要经历无思维反思维意识、有思维反思维意识、起点上的思维提升、行进中的思维提升、有所成的思考、集大成的思维六大层次,要时常审视批判自己的思维。书中所说的这个过程,也是作者希望我们在阅读完这本书时获得的收获吧

《思辨与立场》这本书是由德·保罗 与 琳达·埃尔 所著。理查德·保罗,批判性思维基金会的创建者以及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与职业发展部主任,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国际知名作家。琳达·埃尔德,教育心理学家、批判性思维中心的执行主任以及批判性思维基金会的主席、批判性思维领域的知名作家。

两者合作产生的这部的权威力作,不仅在思维上进行审视,而且还在心理上对人类思维行为的观察、沟通、体验、思考与批判进行解释。本书一经发布就风靡全美,被高度赞誉为“人类大脑使用手册”,经翻译来到中国后也广受好评,樊登读书会”发起人、央视节目主持人、MBA资深讲师樊登博士对这本书也做了很高的评价 :“如果将来樊登读书讲解的书只有一本可以流传下去,我希望是这本《思辨与立场: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批判性思维工具》。”

读完此书,作者清楚地介绍了推理技能与认知特性的原则与方法,鼓励读者不断开展反思,培养独立思辨的能力。1929年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文中所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者何曾不是希望我们如此呢?

[今日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