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英雄拓跋焘:统一北方的前奏,伐丧活动

 思明居士 2018-12-10

接上回,强大的北魏趁刘宋国主刘裕新死,大军伐丧,强攻刘宋在黄河南岸的数座重镇,此战后,魏国通过洛阳,虎牢等地,进而控制了宋国的司、兖、豫等州,魏、宋两国的边境线一路南移直到项城、湖陆、东阳一线。虽然此役没能达到拓跋嗣尽收淮北之地的预想,但总的说来战果颇丰。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三十余岁的拓跋嗣却没能继续自己的功业,许是因为四处奔波,路途劳顿,正值壮年的鲜卑豪雄旧疾突发,难以为继,公元423年年底,终于不治身亡,享年三十二,庙号太宗。

拓跋嗣在位十五年,军事上北伐柔然,南征刘宋,保证了国内和平之势,政治上整顿吏治,选贤与能,特别是重视招纳汉族士人参政,借汉族士人的统治经验和文化知识治国安民。

同时,健全官制,抚恤民众隐情,对于天灾,既迁徙灾民去丰收地区就食,赈济穷乏、减免租赋。更采取劝课农桑,打击贪官豪强等措施,使得社会生产力得以发展,也缓和了阶级矛盾。

拓跋嗣本人也是谦虚好学,喜治经史,隆基固本,内和外缉,称得上是一位仁厚的守成之主,不过由于他爹和他儿子一个是开创北魏王朝,一个是统一中国北方,到显得他似乎有些落魄,但实际上作为北魏第二任君主,他在北魏开国历史中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虽然拓跋嗣英年早逝,不过远在两年前,他就已经预见自己寿数将至,整日烦心。与他人不同,他不是担心自己早逝,而是担心身后事。再三思虑后,他召来大神崔浩,与之密语:“朕身患恶疾,弥年不愈,一旦有什么三长两短,诸子年少,该如何是好?卿其为我思身后之计!”

作为堪比诸葛孔明的崔浩,一面安慰他,一面帮他规划,“陛下春秋富盛,这种小病,一定能愈。但若一定要听听微臣的愚见,则臣便斗胆说几句不一定合适的话。我大魏建国,就因为不重视立储问题,致使出现了拓跋绍之乱,几乎倾覆。现在我们亟待要做的就是早立太子,遴选贤明的公卿做太子的老师,让陛下您左右亲信的大臣做其宾客和朋友,早日培养他处理国家大事的能力,在京师可以主持朝政,出京可以统率军队讨伐敌人。这样,陛下您就可以身心悠闲,不必亲自处理政事,在宫中颐养天年。百年之后,国有成主,民有所归,奸佞息望,灾患就无从出现了。如今皇长子拓跋焘,年将十二岁,聪明睿智,性情温和,以长子立为太子,乃是礼制的最高原则,如果一定要等到诸王长大成人,再在他们中间择立太子,那就很可能废长立幼,使天伦倒错,从而招致天下大乱。”

崔浩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拓跋嗣,毕竟他爹北魏开国君主拓跋珪,就是死在立储问题上的。

拓跋嗣听从了他的意见,下诏立拓跋焘为皇太子,并让他坐在正殿,处理朝中大事,作为国家的副主,又命长孙嵩、奚斤、安同、崔浩、穆观、丘堆等人共同辅弼太子。他自己则避居西宫,只是时不时悄悄出来,在暗中窥视,观察太子和辅臣如何裁断政事。

由于培养得当,所以拓跋嗣去世,十四岁的太子拓跋焘自然而然地登上大位,政权接管顺利,国内形势稳定,丝毫没有因为国主驾崩出现动荡和不安。

而拓跋焘,即魏太武皇帝,武功赫赫,历史上甚是有名!

当初,拓跋珪的母亲贺氏抱着五岁的他去投奔姑姥爷刘库仁,姑姥爷刘库仁就抱着他对自己的儿子们说:“兴复洪业,光扬祖宗,必在这孩子身上!”

待到拓跋焘出生落地,拓跋珪抱着他,既奇又悦,由衷赞叹道:“成就我拓跋家基业的,必在这个孩子身上!”

少年英雄拓跋焘:统一北方的前奏,伐丧活动

行吧,拓跋珪只是把姑姥爷刘库仁说自己的话略做修改,用到了孙子身上。

不过后来的历史证明,不管是刘库仁还是拓跋珪,他们的预言非常正确。拓跋珪十余岁开创北魏王朝,而拓跋焘不遑多让,更素有“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之志。

拓跋焘即位,大封群臣,大赦天下,废除禁锢,开仓放赈。

刚刚经历战乱的中原一带的流民见北魏如此优待,自然而然地扶老携幼,纷纷涌入北魏境内。

时间一长,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居民少之又少,这也为拓跋焘日后的伐宋,饮马长江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当然了现在的拓跋焘还没有时间来实现他的凌云壮志,因为,有人看他不爽了。

人刘裕新死,你拓跋氏大举伐丧,如今北魏国主也死了,作为宿敌,柔然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

北方的柔然国主纥升盖听说拓跋嗣去世,新皇登基,便于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集结了六万骑兵杀入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杀掠吏民,攻陷了北魏在代国时代的旧都盛乐。

虽然早在拓跋珪时期,北魏就已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但那盛乐毕竟是旧都,王朝的尊严所在,年轻的拓跋焘如何忍得?他血气上涌,不再废话,自率轻骑,日夜兼程,疾驰三天两夜,直抵云中,要与柔然决战。

纥升盖远远看见魏帝伞盖,便以骑兵从四面围困,层层叠叠,一共围了五十余重。

魏兵将士相顾失色,拓跋焘却意气自若,不以为意。

国主乃是万乘之躯,尚且不把生死当成一回事,你说你一介小兵,还有什么理由害怕?

拓跋焘以他的雍容镇定很快稳住了军心,并提刀在前冲锋。

魏军将士大受鼓舞,纷纷争相杀敌。

柔然铁骑阵脚大乱,更有大将于陟斤于乱军中被拓跋焘射杀,国主纥升盖见势不妙,掉头就逃。

第二年(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十一月,拓跋焘又亲自率军,分五路东西并进,越过大漠,直捣柔然腹地,使得纥升盖部落离散,悉数北窜。

至此,想占便宜的柔然元气大伤,在相当长时间内无力窥边。

处理了柔然,伐丧继续,不过这次换成了拓跋焘兵发大夏国!

这一年(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九月,恶名昭著的夏国国主赫连勃勃暴死。

远征柔然回来,拓跋焘就召集众臣,商议攻伐夏国。

长孙嵩、长孙翰、奚斤等魏国宗室勋贵们大多将漠北看作自己的固有势力范围,力主继续对柔然用兵,不同意攻打夏国,他们认为只有将柔然彻底消灭,大魏才能免受其扰,才能取得长治久安。

奚斤说:“赫连土著,未能为患。不如先伐柔然,如果能够追到他们,就一绝祸患,一劳永逸;如果追不到,我们则到阴山作一次大狩猎,获取大批禽兽的毛皮骨角来充实军用物资,打仗和打猎两不误,岂不美哉?”

崔浩自然瞧不上这些俗人,他高声打断众人,然后说道:“你们讲的不错,可是想过没有,柔然人逃起来犹如鸟兽,若发大军追,肯定追不上,若用轻骑突袭,又不足以制敌。而赫连氏土地不过千里,刑罚残暴,人神共愤,还是应该先伐夏国。”

长孙嵩不服气,嘲讽道:“夏国如果凭城固守,以逸待劳,而柔然乘虚入寇,这可就危险了。”

崔浩知道无法说服这些胡人,索性放出大招:“别吵吵了,昨夜在下看了一晚天象,西征必胜,天人相应,机不可失!”

大家面面相觑,毕竟除了崔浩大家也不懂这些个星象,至此,拓跋焘西征之意遂决。

这时候胡夏国的国主并不是赫连勃勃原先所立的太子赫连璝,而是第三子赫连昌。

赫连璝其实长得最像其父,而且在攻取长安的战役中立过大功,作用很大,可惜家家都是疼爱小儿,赫连勃勃也不例外,尤其是他晚年以后,对幼子赫连伦简直宠上天,甚至要废了赫连璝而另立赫连伦为太子。

当了多年太子的赫连璝甚是恼怒,作为匈奴人,他继承了父亲的凶狠之风,赫然领了七万兵马前去攻打赫连伦,宛如当年赫连勃勃袭杀岳父。

而赫连勃勃竟然也不阻拦,反而对儿子相残甚有兴趣,大家见君主如此,自然是坐山观虎斗,权当看戏了。

赫连伦见父亲如此,知道自己表现的机会来了,只要这次能杀死太子,那我就是新太子了,如此说来,必不能在父亲的面前示弱,他自领三万兵马迎战。

七万打三万,赫连伦不是名将,身边也无孔明一般的神人,结局大家都懂,赫连伦完了。

很快,这场战事结束了,赫连伦不负众望,死了,而就在大家以为太子赫连璝胜出并且可以继承皇位时,意外发生了,而且发生的那么突然,众人甚至来不及阻拦。

赫连勃勃第三子赫连昌,在大家看戏之际,以平乱为由,带了一万骑兵突然杀出,趁赫连伦新死,太子一部疲惫之时,一举击杀了赫连璝,然后合并了他的部众,含笑返还都城统万,向人面兽心的父亲赫连勃勃表功。

赫连勃勃特别高兴,他不以三子相残而悲,反以赫连昌平乱得胜而喜,当即立赫连昌为太子。

公元425年,赫连勃勃病死,赫连昌即帝位。

作为伐丧活动的继承人,拓跋焘绝对会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果然,刘宋元嘉二年(公元426年)十月,拓跋焘先派奚斤率四万多大兵突袭蒲阪(今山西永济),自己则领数万大军,直取统万城。

到了君子津(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边),气温急骤下降,黄河冰封,简直天赐良机,拓跋焘当即亲率二万轻骑踏冰渡过黄河,杀往统万城。

赫连昌率兵迎战,大败而回。

北魏军乘机四处出动,抢夺掳掠,斩杀及俘虏夏国军民数万人,缴获牛马十余万头。

拓跋焘觉得天寒地冻,且统万城又高大坚固,不利攻打,就对诸将说:“统万城未可轻得,明年与各位再来攻取。”裹挟当地居民一万余户,凯旋回国。

拓跋焘说话算数,改年夏天,又舍弃辎重,自率轻骑三万倍道先行,再扑统万城。

群臣都劝谏说:“统万城坚,非一朝一夕可以攻克。陛下以轻骑讨伐,万一进不可克,退无所资,如何是好?不如与步兵一道,携带攻城械具一同前往。”

拓跋焘傲然道:“用兵之术,攻城最下;只有万不得已,才会攻城,如果以步兵携攻城械具一起开进,敌人见了,必然惧而坚守。如果我们不能按时攻下,则食尽兵疲,外无所掠,进退无地,陷入窘境。今我以轻骑长驱直抵城下,敌人看我步兵未至,就会掉以轻心,如果我们再装出羸弱不堪的样子,他们一定会经受不起诱惑,出城相攻,如此,我就可以在城外将他们解决了。想想吧,我将士离家二千里,中间隔着黄河,岂不是所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三万轻骑兵,攻城自然不够,但用来决战,绰绰有余。”

正如拓跋焘所料,赫连昌轻视魏军人少,亲率三万步骑兵出城迎战。

长孙嵩看见夏军战阵严谨,不由心中忐忑,劝拓跋焘暂避锋芒。

拓跋焘道:“我远道而来,担心的就是敌人不出。敌人现已经出来,我若避而不战,岂不是长彼志气,灭己威风?当下之计,我军应诱而歼之。”说完,收众伪遁,引敌追赶。

夏军也不客气,分两翼紧追不舍。

走了五六里,拓跋焘正欲回军拼杀,偏偏天不作美,有风雨从追兵的方向袭来,一时间,飞沙走石,天色大暗。

随军太监赵倪大惊,劝阻拓跋焘说:“如今风雨交加,和我军相逆,冲杀看不清,将士又饥渴,愿陛下摄骑暂避,更待来日。”

崔浩一旁叱道:“这是什么话!我军千里而来,自有制胜之道,一日之中,岂得变易!敌人贪进不止,已无后援。我军只要将精兵隐蔽两边,等敌人追过,便可掩击不意,攻其身后,所谓风向优劣,关键在于人,彼时顺风之势,岂不为我所有?!”

拓跋焘连连称善,将大军分为左右两队,转身与夏军对抗。

毕竟因为逆风,且雨大路滑,拓跋焘还没冲锋,跨下马蹶而坠,几乎被夏国的军卒所抓获。幸好众将士以身捍蔽,决死力战,方才救回拓跋焘一命。

看来,上天是真的不站在北魏的一边。

但拓跋焘不信邪,翻身跳上马背,挥刀冲阵,一刀劈翻了夏国尚书斛黎文,随后又杀死敌人骑兵十多个,虽身中流矢,仍奋击不辍,魏军上下目眦尽裂,均拼死激战,夏军很快崩溃,死伤上万。

赫连昌控制不住败势,狼狈败逃,到了统万城北,因追兵太急,来不及进城,只得带着残兵败将逃往上邽(今甘肃天水)。天下最为坚固的统万城就这样被拓跋焘轻轻松松地拿下了。拓跋焘率领大军开进城,俘虏了夏国的亲王、公爵、高级文官、军事将领以及赫连昌的太后、太妃、皇后、嫔妃、姐妹、宫女等数以万计。还缴获马匹三十余万匹,牛羊几百万头,国库中的珍宝、车辆、旌旗以及各种精美的器物,多得不可胜数。拓跋焘大发感慨:“蕞尔小国,用民如此,安得不亡!”赫连昌虽然暂时脱逃,但张狂一时的大夏国已接近了尾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