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律诗的韵与律

 cugzxj 2018-12-10

关于韵

 

曾经我写过这样的两首诗格律诗:

 

棋道

举重若轻方寸间,着棋何必得余闲。

纵横未易寻思苦,进退皆难举步艰。

非为输赢荒岁月,要将悲喜慰容颜。

王樵无意登仙道,不语旁观石室山。

注:浙江衢州有烂柯山,又名石室山。

 

隆冬

草色隆冬宛若新,朔风吹拂不沾尘。

花开花谢循天道,人往人来看自身。

窗外无知飘瑞雪,案前着意聚诗神。

江南四季循环过,一样心情弄醴醇。

 

格律诗自然是要押韵的。《棋道》的间、闲、艰,它们的押韵没有问题。关键是颜、山,按照普通话的发音,怎么会与上述三个字是押韵的呢?《隆冬》的新、尘、身、神、醇,按照普通话的发音,显然也是不押韵的。这里需要明白的是,普通话的存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之前的格律诗,当然是不可能按照现在的普通话来押韵的。现今的许多文字,在发音方面已经产生了不小的变化。要学习格律诗的写作,就得遵照格律诗所规定的韵。这就是“平水韵”。


“平水韵”的产生,是有历史沿革的。早在隋朝的时候陆法言编纂了《切韵》,这部书后来在唐朝由孫愐增字改订而成《唐韵》,作为旧体诗押韵标准的官方用书,同时规定了某些相邻的韵部可以“同用。到了北宋时期,陈彭年以上述两书为基础,又编纂了一部《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共有二百零六个韵部,虽然扩大了“同用”的范围。但分韵仍然过于琐细,因此到了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刘渊撰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干脆就把“同用”的韵部合并起来,成一百零七个韵,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为律、绝诗的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编了一部《平水新刊韵略,最后就只剩下一百零六个韵。至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佩文韵府》,则在一百零六个韵部所列的韵字下,广收词藻,以便读书人作诗时参照使用,这就是至今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例如陈子昂的诗歌《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押的是上声韵“者“下。按照平水韵,者与下都是属于上声“廿一马”部里面的。这个韵部包括马、下、者、野、雅、瓦、寡、社、写、泻、夏、冶、也、把、贾、假、舍、赭、厦、惹、若、踝、姐、哆、哑、且、瘕、洒这些汉字。

至于词的押韵,应该依照《词林正韵》。这是清人戈载编纂的一部词韵书,一共是十九个韵部。他的分部,是“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即具体分析宋代人作词用韵的情况归纳而来的。他的分韵虽然是归纳、审定方面的工作,但其结论却多为后人所接受,论词韵的专家多据以为准。戈氏所分的词韵十九部,事实上也是进一步归纳诗韵即“平水韵”而来。因此,填词的用韵可以比写诗的用韵略宽。略宽,不是不要约束,而是参照一个新的标准。

所以,我们现代人要学习旧体诗词的创作,手头必须有一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否则,根据现代汉字的发音来写作品,极有可能“出韵”,那就不是自己心目中想要的旧体诗词了。现在也有一些人,知道有平水韵和《词林正韵》,却不按照它们的规定来写,而是按照普通话的发音来写。私下觉得,这当然是作者的自由,但其作品就不是所谓的旧体诗词或格律诗了。

 

入声字

 

例如这两首诗:

 

溪水

溪水行千里,前途不可期。

逶迤还跌宕,此处有禅机。

 

早春牧牛

牵牛出栅栏,天际尚无色。

放牧早归来,东方鱼肚白。

 

蝶恋花·尚湖

曙色平湖方雨歇。水鸟翩翩,堤上人踪灭。蜂蝶向花花有缺,荒亭野外青苔叠。  明日放歌将作别。芳草无边,一纸相思帖。满眼芙蓉开木末,园丁漫扫香樟叶。

 

习作五绝中的不、跌、宕、出、栅、色、牧、肚、白诸字,谓之“入声”字。明白什么是入声,以及入声字的用法,是旧体诗词创作所必须的。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了元代时,平声分化为阴平阳平,就是现在的一声和二声;上声有一部分字归并到去声里,剩下的是现在的三声;去声和由上声归并而来的这些字,是现在的四声;古代的入声在元代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去了。所以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没有入声。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所以也没有入声这个声调。古代的入声字,在许多地方如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广州等地的方言中,依然保持着。


平水韵的一百零六个韵部中,入声字有十七部,分别为屋、沃、觉、质、物、月、曷、黠、屑、药、陌、锡、职、缉、合、叶、洽。这些韵部的字,在格律诗中的用法一般与仄声(上声和去声)的用法相同。词林正韵的十九个韵部中,入声字有部。大多的用法也与仄声相同,但也有作为平声使用的情况。从发音上来考察,入声字均是短促有力的。如: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个数字当中,一、六、七、八、十,这个字均是入声,在欣赏和创作旧体诗的时候,如果将一、七、八这个字当做普通话的第一声来对待,就会出现错误。按照平仄来区分,一到十的这个汉字之中,只有三是平声。所以,在旧体诗词之中,“三”这个数字是个宝贝。如果需要用到数字,而且必须是平声的,只有“三”一个字可用“清明时节雨纷纷,按照普通话来说,它的声调是平平平平仄平平,显然是不符合格律的。当我们知道“节”是入声字,可以当做仄声来对待,这句诗的声调就是平平平仄仄平平,符合格律了。


习作《蝶恋花》押的就是入声韵。其中的歇、灭、缺、叠、别、帖、末、叶,都是入声字。也许,读者可以试试看,能否将诗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里面的六个入声字找出来?

 

五言绝句

 

诸暨五泄游

随缘新旅伴,舟楫远尘埃。

石径寻幽草,山前访绿苔。

 

幽谷龙潭处,涧边多紫楠。

游人常掬水,笑语压山岚。

 

跌水谷中喧,寒风林下伏。

临渊观细鱼,持杖倚修竹。

 

高歌雷雨后,豪饮小茅屋。

夜露凝无声,山庄人独宿。

 

五言绝句由四个句子组成。从韵的方面来说,有两种情况:如果首句最后一字入韵的,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字必须与首句最后一字属于同一韵部;如果首句最后一字不入韵,则只要第二、第四两句的最后一字押韵就可以了。前人的诗歌之中,首句入韵是普遍的现象。

五言绝句的格律,根据首句的不同,可以分为种形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掌握这种形式的要点在于“对”和“粘”。

所谓的“对”,就是一、二句,三、四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对的,也就是相反的。所谓的“粘”,就是二、三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最后一个字除外)。四种形式的五绝之中,有一点是共同的:如果押的是平声韵,则第三句最后一字必然是仄声;如果押的是仄声(入声)韵,则第三句最后一字必然是平声。习作诸暨五泄游其一的起句句式为平平平仄仄,其二的起句句式为仄仄平平仄,押的都是平声韵;其三起句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其四起句的句式为平平平仄仄,押的都是入声韵。这里的平仄,按照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一三五位置上的字,平仄可以不论;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须分明。

 

五言律诗

 

春日三章

征尘千万里,独鹤一人归。

虽去朔风远,仍言芳草违。

寄书神惝恍,托梦泪依稀。

嗟叹当年事,何曾乱扣扉。

 

白鸽羽收晚,阳台人立寒。

家炊烟袅袅,路望雾漫漫。

豪饮生愁绪,孤思付笔端。

稀疏棋子落,夜半有谁看。

 

窗外海棠树,著花齐若霜。

遥知无一叶,争发逐群芳。

万物应天择,我心随意翔。

翩翩共蝴蝶,灿烂享流光。

 

五言律诗由个句子组成,习惯上将第一二句称作首联,三四句称作颔联,五六句称作颈联,七八句称作尾联。各联的两句必须是“对”的,上下两联之间(即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之间必须是“粘”的。五言律诗的格律,依照起句句式的不同也可以分为种形式。律诗起句的句式与绝句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五言律诗首句的句式定下来了,之后句的句式也就定下来了。除此之外,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关于对仗的问题,比较复杂,也比较难以掌握。一般来说,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相同,句法结构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其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也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的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习作中的“遥知无一叶,争发逐群芳。”可以说是一个流水对。

 

七言绝句与七言律诗

 

七绝:

别情

不堪秋雨奏琵琶,与子无眠共醉茶。

明日别离江海远,有家从此若无家。

 

七宝

蒲汇塘边听鹤唳,新亭旧寺尽悲摧。

游人不识云间陆,常过石桥沽酒来。

七宝镇,宋初因七宝寺而得名。七宝寺者,原陆宝寺也。晋时吴郡“云间二陆”(陆机、陆云)被司马颖所杀,存有“华亭鹤唳”之典故。其后裔在陆宝山立香火祠以志纪念,后迁至蒲汇塘北。

 

七律:

客居

鸟在深林鱼在溪,自由往复任东西。

门前慵倦看家犬,屋后殷勤报晓鸡。

朝雨水光连岸绿,暮春草色与天齐。

客居欲饮嗟花落,愁听子规枝上啼。

 

无题

除夕阴晴未有期,且将心意写新词。

万家烛火共遥夜,一点灯光照碧池。

云外星辰无落日,尘间山水尽残诗。

声声爆竹添杂念,花样年华曾付谁。

 

有感

轻舟千里过滩头,欲泊欲行堪我忧。

何物流连孤旅客,蒹葭寥落一沙洲。

秦风其事可追忆,湘水斯人难共俦。

纵有知音穷志趣,此身需作稻粱谋。

 

七言之于五言,就是每句的开头多了两个字。如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就变成了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他如“对“粘“对仗”之类,基本规则是相同的。

 

拗救

 

霜降

霜降时节至,庭园花木黄。

心思存广宇,南北各炎凉。

 

偶作

山中大雪人醒迟,青炭火炉孤旅羁。

闻得酒香出柴灶,掩门慢酌慰冬时。

 

秋意

枝下池塘雨打萍,枝头黄叶半飘零。

渔人忘钓观孤鸟,旅客整装呆静庭。

一枕新凉兼暮色,三分残醉伴风铃。

此番秋意谁与似,不尽萧萧倾耳听。

 

习作《霜降》的第一句“霜降时节至”,应该是仄仄平平仄的句式,可是,应该为平声的第四个字,却是个入声字“节”,做仄声用的。这似乎破坏了格律诗所要求的规则,但这种用法是容许的。这就是运用了所谓的拗救的技法。在此种情形下,即出句的倒数第二个字(五言的顺位第四个字,或是七言顺位的第六个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的,有一个办法可以拗救:其对句的倒数第三个字(五言的顺位第三个字,或是七言顺位的第五个字)必须用平声。也就是对句的“花”救了本句的“节。


习作七绝《偶作》的第三句“闻得酒香出柴灶”,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可是,应该为仄声的第六个字,却是个平声字“柴”,也似乎破坏了格律诗所要求的规则。在此种情形下,即出句的倒数第二个字(五言的顺位第四个字,或是七言顺位的第六个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的,也有一个办法可以拗救:倒数第三个字(五言的顺位第三个字,或是七言顺位的第五个字)必须用仄声。也就是“出”救了“柴”。这叫做本句自救。


如果这样的说法看起来比较复杂,只要记住唐诗中的两个例子就可以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第一种拗救的方法,即拿对句的“烟”字来救出句的“十”字;“羌笛何须怨杨柳”,是第二种拗救的方法,即拿本句的“怨”字来救本句的“杨”字。

拗救的用法在格律诗里面是经常见到的。但我们必须明白,拗救的方法只能用来“救”出句里面的倒数第二字,而对于对句则不存在此种情形。习作的尾联“此番秋意谁与似,不尽萧萧倾耳听。”也属于拗救的用法。

 

避免诗病:三平调、三仄调、孤平

 

咏春三章

晓风如意识春光,云鬓半偏人未妆。

非是喧嚣车马过,何需慵惓面朝阳。

 

洗耳聆听莺语气,三春风信未归迟。

海棠静候桃花讯,联袂花开终有时。

 

缤纷秀色归尘土,但结珠胎满树枝。

自古花红无百日,此中滋味几人知?

 

“晓风如意识春光”句,如果将“识”字换作“逢”或别的平声字,就是所谓的“三平调”。诗句中最后三个字全都是平声字,就是三平调。这是写格律诗的大忌,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写古体诗时,有时却有意让它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的区别。如杜甫的《岁晏行》有:莫徭射雁鸣桑弓、汝休枉杀南飞鸿、割慈忍爱还租庸、好恶不合长相蒙、此曲哀怨何时终。每句最末的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洗耳聆听莺语气”句,如果将“莺”字换作“燕”或别的仄声字,就是所谓的“三仄调”。诗句中最后三个字全都是仄声字,就是三仄调。三仄调是不主张的,也是诗病的一种。但古人对此亦有例外,如唐杜审言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有:“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出海曙”就是三仄调。


“但结珠胎满树枝”句,如果将“珠”换作“好”或别的仄声字,就犯了“孤平”。前人说在近体诗中,“孤平是诗家的大忌”,那是十分严重的问题了。关于什么是孤平,古人没有清楚的论述,今人却争议颇多。我在这里只是拿自己的句子来做个比喻,无意于对孤平来下定义或进行“拨乱反正”。

 

用典

 

咏山茶花

开时重被满枝头,败亦涵香翠色留。

江总栖迟如待晦,方干秉烛欲何求。

由来恋物性相近,千古寻芳情作俦。

雪里妖妍红复白,风寒谁与共春秋。

江总《山庭春日》诗有“洗沐唯五日,栖迟在一丘”方干《海石榴》诗有“久长年少应难得,忍不丛边到夜观”

 

感怀

浊海原无定海针,野山自有野林檎。

神游西蜀太冲笔,腹坦东床逸少心。

洒脱胸襟望赤电,风流志趣见丹忱。

闲来一叹非惊艳,镜里朱颜不胜簪。


《左思·蜀都賦》:“其園則有林檎、枇杷”王羲之《十七帖》丛帖第二十五通尺牍,《宣和书谱》称《青李来禽帖》。海瑞《倭犯钟司徒墓雷震遁去》诗“丹忱贯石塋俱古,赤电明心山亦苍。”

 

习作《咏山茶花》和《感怀》,尝试着使用古典。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所引用的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增加诗句的形象、含蓄与典雅,拓展诗歌的内涵与深度。但是,用典要用得巧妙、恰当、自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步韵

 

次韵胡中行教授七绝诗

时当正月水萧萧,马上临风初展旄。

千里之行非荡寇,河山阅尽是风骚。

 

和胡中行教授咏梅诗

傲与寒风舞大荒,舒斜有致向冰霜。

赋诗腊后平章晏,绘图春前煮石王。

欲解芳心多曲意,可聆花语一柔肠。

无边草木盛初夏,难忘泠泠数段香。

 

步韵,又称为次韵,即依次使用原作者诗里面的相同的韵,有步步跟随的意思。习作《次韵胡中行教授七律诗》,就是依次按照胡教授诗中的旄、骚这两个韵脚来写的。习作《和胡中行教授咏梅诗》,也是依次按照胡教授的原韵荒、霜、王、肠、香来写的。所谓的“和”,不仅诗的韵脚与前作者相一致,诗的内容也应该有所呼应。


步韵诗因为要步原诗的韵,所以写起来不免牵强,有一定的难度。吴乔《答万季野诗问》说:步韵最困人,如相欧(殴)而自絷手足也。盖心思为韵所束,于命意布局,最难照顾但是,作诗者之间互相唱和,不仅能够增进作诗者之间的感情、平添一份人生的乐趣,对于初学者来说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练习方式。

 

两读字的用法

 

壬辰春寒

梦里不知来日寒,出门始觉着衣单。

林间布谷啼方急,坡上梅花开亦难。

杨柳路边丝乱乱,蔷薇湖岸水漫漫。

一时恍惚三冬至,侧见黄馨过木阑。

 

有感

世事几多鸭听雷,桃花源里看花开。

春风数度繁云过,秋径此番稀客来。

覆水寡情终匿迹,流沙有趣自成堆。

莫言闹市无幽处,欲出青山尽一杯。

 

习作《壬辰春寒》的第三联有“蔷薇湖岸水漫漫”句,其中的“漫漫”两个字应该读作平声。习作《有感》的第一联有“世事几多鸭听雷”句,其中的“听”应该读作仄声。这种两读的字,在写诗的时候需要注意。类似的字还有看、过、望等,可以作平声,也可以作仄声。


特别需要重视的是,有的两读的字,使用的时候虽然可平可仄,但平声与仄声的涵义或用法有所区别。如“论”字、“为”字。“矛盾论”中的“论”为仄声,“论语”中的“论”则为平声;“为了”的“为”是仄声,“为人师表”的“为”则是平声。此类例子不胜枚举,需要在作诗的过程中细加参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