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yx_gdx 2018-12-10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讲话 本网记者 叶晓宁摄  

  很高兴出席今天的高峰论坛。这次会议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我理解,主攻方向是绿色发展,重点任务是污染土壤治理,发展目标是耕地质量提升。这都是农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也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借此机会,我简要介绍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思路和工作打算。

  一、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多地少的国情,使我国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导致耕地质量堪忧。表现为“三大三低”:

  “三大”:一是中低产田比例大。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70%。其中低产田超过30%。二是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大。耕作方式的粗放,特别是化肥的过量施用,造成耕地质量的退化。我国施用了占世界1/3的化肥,生产占世界1/5的粮食。目前,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0%以上。东北黑土层变薄,南方土壤酸化,华北平原耕层变浅,西北地区耕地盐渍化、沙化等十分突出。三是污染耕地面积大。全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19.4%,南方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北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西北等地农膜残留较多。

  “三低”:一是有机质含量低。目前,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08%,比上世纪90年代初低0.07个百分点。东北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左右,比开垦之初下降5个多百分点。二是补充耕地等级低。大体上,每年占补平衡耕地500万亩。一般来讲,补充耕地与被占耕地地力等级相差2—3个等级(1个等级100公斤)。三是基础地力低。目前我国的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

  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是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我们要扛起责任、用于担当,把耕地质量保护好、建设好,使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更牢固。

  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思路、目标和技术路线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持续推进,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我们认为,在工作中应把握两点:一个是,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带动社会和农民的投入。另一个是,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时间长、投入大,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推进。

  (一)在思路上,强化“两个理念”、健全“两个机制”。

  强化“两个理念”:一是树立耕地资源“量质并重”的理念。耕地作为一种资源,既有数量的概念,更有质量的要求。必须严格保护耕地、做到数量不减少,还必须要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做到质量有提高。这是我国国情决定的,只能这么做、必须这么做,也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真正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二是树立耕地保护“质量红线”的理念。坚持把耕地质量保护作为一项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的工作,贯穿于耕地保护的全过程,明确“质量红线”的具体内容和评价指标,并纳入各级政府考核目标,划定耕地质量保护的“硬杠杠”,强化耕地质量保护的“硬约束”。

  健全“两个机制”:一是管理机制。抓住划定耕地“质量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这一契机,建立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管理、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等各项管理制度,同时积极推动立法,逐步实现耕地质量管理常态化、法制化和规范化。二是补偿机制。探索并推动设立耕地保护补偿政策,为耕地质量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要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争取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支持农业部门开展耕地质量建设。

  (二)在目标上,努力实现“两提一改”。

  “两提”:就是提高田间设施水平和耕地基础地力。一是提高田间设施水平。整合资金,加大投入,确保到2020年建成8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二是提高耕地基础地力。通过土壤改良培肥等耕地内在质量建设,力争到2020年,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

  “一改”:就是改善耕地质量环境。推动开展耕地质量修复和污染综合治理,力争到2020年,畜禽粪便等有机肥资源利用率达到7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残膜回收率达到80%,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耕地酸化、盐渍化、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三)在原则上,坚持“四个统筹”。一是统筹当前和长远。既要立足当前,解决耕地质量面临的突出问题,在短期内抓出成效;又要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耕地质量问题。二是统筹生产和生态。既要满足发展生产,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需求;又要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开展耕地轮作休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统筹工程与农艺。既注重农田路、水、电等工程设施建设,又注重土壤培肥、栽培等农艺技术应用,还要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引导农民自觉保护耕地质量。四是统筹农机与农艺。围绕作物生产、抓住关键问题,把土肥与栽培技术集成化,融入于农机作业中,集成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

  (四)在技术路径上,突出“四字要领”。就是“改、培、保、控”四个字。

  “改”:就是改良土壤。重点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改良酸化、盐渍化等障碍土壤,改进栽培方式。

  “培”:就是培肥地力。重点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贫瘠土壤肥力,提高耕地基础地力。

  “保”:就是保水保肥。重点是推广深耕深松耕、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保水节肥。

  “控”:就是控污修复。重点是控施化肥农药,阻控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控制农膜残留。

  三、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建设的几点考虑

  重点是“三个三”:

  (一)开展“三大行动”。一是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粮田。同时,以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耕地退化污染重点区域和占补平衡补充耕地为重点,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土壤肥力保护提升、污染耕地阻控修复。二是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目前,化肥利用率为35.2%。通过实施精准施肥减量、调优结构减量、改进施肥方式减量、有机肥替代化肥减量,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2017年,中央财政安排10亿元资金,选择100个果菜茶生产大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加快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带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三是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目前,农药利用率为36.6%。通过推进绿色防控减量、推广新药新器械替代减量、推行精准施药减量、推进统防统治减量,力争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

  (二)开展“三项试点”。一是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2015年以来,每年安排5亿元,在东北四省(区)的17个县(市)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初步探索了一套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和服务机制。经国务院同意,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土部、环保部等6部委联合下发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提出到2030年实施黑土地保护2.5亿亩,基本覆盖典型黑土区,加快建成一批集中连片、土壤肥沃、生态良好、设施配套、产能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二是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修复试点。从2015年开始,每年安排11—15亿元,在长株潭地区的19个县,推进镉低积累品种筛选推广、实施耕地质量提升与重金属污染修复。三是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这是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改革部署,重点在东北一作区开展轮作,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西北生态严重退化区和西南石漠化区开展休耕。今年,中央财政安排25.6亿元资金,其中轮作补助资金15亿元,休耕补助资金10.6亿元。对承担轮作休耕任务农户的粮油种植作物收益和土地管护投入给予必要补贴。力争通过3—5年的时间,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组织方式、政策体系和技术模式。此外,还在北方10个省区开展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综合利用,重点推广秸秆粉碎还田、覆盖还田、腐熟还田技术,在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同时,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

  (三)强化“三个保障”。一是加快立法。修订《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强化质量保护制度。二是健全机制。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研究出台耕地保护补偿政策,加大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支持力度。三是强化考核。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和省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强化地方政府耕地质量保护责任。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把好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关。

  最后,祝本次高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