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起死回生的神医 难觅纾解焦虑的神药

 陈士同 2018-12-10

作为学生的家长,整日诚惶诚恐。这种焦虑,恰似如坐针毡的狂躁。究其根源,《中国式家长的“集体焦虑”,暴露了教育的四大真相》作出的分析可谓是切中肯綮。

处于新的历史节点,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在转型期表现的尤为突出:传统,因为时间的积淀,沉潜下丰厚的资源。不论是客观性的存在,还是主观性的思维,都表现出一定的强势。但是,作为从特定历史时期培育和发展起来的东西,由于具有即时性慢慢在时间的过滤中失去了生命力;现代,是在改革与创新这两大动力的驱动下,以前所未有的活力生长出来的新事物谱系。因为与时代发展同步,而且能够创造出传统无法比拟的奇迹,所以渐渐占据时代发展的制高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同程度地面临重新洗牌的挑战,关乎千家万户的教育也不例外。

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如果仅止于教育的本身,这项普惠性的社会性事务给公众带来的只会是利好的东西。可惜的是,这种假设在快速发展的当下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教育变革,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会引发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程度的恐慌。其中,作为教育的当事方之一——家长受到的冲击最大。之所以出现“当局者——学生稳”,“旁观者——家长急”的奇怪现象,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家长多是以“现身说法”的心态,从自我的角度审视和对待孩子的教育。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家长,不论是小学的,还是初中高中的,他们都不同程度地亲身经历过“创伤”。对他们来说,自己是生活在传统思维体制下,或多或少受益于传统发展带给自己的惠泽。尽管“艰苦创业百战多”,但是筚路蓝缕的突围,还是让很多人站在了比父辈们高的位置。不过,这种“咸鱼翻身”的辛苦除了他们自己知道,局外人是很难真正体会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正是这份出于先天本能的对孩子的爱,让很多家长意识到再让自己的孩子走他们曾经走过的奋斗之路,整天生活在“蜜罐”之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的“小公主、小皇帝”们是很难承受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共识性的认知。一旦孩子不能承受生活、生命之重,在残酷的丛林法则的作用下被淘汰出局,就意味着他们会成为“开家族倒车”之辈。这样的事情,是每一个家长都不愿意看到,更不能接受的。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存在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快节奏发展的车轮碾压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也碾压着每一个人的心。为了不让自己、不让孩子成为家族延续中“不争气的一代”,广大家长除了完成自己作为社会角色应该完成的事情,几乎把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投放注到对孩子教育的关注上。学习是孩子的事情,自己不可能越俎代庖。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平台,这是学生无法做到的,这项神圣而重大的使命自然落在家长们身上。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即使自己苦点累点也要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拥有了好的教育资源,就意味着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接下来就是如何经营好细节的问题。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点家长们是明白的。于是,对孩子除了学习本身的事情外,其他的方方面面可谓是事无巨细,吃穿用度无不时刻牵挂于心。对家长们来说,只有帮助孩子解决了除学习以外的后顾之忧,孩子才能专心致志于学习。如果“为生活所累”,会严重地拖孩子的后腿,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一旦因为自己的不称职而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造成伤害,自己一辈子会生活在自责于与痛苦的煎熬中。

做好自己的事情,尽到自己的责任,并非意味着就能够看到令人满意的发展景象。因为作为群体性的生物,人除了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还要处理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家长与孩子在对待教育问题上可以做到齐心协力、尽心尽力,但不一定按照自己预期和设想的态势发展。虽然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外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教育是国家性的,虽然关乎每一个社会公民,但由于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客观现实的存在,就导致教育的发展的极度不平衡。这种外在的不平衡在采取区域和条块评估的体制下,对每一个家庭而言没有多少不利的影响;关键是那些隐于背后的公众无法窥见的,对教育公平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无法规避的客观性存在,会自觉不自觉地引发教育家庭的恐慌与焦虑。公平教育、阳光教育是一种理想的存在,真正落实起来,就失去了坚实的存在土壤。从宏观上看,由于教育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普罗大众很难公平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样,由于起点不同,接受教育的条件不同,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战役中,自己就变成了弱者。一旦失去了竞争力,自然就无法达成心理预期。渴望公平,但现实很难实现公平。这种无法弥合的矛盾经过长时间积压,让家长们寝食难安。

有人说:“社会底层逃离教育,社会中层焦虑教育,社会高层不玩教育。”用这句带有戏谑的话来审视中国教育的现场,虽然听起来显得冰冷,但还是具有一定的直陈作用。由于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其对社会洞悉的点和认知的程度不同。这样,他们在处理自我(包括家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所采取的方式就不一样。但是,拨开外在的芜杂,不论是什么样的阶层,他们对教育所持的态度,都从不同层面反映出对教育的焦虑。至于用什么方式进行纾解,或者能否彻底的纾解,以现实的境况看,很难寻觅到一副灵丹妙药可以做到“药到病除”。如果世间真的有“药神”,能够开出一剂“神药”,对教育及其相关方“对症下药,”也许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轻松许多,家长的生活又会舒心很多。(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