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认识我的人给我打特点标签,毫无疑问所有的人都会觉得我最大的特点是一个行动狂人。 但我绝对不会开“行动管理”的课程,因为我认为要成为行动派,最好的办法就是达成挑战性目标,对于行动力激发训练营来说,必然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我在谈个人成长与生涯运营运营模型时,在这个模型的最中间,我放的是什么? 对,是行动。 行动是我们将思想与现实联系起来的唯一中介,是将我们自己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这种中心枢纽的位置,不知道你在成长当中体会到了吗? 如果让你给自己在过去2018年的行动表现打个分的话,你会打多少分呢? 你再想一想,每次你的成长突破时,你思想的一点点解放、焦虑或者迷茫情绪的一点点缓和,是怎么发生的呢? 其实都是由一系列行动所构建的。 为什么在我的训练营产品介绍里,我提到上船后的具体行动计划方面的内容很少,因为行动不是一个你听了就等于行动了事情,说多也无益,解开行动这把锁的钥匙就是行动本身,想要了解,必须上船亲身尝试一下。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思考的实践者,真实场景中的各种实践体验给我带来的营养远远大于阅读。 如果大家觉得自己处理现实工作生活里的压力,感到很无力,读书、听课、获取越来越多的信息,也完全无法消解这种压力。那么本质原因不是学得不够,而是行动太少。 或者说,让你不断产生变化的行动太少了——没有体验的支撑,悟道很难。 而且,很多道理不必强行去悟,揣在怀里,在实践中,不时体会和求证就行了。 我授课时喜欢给予船员宽广的思想天地,让大家慢慢探索发现里面的宝藏。为什么年轻伙伴和长期在不变环境中的伙伴,理解深度内容相对会困难,都是因为人生的经历太少,实践的体会不足。 在基础心理学当中就提到,婴儿和儿童的大脑发育需要丰富的环境刺激,如果我们成人后,一直处于不变的环境,在缺乏刺激情况下,大家就会反应迟钝,对外界变化不敏感,成长停滞。 作为一个行动派,2018年我拿到了自己巨大的价值:
每天我的工作量都非常大,并行任务很多,但我从来不给自己借口,特别是晨间导读,在各类航行中,我的船员们都能在每天4点前收到晨间导读更新,开始行动满满的一天。 高自制力的行动管理加上极低时间资源支持下挑战各项工作任务,使得我在2018年获得了极大的自我提升。我不断折腾的各种高频、变幻创新的行动,一次次拉升着我的思考高度、深度和宽度。 很多人都不理解我为什么要那么拼,更加有人认为说女人太辛苦容易老,我看上去老不老大家自有评判。但我想,摆脱中年油腻标签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有对世界抱有热情、好奇心、和旺盛的生命力。清澈的眼神是年轻态最为重要的标配,而将一天活出七天的感觉,当然可以让我们更加满足。 无论你对过去流逝的时光是否满意,与其懊悔,不如立刻行动,做些有挑战的、不同的可以丰富你的事情。 在21天航行中,我们会不断创造船员们的高频行动输出的体验,别害怕,这段有虐又爽的时光将来会让你回味无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