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灵秀笔墨间几多情丝入画来 王凌:刀笔上的“奇才” 书画里的“鬼手” 本报记者 沈佳丽 ![]() 在王凌眼里,纸上的每一抹色彩,都是艺术的琼浆、时光的美酒,品之,越发醇香。从在乡间只有三四平方米的墙上作画,到拜访各地名师学习钻研,再到如今圈内好友以拥有他的作品为荣,30 多年来,王凌执着于每一落笔的专注。
“有的人生来就是画者”
凌寒轩工作室是一个供文人墨客作画、交流、雅集的场所,王凌是主人。一走进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幅幅画作,上面嵌满了笔墨色彩,这些跳出画纸范围的印记就像是艺术的“沙漏”,一直在见证着优秀艺术作品的诞生。内行看画工,外行观感受,生动鲜活是我对满墙画作的第一印象。 王凌是芦墟人,与画的缘分还要从一只“公鸡”说起。“那个时候我11 岁,在一次画展中看到了一幅画作。”王凌出生在农村,自己也属鸡。这只“大公鸡”不仅画得栩栩如 生,还展现出无忧无虑的生活情趣,让王凌印象很深。 回到家后,王凌开始在自家后院的墙上作画,用最简单的毛笔和墨汁,灵感来源是家中的月饼盒、小人书和旅游门票上的图案,一笔一画,临摹勾勒,没有专业的学习,全凭一腔的喜欢。“家人看后,夸我画得好,我就更加来劲了。”那一面墙陪伴了王凌整个青少年时期,与一只“大公鸡”的缘分虽然是一个偶然的“歪打正着”,却也是有天赋之人的必经之路,不得不说,有的人生来就是画者。
“拜师学艺我是认真的”
14 岁,王凌师从吴门书画前辈程子坚,开始学习绘画的专业知识。1987
年,王凌来到盛泽,慢慢地开始走入到盛泽的文化圈子中去。学习能让一个画者不断进步,而专业老师的指点无疑能让人受益良多。 “20 年前,在嘉兴文物商店,我看到了一幅山水画。山水画要融合江南水乡的柔美细腻非常难,必须完美地结合才能体现。眼前这幅作品的传统功底十分扎实,我被惊艳到了。”在朋友的牵线下,王凌终于拨通了作者的电话。“表达我的意愿后,对方非常的爽快,答应我拜师学艺。”当时,年轻画家相对稀缺,老一辈画家对年轻画者十分支持,王凌无疑是幸运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打牢基础是根本。在南京、嘉兴、苏州等地都有
“我埋头画了30 年山水”
30年的山水画,想象下,王凌练习的稿纸装起来必有几大麻袋。王凌说,努力是对自己负责,是不荒废人生最简单的方式,它就像一坛埋藏在地下的陈酒,经受漫长的黑暗和等待,饮到那一杯醇香时才会知晓一切付出都是如此的值得。 1988年,王凌加入盛泽红梨书画会,而他的作品也通过画展被更多人熟知。“绘画是一件很苦的事情,除了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外,最重要的是悟与探索,需要守得住孤独、耐得了寂寞。”墙上的一幅《鱼乐》是王凌去年的作品,灵动的鱼儿让人怜爱,而为了画好鱼的神态,王凌专门到菜场买鱼、养鱼并看鱼,就算鱼死了也还要观察它的形态。“艺术来源于生活,比如梅花的花瓣数、虾的胡须等细节我都十分强调,只有这样,画作才更加有生活情趣,更为生动。”王凌说。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转化于生活”
艺术是相通的,喜爱艺术的人总能爱屋及乌,向着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浸润、蔓延,展现出无限的艺术生命力。“自古书画本相通,首在精神次在功。悟得梅兰腕上趣,指上自然有清风。”书画同源,在绘画的基础上爱上书法,对于王凌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不仅如此,王凌在陶刻、绘瓷、篆刻等方面也颇有造诣。 在王凌的工作台上,零星摆放着几个尚未完工的紫砂笔筒,有鳜鱼悠游水中戏,有过河小虾三两只,稚趣盎然,生活气息浓郁。岁月不止沉淀了王凌的心性,也升华了他的作品。王凌对于画画,不再执着于眼睛看到的事物,而是在生命体验中有所“发现”,享受追求美的过程,随性亦随心。 原载《吴江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