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医巫闾山风景区的大门。 医巫闾山位于辽宁省北镇市西北5公里处,主峰望海山海拔867米。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无虑山,今称闾山。 文献记载,医巫闾山是舜封全国十二大名山之一,又是中国“五岳五镇”中最北的镇山之一。《全辽志》记载:“山以医巫闾山为灵秀之最”,誉为东北三大名山(医巫闾山、千山、长白山)之首。 闾山有名峰52座,以其气势不凡的雄峰奇石称誉海内,名冠东北。 ![]() ![]() 游览图局部,中部的那座建筑是圆通殿。 ![]() 自隋开始,闾山便成为“北镇”的“五大镇山”之一,从而声名鹊起,元、明、清帝王登基时,都照例到山下的北镇庙遥祭此山,故其声名日隆,一跃而为东北名山之首。 ![]() 据史料记载,最早到闾山祭祀的帝王是隋炀帝,此后还有唐太宗等。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五帝先后十几次来闾山祭祀揽胜。特别是乾隆皇帝,四次来北镇,三登闾山,吟诗作赋,留下了一些诗文。 ![]() 这只石狮原为明代镇守辽东总兵李成梁在北镇驻守期间总兵府门前的守门石狮。 ![]() ![]() 这条路虽然不是很陡,但是走起来也不是很舒服,凸凹不平,感觉很是硌脚。 ![]() 在这条山路上,时不时就会看到这样的凹槽,多数是方形的,也有圆形的。 ![]() 记得在电视上看过一部介绍医巫闾山的纪录片,里面有关于这些凹槽的介绍。 大概的意思是,历代帝王进山祈福、狩猎、祭山时,命人特意开凿的,用以安插拴马桩和防护栏。 ![]() 这样的场所差不多在所有景点都存在,游人见怪不怪,多数人将其忽略不计了。 ![]() ![]() 附近有说明:“从善如登”为清朝爱新觉罗·庆龄于清乾隆34年至36年任广宁知县时亲笔所题,当时广宁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百姓颗粒无收,庆龄县令忧民疾苦,费尽周折帮助百姓渡过难关,有感而题,鼓励后人不畏艰险,多做善事。 ![]() ![]() 医巫闾山以寺院为中心形成了十大区景:即大石棚、圣水盆、观音阁、白云观、辽代萧太后蜡像馆、元代宰相耶律楚材读书堂、玉泉寺、药王庙、祖峰长城及千米索道。因山路崎岖,我又体力不佳,勉强走了个大半,也算不错了。 这个有护山佛造像的地方,便是闾山十景的第一景——大石棚。 ![]() 石棚长45米,上宽20米,下宽10米高宽20米。 ![]() ![]() 经地质学家考证,石棚原是断层岩体,雨水经过表层岩石的罅隙流进断层的第二、三、四个岩面,加之冬季流水成冰时的鼓胀。使里岩的层体断裂碎落,奇迹般地造成了上层岩石覆盖的洞穴景观。 这段话说得很拗口,我是从别的地方抄来的(不好意思),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 大石棚悬崖顶端的石缝中,有一股天然泉水。泉水顺着大石棚石壁滴流而下,从前檐落到一个石雕盆里,叮咚作响,冬夏不止。一到雨季,滴水变成流瀑,凌空抖落,蔚为壮观。 乾隆皇帝游医巫闾山,见此奇景,改名为“圣水盆”。 ![]() 圣水盆在大石棚的棚檐下部,高1.5米,直径一米。原物早已遗失,现存的这个石盆系后人所雕琢。 据《金史》记载,圣水盆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于金兲辅七年(1123年)破辽兵获胜,夺取五州,得奇石置于此处,以为纪念。 ![]() 在当地还有一个民间传说。说是很久以前,有一个金马驹驮来一个石盆,放在了这儿。有一年,久旱无雨,百姓都快渴死了。一个上山打柴的青年发现了这个石盆,无意中将一滴水落入石盆。顷刻间,石盆内涨满了一盆清水。青年喝了一口,这水甘甜可口,顿觉精神倍增。他下山叫来乡亲,大家从石盆里取水,再也不愁无水吃了。当地的一个贪官知道了这件事,派来兵丁来取石盆,想据为己有。兵丁们用尽力气也抬不走石盆,那石盆就像生根了一样,纹丝不动。贪官无奈,只好带着兵丁灰溜溜地走了。 传说都是美好的。结局也是一样的,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便是贪心者遭到报应。 ![]() ![]() 明代万历年间留下的文字。内容应该与当今有人在景区刻画“到此一游”的意思差不多。 ![]() ![]() 图片上的这一处供奉的是胡三太爷和胡三太奶。这二位在中国民间,尤其是乡村,是不可小觑的神仙。 ![]() 看这位先生的表情,分明是被大石棚的壮观景象惊呆了。 ![]() ![]() ![]() ![]() 看了一下碑文,知道这块碑是乾隆甲戌年立的,相当于公元1754年。 ![]() ![]() ![]() ![]() 这儿有几处题字,保存状况良好,尤其是涂上颜色之后,让人感到有几分惊艳。 ![]()
“北镇名山”四字系明代嘉靖年间状元龚用卿所书,字体端庄,雄浑有力。 龚用卿,字明治,明嘉靖五年(1526年)中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等职。嘉靖十五年奉诏出使朝鲜,归国时婉拒朝鲜国所送贵重礼品,回国复命。上疏三事,皆被采纳,擢南京国子监祭酒,申饬监规。 右边的“瞻忆皇都”,系明代嘉靖年间辽东总兵马永所书。 ![]() 通过那段崎岖狭窄且凸凹不平的山路,便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让人的心情豁然开朗。 ![]() 让我感到震撼的是那棵鹤立鸡群的万年松。 ![]() 大概是太喜欢这棵松树了,我在不同角度给它拍了一张又一张。 ![]() 乾隆皇帝巡游至此,见万年松冠盖如云,封其为“云巢松”。 耶律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公元916年被立为太子。 高云云,又称高美人,汉人,耶律倍的爱妾。关于这两位的爱情故事,算得上凄美哀婉了。 ![]() 我之所以总爱说据说这两字,皆是因为我未曾体验或是从别人那里得知。 ![]() 画面中的奇石,应该是吕公岩。 吕公,八仙中的吕洞宾,传说曾云游至此。 这儿山势险峻,游人攀爬时,大多是手脚并用。 ![]() 我在远处看着,都有些心惊胆战。 ![]() 在有万年松的广场歇息了一会儿,便继续前进,攀登了长长的一段阶梯,便到了耶律楚材的读书堂。 遗憾的是,由于头一天忘记了充电,相机已经没电了。懊丧之余,只好掏出手机救急。结果发现,手机的电量也没几格了。 耶律楚材,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元代开国大臣,中国古代十大名相之一。十几岁时,楚才曾回祖籍闾山读书数年,后成为元太祖的肱骨大臣。深得成吉思汗信任。 楚材写过多首与闾山有关的诗:“十载残躯游瀚海,积年归梦绕闾山。”“闾山旧隐天涯远,梦里思归梦亦难。”“何时致政闾山去。三径依然松菊寒。” ![]() 因相机停工,拍摄兴趣大减,致使一些景色漏拍。望海寺峰顶的瞭望台,原来是辽代的耶律倍修建的,原建筑不知所终,现在的这座是1993年恢复重建的。 ![]() ![]() 现在补上这张老照片,可以一睹望海寺旧日的风采。 ![]() ![]()
摩崖石刻“闾山第一石”。作者马永。
马永,一位爱写字的明代武将。
![]() 白云关凭藉之岩体为一突兀高起之花岗岩巨石,孤峻凌霄,陡峭壁平,是摩崖最佳的石面。 马永在嘉靖戊戌年五月(1538年)率府僚来闾山考察游览。登关远眺,川原丘壑尽在脚下,白云树杪都归眼底,虽对孤峰发出“壁立万仞”之赞叹,刻于峰石之上,引发人们观山问景。字大盈尺,柳书风骨,边款为“嘉靖戊戌五月初六日总兵官大都督马永书”十八个小字,亦严肃认真,笔笔有神。 睹字见人,古良将的耿耿心地,见于毫端,今人每每瞻读,仿佛呼吸到古贤之高风,敬慕之情油然而生。 “闾山第一石”,峻险之奇,造型之绝,承举古城堡之伟壮,临睹危石感人肺腑之强劲,实为闾山峰石之最。马永礼赞之语,贴切无虚,亦为千千万万医闾游人所响应。 马永作为一代名将,守边卫国,呼白云关峰石为“闾山第一石”,后人读史认人,马永当时守卫“幽州重镇”广宁,关系国家安危,是否可称为“边关第一人”? 以上文字均摘录于网络。 ![]() ![]() 萧绰(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里氏,拔里氏被耶律阿保机赐姓萧氏。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在民间戏曲中被称为萧太后。 耶律贤(948-982年),辽世宗耶律阮次子,中国辽朝的第五位皇帝。969年,辽穆宗被侍从杀死,耶律贤被推举为帝,在位14年,庙号景宗。 ![]() 萧太后在历史上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后世评论两极分化。赞美者说:“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抨击者称:“后天性忮忍,阴毒嗜杀。” 萧太后身后还有个男人,叫韩德让。关于韩德让和萧燕燕的故事,有很多传说。 萧绰少年曾许配韩德让,还未来得及结婚,就被景宗选为妃子。景宗死后,萧绰看中了韩德让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于是决定改嫁韩德让。这在当时契丹族的风俗中是允许的。萧绰私自向韩德让说:“我曾经许嫁于你,愿谐旧好。当国幼主,也就是你的儿子了。”此后,韩德让就无所避讳不断出入于萧绰的帐幕之中,出外游猎和处理政务,两个同案而食,并排而坐,同帐而卧,过着夫妻生活。圣宗对韩德让也以父事之。萧曾派人缢杀韩德让之妻,并入居韩德让帐中,两人形影不离,俨若伉俪,其住处常有卫兵千人、膳夫及蕃汉官员等,国家大事皆两人参决。 ![]() 放弃手机,利用相机仅存的一点儿电量,拍了几幅照片。 ![]() ![]() 隋代时封天下“四大镇山”,形成了五岳之外的五大镇山。即东镇山沂山(山东),西镇吴山(陕西),中镇霍山(山西),南镇会稽山(浙江),北镇医巫闾山(辽宁)。 ![]() 归来时拍的照片。试剑石,有何典故,不详。 ![]()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