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英国史16:被技术改变了的英国社会

 金色年华554 2018-12-11

    18世纪英国的变革,涉及到了所有领域,其中最显性的,是技术的变革,最具标志性的革新是蒸汽机的改良和推广应用,因此,这个时代,被历史普遍称为“蒸汽时代”。

    关于工业革命章节的阅读,使我想起了高中教科书的比较。我读过美国学生的历史教科书,当然是中文版,每一册都非常厚,多到近千页。反观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一册两百页不到。这当然与教科书的供应体制有关。美国的教科书,政府配送,五年循环,不属个人,教科书即是读本。中国教科书,学生购买(当然义务教育已是免费配送,这里指高中),私人拥有。也一定考虑到了价格和成本因素,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很薄。

詹姆士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这里,我不是讨论“循环经济”和环保话题,而是说两种供应体制下的教师价值有很大不同。美国的历史教师,可以是教科书的导读者,基于教科书就可以做许多研究的“小文章”。但是中国的历史教师,就必须通过薄薄的教科书“说开去”,“深入下去”。

    举例说,工业革命一节,中国现行高中教科书,描述内容三页半,篇目主要讲述“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从工场到工厂”和“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当然,近年的教科书编排中,考虑到了趣味性的互动,栏目的设计活泼,图文并茂是做到了。但是,就这样高度浓缩的教科书内容,教师如果不引征大量的课外资料,学生对工业革命知识和建构和理解是不可能完整的。加之应试的需要,现在的高中生已经基本不怎么有课外的阅读机会了。所以,中国历史教师的价值,就绝对不能停留在教科书的导读者的角色中了。换言之,当下提出的中国中学教师高素质、专业和创新型的要求,专业化要求之重要,可见一斑。

    再谈我们习惯于关注的教育比较。以英国的为例,欧洲古代和近代的教育的承担者和开展,与中国比较有很大的不同。欧洲的教育,主要是教会承担,其次才是少量的世俗的教育机构。中国的教育,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官府的各级学校为主导,私人办学作为一个长期的存在,虽然亮点纷呈,但总体并非主流。当然,二者比较,教育的主要内容,由于和接受教育的群体价值需求相关,人文学科的课程占据绝对的主导。

    [从“重商”走向“自由”]

    18世纪英国的转型,是包括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更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农业的变革和“前工业化”是工业革命率先展开的前提和基础。金融、银行和贸易同步跟进。社会的阶层发生分化,并由此产生生活的变迁和新的社会矛盾、冲突。

    重商主义理论,诞生于17世纪中期,延续到18世纪中期。这是指在英国。重视货币、贸易和关税保护。

亚当 斯密(1723-1790)

    亚当·斯密(1723—1790)生于苏格兰,曾在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接受教育,后在爱丁堡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任教,一生专注治学,著述颇丰,代表著作,一是《道德观念情操论》(1759),一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国富论》)。“一是系统地提出劳动分工、交换和货币的关系。二是阐述了商品的价值理论与资本理论。三是以工资、利润和地租为核心,提出财富的阶级分配理论。四是,也是最重要的,开创了自由主义经济学说,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斯密认为,追求处人利益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利己之心在增加个人财富的同时,也相应增加了社会财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理论。这是对重商主义的彻底否定。

    这一理论出发点,也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就是说,它坦率而明确的承认人性之恶,人性之私,承认私有财产,认为这些是人类文明中的合理的价值存在。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形成鲜明对照,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直倾向于性善、良知,倾向于德和教化。总是认为通过后天内在的修行、外在的强制影响,包括榜样的力量,可以教化出内心的善,发明本心,致良知,诚意正心。西方强调规则约束,我们强调道德自觉。西方承认性恶的本源,我们强调人性本善。

    [农业革命是工业革命之基础]

    “农业革命指的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近代资本主义农业的转变,”这不仅包括圈地运动和大农场兴起的制度性变革,还包括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领域的各项变革。18世纪的英国,是圈地运动的英国。充满暴力和掠夺,也对小农作出了某些补偿。一方面,圈地的成本很高,“其次,土地圈围后,大土地所有者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对圈围攻的土地进行改良,引进新作物品种,使用新工具和新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小农无力进行这些改良,被逐渐驱逐出市场,慢慢地破产了,最后被迫将土地出售,从而沦为农业工人或城镇劳工。此外,圈地也侵害了小农依据习俗所拥有的权益,公地、森林、牧场、沼泽等地被圈占了,小农的放牧权、砍伐柴火权等全部丧失了,因此,‘圈地成了打击小农户的一场大灾变,使他们失去部分维生的手段。’”

    工业革命始于英国,不是偶然的。“与光荣革命后相对宽松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岛国的独特地理位置、殖民扩张带来的资本论积累、庞大的海外市场、圈地运动等因素有直接关系。但工业革命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前工业化时期的‘制造业’。”

詹姆士 瓦特(1736-1819)

    工业革命前,英国的手工业就比较发达,生产领域主要在轻工领域,而作坊、家庭手工业的兴旺,显然是基础。棉纺织业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支柱产业。工业革命拓展到的各领域,我们已经熟,这里不再重复。只是有一些情况要说明一下,工业革命带来的集中劳动的协作,改变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关系。而且,作息时间的标准化,成了至今占据主导的管理特点之一。以时间为单位的劳动纪律,久盛不衰,

    [涌现了中间阶层]

    工业革命对社会分层的最大影响,在于形成了一个中间阶层。在城市和国际市场的经济活动中,越来越活跃和壮大的商人,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群体。乡村的五个等级贵族之外的土地所有者之“乡绅”是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乡村中一部分向上流动的自由持有农、公簿持有农以及租地农场主也属于新生的中间阶层。另外,出现了大量的职业倾向性的专业人士,如教士、律师、医生、作家、艺术家等。军官也属于这一职业人士。自由职业者们也在商业化社会中获得中间阶层的地位,包括画家、诗人、音乐家、剧作家等。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制造业主”是一个全新崛起的中间阶层。

    变化,是18世纪英国社会的基调。家庭不仅是栖身之所,更是生活的中心。这一时期,核心家庭并没有如一般史学家描述的大量出现,家庭结构主要还是扩展型家庭,也就是中国人容易理解的人口众多的“大户人家”。

至今外观极小变化的英国乡村

    城市化的进程、交通的改进、人员流动的频繁,改变了人们八小时以外的生活方式。旅行和度假受到许多人的青睐,报纸和杂志成了知识群体和中间阶层的习惯拥有品。工作方式的变化,也造成了体育运动的必要性。贫富分化并没有因为社会财富总量的大幅增加而有所缓解。相反,贫富悬殊加大,政治思想的传播,和海外政治运动的影响,加大了英国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教育依旧是教会的使命]

    英国特有的国教会,在18世纪依旧参与国家最高权力,主要表现为参与议会上院的决策和立法,同时国教会还是国家慈善济贫和教育的主导性力量。而且,形成反差的是,英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先步入现代化的国家,但教育的进展迟缓,长期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政府不过问教育,在教育问题上承担主要责任的是各宗教教派尤其是国教会。”

    “18世纪英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仍然是始建于中世纪的古典大学,即分别建于1168年的牛津大学和1209年的剑桥大学。入学有严格的宗教限制,仅对国教徒开放。两所大学以教授古典文科和神学为主,但从18世纪初开始设立自然科学讲座。两校各有约20所学院,教学方面采用导师制。在18世纪,两校入学人数均呈现下降趋势,1733年,剑桥大学基督学院仅有3名新生入学;牛津大学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据称,到该世纪中期,其新生人数已经降至每年不足200人。两所大学学费昂贵,贫民出身的子弟,除少数可获奖学金者外,大多数被排除在校门外。不仅如此,当时人们对教学水平及学校管理也颇有微词。

伊顿公学学生校服为纪念乔治三世而设计

    这里要顺便提一下本书中忽略的伊顿公学(Eton College),英国著名私立学校。这所学校的校服,就是为了纪念那位乔治三世去世而设计。学校位于伦敦20英里郊外温莎镇,泰晤士河畔,亨利六世于1440年创办。以“精英摇篮”、“绅士文化”闻名,以军事化的严格管理著称。毕业了20位首相,另有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1984》作者乔治·奥威尔,还有“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贝尔·格里尔斯。也是当今英国王位第二号继承人、剑桥公爵威廉王子哈里王子的母校。伊顿每年250名左右的毕业生中,70余名进入牛津剑桥,70%进入世界名校。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战中英国男子在沙场上战死率约为11%,而从伊顿公学毕业的男子的战死率则约为20.6%。其中骑士精神可见一斑。当然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是一所男生学校。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出席伊顿公学毕业典礼

    在讨论技术改变社会的同时,我们自然联想到诞生众多技术并得到推广应用的社会这个“土壤”。历史叙述和研究,并不局限开现象本身,现象本身只有知识占有的意义,这并不是历史阅读和研究的价值所在。历史叙述和研究的真正意义在于借鉴,在分析为什么和怎么样。

明朝末年的异端学者李贽(1527-1602),以自缢的方式辞世

  反观中国的18世纪,依然是习惯性封闭(虽然国门已经不可避免地被叩开)、巅峰的专制(虽然已有李贽和黄宗羲这样的伟大思想家在痛苦地质疑和批判)、小农的盛行(虽然出现了东南的商品经济的极其活跃,但如徽商、晋商的存在本质依旧是官商,即金钱和权力合二为一),也有一些发明和科学的成就,但终究没有科学的基础的市场的渴求,更有文化艺术的高峰,但在接下来的国际竞争中,这些也都派不上用场。

清史知名度最高的贪官和珅(1750-1799)

    因此,固然是技术变革了社会,但是为什么此时此地会诞生这些技术,这才是我们要思考的。


    [注]  本节源自《英国史》(卷四,转型时期——18世纪英国;第二篇 经济 第一到四章 经济理论的演变,农业领域的变革,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银行与贸易;第三篇 社会 第一至四章 社会分层,日常生活,社会冲突,宗教与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