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说“上海没特产”的朋友,请看完这篇再绝交!

 云游看天下 2018-12-10

每每“有朋自远方来”

总要发动“疑问三连“:

带什么特产回去好?

哪些东西有上海特色?
去哪儿买伴手礼呀?


这大概可以和“上海有什么地方好玩呀”

并列为考验塑料兄弟/姐妹情的世纪难题


第一次听到友人这么问时⬇️


第二次听到同样的问题⬇️


第N次听到“上海特……”

(侬帮我收声!)

⬇️


怕了你了

我去做个屁屁踢给你好伐啦?

处在崩溃边缘时,

这个喜大普奔的消息来了!

往下看!


上海市旅游局今天颁发了首批“上海礼物优选经营店”铭牌,获得这一称号的有:第一食品南东店、老凤祥旗舰店、东方明珠纪念品商店。中秋国庆假期接连而至,要回家探亲或是来沪旅游的朋友们注意了,“上海礼物”去这儿找准没错!


第一食品南东店


地址:黄浦区南京东路720号


南京路步行街上的第一食品商店是几代上海人的记忆,一颗大白兔奶茶甜蜜了无数上海小囡的童年。牛轧糖、蝴蝶酥、条头糕……老上海咪道都在这里!


第一食品从2015年起推出的旅游食品品牌“一盒上海”,寓意“一盒装遍上海”。“一盒上海”产品现已形成三大系列,分别是:话说上海系列——最具上海特色的商品;四季上海系列——营造小清新风格,适应年轻消费者;摩登系列系列——高端上档次。与传统旅游食品包装相比,“一盒上海”色彩更明亮,在第一食品南东店还设有“一盒上海”品牌专柜,老上海风情的物件和道具穿插运用,让消费者身临其境的感受魅力上海。


老凤祥旗舰店


总店地址:南京东路432号


老凤祥是中国珠宝首饰业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和优秀企业的代表。近年来,他们在产品研发上做足了功课,其研发的“外滩金牛”系列产品,把上海的地标景观进行了浓缩和物化。新近推向市场的“外滩建筑冰箱贴”则又和上海主推的“阅读建筑”系列观光产品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此外,老凤祥公司连续十二年冠名举办了“老凤祥杯”上海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通过打造具有上海文化特色的优秀旅游纪念品,推进上海旅游商品的开发和创新,形成上海城市文旅产业链。


东方明珠纪念品商店


地址: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号


东方明珠旅游纪念品商店自2012年开始通过与专业设计团队合作,开发设计具有东方明珠形象和上海元素的旅游纪念商品,对“东方明珠”和“上海”等主题做了深化的创作,设计了一系列的主题插画,通过二次开发将这些设计稿运用在不同类型商品上。


陆续推出自主开发的OPT系列生活用品、数码产品、创意文具、箱包、食品等系列产品等300多款创意旅游商品,巧妙的设计和优质的工艺品质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


经过这些年来

“被迫”研究上海特产的经验

也扳着指头数出了以下这些

先来一波好吃的!


这份上海特产地图你一定要收藏好



蝴蝶酥


这是一款上海人很爱很爱的传统小吃!层层酥皮重复对折,因为形状像蝴蝶,拥有一个浪漫名字——蝴蝶酥!奶味重却不腻,同时特别酥脆,轻轻一咬就会碎,色泽金黄,口感松脆,色泽金黄,口感丰富,每尝一口都能感受到甜蜜的嘎嘣脆的味道!首推国际饭店的蝴蝶酥,上海人都懂的!


高桥松饼

高桥松饼是上海高桥镇四大汉族传统名点,起源于1900年光绪年间,历史悠久,加工工艺十分考究。中秋佳节带一份皮薄、层多、馅足、酥松、香糯的高桥松饼回家,不论老人小孩,都是最爱,全家上下皆大欢喜。

提示,请认准“正兴”招牌。


梨膏糖

上海梨膏糖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当然也是上海市特色传统名点、中华老字号。关于梨膏糖,还有很多流传至今的传说。这是用纯白砂糖与杏仁、川贝等十四种国产良药材,古法熬制而成,尤其对止咳平喘、生津开胃有明显效果。逢年过节,带一份礼品回家,集闲食、治病为一体,也是非常体面的事。至于口味嘛……有点一言难尽。


五香豆

“不尝老城隍庙五香豆,不算到过大上海!”这是凡到城隍庙中外游客众口一致的评语。城隍庙五香豆皮薄肉松,盐霜均匀,咬嚼柔糯,别有风味。现已成为来沪务工、探亲、出差、旅游的人们带回家乡馈赠亲友的上海特色产品。


状元糕

状元糕,又称“上元糕”、“火炙糕”。金泽状元糕产自上海青浦,是青浦著名特产之一,起源于清同治元年、鼎盛于民国时期,已有140年的历史。上海话里,“上元”与“状元”音同,乡试考生为图吉利,应考时都要带上这种既吉利又方便携带的点心。节假日带一份回家寓意很美,孩子们吃了,个个金榜题名中状元。


七宝方糕

七宝方糕是上海著名的风味小吃,因产于七宝寺而得名。糯米做的外皮,咬一口,甜甜糯糯。在过去,七宝镇家家户户逢年过节都会蒸七宝方糕,小孩围坐,吃着热气腾腾的糕点,是最快乐的时光。


大白兔奶糖

大白兔作为最受国民喜爱的糖果之一,陪伴了无数人的童年,每一颗糖,都如奢侈品一样珍贵。放入口中,心里都会漾起满满的幸福感。圆柱形的糖上裹着薄如蝉翼的糯米纸,糯米纸入口即化,浓郁甘甜的奶香味在嘴里溢散开来。这应该是所有人味蕾最难忘的记忆,也是适合带回去的好东西!


蟹壳黄

蟹壳黄因饼形似蟹壳,熟后色泽如蟹壳背一样深红,所以称为“蟹壳黄”。在上海久负盛名,创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用油酥面加酵面制坯,做成扁圆形饼,饼面粘上一层芝麻,贴在炉壁上经烘制而成。蟹壳黄馅料有咸有甜,咸的有葱油、鲜肉、蟹粉、虾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枣泥等。同样是老少皆宜的一道小吃。


南翔小笼

上海名点,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鲜、形美著称。南翔小笼的馅心是夹心腿肉作成肉酱,仅撒少许姜末和肉皮冻、盐、酱油、糖和水调制而成;皮是用不发酵的精面粉制作而成的。虽说是特产,但并不适合带回家……


海棠糕

海棠糕历史可谓悠久,创制于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行名,后逐渐成为上海一代汉族糕类小吃之一。海棠糕香甜可口,趁热吃美味得不要不要,尤其是刚出炉的时候,咬上一口,脆脆的焦糖混合松软的面饼撩拨味蕾。带回家后,记得用微波炉叮一下,热乎乎的口感立马又回来。


鲜肉月饼

上海人对鲜肉月饼的爱,那是出了名的。如果你在路上问上海人哪种口味的月饼最好吃,大多数都会说鲜肉月饼!上海几家老字号的门口已经开始大排长龙了。中秋将至,把鲜肉月饼带回家给父母尝尝,虽不及新鲜出炉时美味,但也是一份心意。


双酿团

糯米、芝麻、豆沙制成的双酿团,是上海人民的最爱,基本每个去南京东路的人都要到沈大成买上一些糕点,新鲜出炉的最好吃,密封包装的口味差一些,但作为带回家的伴手礼还是不错的。条头糕、金团等也很值得一试!


鲜奶小方

红宝石的鲜奶小方久负盛名,鲜奶香甜不腻,蛋糕松软可口。虽然价格多年来涨了不少,但仍是无数人的心头好。如果回家的路程不是很远,还是可以带上一盒,或作为旅途中的小点。


杏仁排

哈尔滨食品厂毋需多介绍,蝴蝶酥、西番尼等每一样点心都好吃!每每路过时,闻到那黄油的香味,就忘记减肥这茬了。此处安利杏仁排,最上面一层有杏仁独特香气的糖浆,躺在黄油味浓郁的蛋糕上,一口下去全是幸福的味道。


哈斗

凯司令也是上海一家老牌西点房了,哈斗最为经典。面包酥皮外是一层巧克力外衣,内里是香甜可口的奶油,咬上一口,还有栗子蛋糕、拿破仑、牛利等,都是上海人记忆里的经典味道。


桂花糖年糕

这个糖年糕桂花香特别重,包装精美,适合带回家送人。买回家切成片,放在油里面炸着吃,很像糖糍粑粑。唯一的缺点就是重……还好可以网购。


丁蹄

上海枫泾丁蹄是上海的特色传统名菜,选用猪后蹄为主料,佐以绍酒,冰糖,桂皮,丁香等辅料烹制而成,冷着吃“香”,蒸熟后吃“糯”。虽然很多古镇都有酱蹄膀,如果不是来自江浙沪的朋友去周边游时不妨带一只,真空包装很经放。唯一的缺点也是重……


看完吃的擦擦口水

还有些穿的用的摆设的

也可以带回去哄哄阿姨妈妈

(毕竟她们高兴了你的节才能过太平)



 丝巾

江南最有名的当然要数丝绸,给家里的女性长辈或朋友捎点漂亮的丝巾,你的女性缘指数会大大滴上升,但建议直男不要相信自己的审美,带个女生帮你选。上海有好几个有名的丝巾牌子,建议在过节有折扣时去正规店里购买。


 蓝印花布

你认为土土的蓝印花布现在又成了时尚,民族风的东西越来越受女孩子欢迎,可以买些蓝印花布的围巾、抱枕、床单等送人。可以去上海的古镇、古街上,很多店都有卖。


上海女人雪花膏

上海女人“雪花膏”是老牌国货了,朋友每次来上海都会带好几盒,说是妈妈喜欢,涂手防皴裂效果很赞。 城隍庙、七宝老街,田子坊很多店铺都有得卖。


木雕

上海的木雕非常有名,有欣赏性的插屏、屏风,也有实用性的家具、果盘等。放在家里装饰,或是送人都很有档次。木雕城隍庙就有的买,但是一定要记得还价。


 金山农民画

金山农民画也许没有画家那么专业,但是依然很美,他们用色大胆,题材朴实,买上一两副挂在家里装饰是很不错的。可以去金山农民画村(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中洪村)购买。


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是以刀代笔,以书法刻竹,不仅风雅,而且精致,适合送给老师、长辈。嘉定老街,城隍庙都有卖。


面塑

上海面塑被称为 “无声的戏”,体积小,携带方便,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褪色,很适合赠送亲友,尤其是小孩子。城隍庙有摊贩售卖。


黄草编织品

到上海市嘉定区徐行镇玩的话记得买个黄草编织工艺品回去,玲珑精细,耐看又经用,草鞋和篮子之类最讨邻居阿姨欢喜。 


名校纪念品

上海有那么多高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纪念品,不如就带一份名校纪念品鼓励下学弟学妹吧。杨浦区汇聚了许多上海高校,可以去那里逛一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