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父母学会爱子的艺术

 木香草堂 2018-12-11
    

请父母学会爱子的艺术 - 楚国仁 - 新知    新闻   新观察

当父母被孩子称为“祸害”,当呵护却带来伤害,当两万余网友在网上留言,指责父母给他们带来的不是温暖而是痛苦与恐惧,让他们必须逃离,我们不禁要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父母的爱却害了孩子?孩子怎么就不懂父母的心?天下当真无不是之父母吗?人皆“可以做父母”就等于“可以做好父母”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孙凌与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张其博。  

      反对不是目的,

  如何改变,还需摸索

  近一个月来,各大媒体上关于“父母皆祸害”的报道和言论甚嚣尘上。“父母皆祸害”,这是一个网络讨论小组的名字,两万余名各年龄层的小组成员在此倾诉或反思父母造成的情感或肉体上的伤害,他们多数在家庭生活中确实受到不公正待遇,如直接肉体伤害 ,间接人格伤害 ,包括父母间的矛盾、家庭暴力,对孩子不关注、冷漠,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或更为严重的猥亵子女、性别歧视等伤害。

  “父母皆祸害”,一个“皆”字颇有一竿子打倒一船人的架势,细细看过网友们所诉说的各种不幸遭遇,编者发现,实际上,大多数父母的行为还是以爱为出发点的,但是其中很多父母的行为的确反映了当今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缺乏民主与科学。很多父母由于抱着“父母为上、子女为下”的陈旧观念,缺乏教育知识和使用错误的教育方法,在司空见惯的教育行为之中,对子女造成伤害而不自知。抛开一些行为上的确触犯法律或缺乏道德的极端父母不谈,网友们所反映的“父母恶劣行径”多集中在教育过于严厉或过于放纵两种,同样是出于“爱子心切”,同样是希望孩子更好地成长,但过于严厉者易发生专制、家庭暴力和过度干涉子女生活等,过于放纵者则多表现为对子女冷漠或溺爱。

  在讨论小组的主页上,组长这样写道:“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在讨论中,网友们总结了许多家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必须改变的现状,但“积极”的,推动“进一步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却相对较少。反之,小组内很多网友表示:“为了不重复父母的错误,坚决做丁克。”一些已经为人父母的网友或打算要孩子的网友对自己是否能做一个称职的父母也感到担忧。

  网友“左左”在讨论中写道 :“如果我们有了小孩,我们该怎么养?我好害怕我变成下一个祸害!我想了我应该做到绝对不在孩子面前与老公争吵, 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的习惯,学会选择……可是也不对啊!那如果挑食怎么办啊?小孩子挑食对身体真的不好啊!不可以溺爱孩子,要学会自己走路,如果受伤,可以给予鼓励和拥抱,但是要学会坚强。要有责任心。不要欺负别人。为什么我觉得我说的这些还是那么的专制啊?”

  网友“利亚”则讲述了自己的育儿经历: 孩子很小的时候是很烦的,它像个小动物一样需索无度,要爱要安全感要关注,我常常想让他睡觉,好消停一下。学习了很多心理知识,以及看了这里的帖,希望能做好吧。但是有一点,我继承了我母亲的坏脾气,我常常被他的哭闹搞得很愤怒,这样很可怕,我发现,如果人有了心理阴影没有医治,有些情绪没有很好地疏解,你很难不带给下一代。立志行善由得我,行不行得出来由不得我。

  在这些关于育儿方法的讨论中,不少网友表现出了矛盾与无措,毕竟将教育理念灵活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是需要一定技巧和经验的。

  网友“孩子是父母的第一任老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很透彻地分析:我们的父母培养我们,已经做到了他们自认为的最好,尽管有时候,高举着爱的旗号在理直气壮地伤害我们,可是,他们真的以为他们是在爱我们。80后很快就要做父母了,令人惊讶而不该惊讶的是,你会发现,很多80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与他们的父母如出一辙!为何?道理很简单,孩子越反抗父母,就越是以相反的方式学习巩固父母的教育方式。明白这样的事实不是目的,明白之后,怎样采取建设性的行为、积极的行为从这个“祸害怪圈里”跳出来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人常说,不养子女不知父母苦。由于教育知识和技巧的缺失,当一些父母呕心沥血为子女付出一切的时候,带给孩子的却是伤害与枷锁。“父母皆祸害”,如何不让“祸害”延续到下一代身上,如何让错误的教育方法止步,如何做一位让子女幸福的家长,这才值得那些已经长大成人、曾怨恨过父母的子女深思。

  

请父母学会爱子的艺术 - 楚国仁 - 新知    新闻   新观察

 人皆“可以做父母”

  不等于“可以做好父母”

  网友Nini这样描述他的父母:我的爸妈天天挂在嘴边的就是,你忘了你是哪蹦出来的?谁把你养大的?使得我从小就对他们有种负债感……而妈妈给我做顿好吃的,或给我买件东西,就要提出许多让我考好,学好,上好大学的要求。他们付出的每一步都在盘算着会得到什么回报。她哪里知道,这些对我全是负担,痛苦,而我最向往的幸福,就是小时,穷得叮当响的邻居家小孩一边吃着酱油拌饭一边开心地说笑……

  可能在很多家庭,Nini家的情景都曾上演,一方面,虽说养儿防老,但对于更多的父母来说,“回报”只是随便说说,可是太多的重复与强调就有可能对子女造成负担和伤害,使子女认为父母的爱并不是无私的,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父母在育儿时,总是习惯尽可能多地给予,却不知道子女最需要的是什么。

  2009年年底,天津市妇联、市家庭教育研究会针对千余位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天津市42.5%以上的家长都表示“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33.5%和19%的家长因“辅导孩子力不从心”、“下了很大工夫却没有效果”而苦恼不已。可见,如何成为好父母,的确困扰着很多家长。

  可以这样说,绝大部分人都正在为人父母或将要为人父母,“做父母”是人生一项重要“工作”,没有人不想成为好父母。然而我们“工作”能力水平如何呢?归纳起来,我们的能力大体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父性母性的本能;二是从上一代父母处传承复制的方法;三是遇到问题时断续学习和交流。很少有父母会系统地学习育儿的方式方法,而孩子成长的过程只有一次,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所以在教育、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与错误,导致“做好父母”成为泡影。

     人无完人,

  父母需要与孩子共同成长 

  中国有句古训: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意思是说所有的父母对孩子所做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所以要理解他们。人都会犯错,都会有做出“不是”之言行的时候,别说是人了,神仙也一样,有些人将古训片面理解为“父母都是正确的”,难免令子女无法接受。

  网友“波长兄”出生在上世纪 60年代,如今已经身为人父的他对身边很多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进行了反思:我们90%以上的父母是缺乏民主与科学精神的,这是由我们的文化基因所决定的。在我们的父母文化中,父母是“官”,孩子基本不是“人”,很少有父母从心里把孩子当平等的“人”看待……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孩子必须听话服从,因为父母都是为孩子好,哪怕事实上并不好;有功都是父母的,有错则是孩子的,父母基本不会反省自己。照此逻辑推论,当父母还需要学习吗?当父母谁还不会呢?于是我们多数父母因为缺乏民主精神进而丧失科学态度,成为了“业余父母”。这就是我们做不好父母的文化根子,这个劣根盘踞我们头脑久矣!

  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张其博表示:在以前举办的家庭教育讲座中,很多父母谈及子女教育问题时,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父母出钱出力、费尽心力,孩子却不明白家长的爱。我则建议他们多多检查和反省自己。父母对子女的“循循善诱”,在子女眼中却成了“唠唠叨叨”,原因是很多家长没有认识到,让人理解的东西并非是应该接纳的。就像“父母皆祸害”这个现象,我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这种表达方式我觉得还是比较极端的。所以在改善亲子关系的过程中,家长能否找准位置,就成为非常重要的环节。首先,家长与孩子要互尊,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而不是家长居高临下的。亲子之间还要做到互谅:了解、理解、谅解,还要善解,要多往好处想,不要“黑心眼子”净向坏处想,此外互酬也是亲子良性互动的一方面,双方在要求的同时,多想想自己能为对方做些什么,而不是单方的付出或索取,双方在付出的同时,多想想自己所给予的是否是对方最需要的。

  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孙凌在接受采访时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一名单身母亲,把自己全部的爱给了自己的儿子,过多的呵护、溺爱,导致20岁的男孩子心理成长严重滞后,对母亲的过度依赖,使孩子的行为异于同龄人,对母亲行为的过于认同,甚至让男孩子的行为明显女性化,在大学里被同学嘲笑、排挤,最终使得孩子拒绝走出家门。最后,母亲向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求助。在了解情况后,心理专家们认为男孩儿的问题属于人格问题,在疏导和训练的过程中,要求母亲必须配合工作,让儿子完全脱离母亲,独立处理各种事物。此外,心理专家也对母亲进行了心理辅导,建议母亲不要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要学会享受自己的生活。治疗结束后,原来还经常向母亲撒娇要“吃饺饺”的孩子,已经是个大小伙子了,母亲也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一位英国心理学家说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这个案例虽然表现有些极端,但孙凌认为,它从一个侧面集中反映了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共同问题,父母没有相关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知识,不了解各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孩子在长大,但家长的教育方式却滞后,甚至停留在婴幼儿时期。主观上认为是爱孩子的行为恰恰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怕他受委屈,怕他被伤害,但殊不知,恒温环境下成长的小树,突然接触外界的极端天气是很难成活的。孩子无法适应社会,更不知如何改变自己,结果是很多孩子长大后回避工作、回避社交。所以,孙凌觉得,做一个好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是很重要的,要不断地学习相关的育儿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并完善自身素养。

 

请父母学会爱子的艺术 - 楚国仁 - 新知    新闻   新观察

  家教重点是教孩子做人

  施教的艺术重在强身

  如今的孩子很累,父母更累,从学前教育开始,就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班,英语、绘画、舞蹈、乐器,培养兴趣爱好常常让孩子对学习毫无兴趣,令家长也气喘吁吁。张其博觉得,目前的中国式家庭教育正在走向歧途。家教的功能最主要的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教孩子如何做人,今日却越俎代庖,承担了大量学校的功能——传授知识与技能,反而忽略了其本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往往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拥有独立、健康的人格,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多成功者的共性。而这些优点往往是在其年少时就形成的,来自于其家庭。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一生是至关重要,这是大多数父母都赞同的,但是怎样的家教才有利于孩子成长,却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过,张其博通过几十年的调查研究,总结了一点:教育好孩子,关键在于家长言传身教的质量。身教胜于言传,对于很多父母都是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如何提高身教的水平,张其博介绍了几种具体的方式。

  首先,身先士卒,德行领先。当你要孩子读书时,问问自己今年读了几本书?当你要孩子不要在物质上攀比,问问自己是否总在羡慕别人开好车、住豪宅?当你要孩子孝顺时,想想自己已经多久没去看望父母?社会学有个词为“社会遗传”,从某些方面也可以理解为社会传染,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他的很多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都来自对父母的效仿。所以,瓷器有瑕,病在瓷胎,源在瓷工。教育孩子前,先自省。完善自身修养,自然成为孩子的表率。

  其次,生活俭朴,万事有变。当今社会,很多人觉得追求俭朴已经过时。实际上现代意义的俭朴观,在塑造孩子良好品行的工程中依然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现代意义的俭朴观并不是指万事皆要省,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是人类的自然需求,但是,家长要从自身做起,在物质需求上必须有所控制。将急需、必需、需要、希望的物质要求分清层次,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该花的一分不出。需知,人无欲则无望,人欲过则欲壑难填。俭朴的生活,实际上是让孩子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在满足与遏制的过程中把握好度,具备控制欲望的能力,孩子在今后的独立生活中才容易感到幸福和快乐。

  再次,敬业爱岗,钢铁示范。事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事业它不但解决温饱,满足物质需求,还可以让人有成就感,感到精神的满足。也许你在工作上有不快,但请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责任感和成就感,也许在你认真工作时就悄悄地落在孩子的心头。

  施教的艺术重在结合,是表扬为主,表扬与批评的结合,是奖励为主,奖励与惩罚的结合,是独立为主,独立与交流的结合,是身教为主,身教与言教的结合。施教的艺术重在长远,今日一时的疏忽,往往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施教的艺术在于强身,生活细微处,往往是浸润孩子心灵的最好雨露。

  家长课堂:

  教你做“专业”的父母

  通过多年来对到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咨询求助的家长进行调查统计,孙凌主任将亲子之间的问题大致分为三种:一是过分呵护,导致孩子对父母过分依赖;二是过分干涉,不懂心理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式,一味否定孩子,导致孩子自卑、自闭;三是一些个别问题,青春期心理、交友等等。

  在这些家长当中,有一部分人群,将问题过于严重化,视为孩子有心理疾病。很多孩子在被家长强行带来就诊时,第一句话往往是:你说我有精神病,我看你才有精神病呢?连某某都说你有病。实际上,通过了解,很多孩子与父母都没有精神疾病,而是正常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只能通过非正常的渠道进行发泄。

  如今,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一系列的家长学校、公益讲座、亲子课堂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可以有地方倾诉,可以在专家的指导下解决问题、改善亲子关系。近几年,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天津市团市委、天津市妇联等多方面力量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尝试。

  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开展的日间训练活动,是一种介于机构与家庭之间的康复模式,是对于处于精神疾病康复期的儿童青少年以及在成长中遇到特定问题的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导、娱乐康复、劳动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及体力恢复等多重功能训练,通过日间站训练,可以帮助儿童青少年学会应对自己的生理、心理问题,增强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在针对青少年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与团体心理辅导的同时,还特别为家长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帮助解决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此外,为丰富广大家长儿童的暑期生活,广泛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天津市妇联联合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市妇女活动中心启动了“暑期嘉年华活动”。活动邀请到国家级知名专家到天津开展系列讲座,与广大家长面对面交流传授科学教子的方式方法。此项公益活动将延续到9月份,还将有多场精彩的公益讲座奉献给津门广大家长,如:成功父母的自我“修炼”——谈学习型社会的家庭教育、亲子阅读与儿童发展、青少年课外阅读与促进自身成长等。

  一系列的尝试,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正确认识青少年成长中的许多问题,学会主动寻求帮助,而不是在问题激化后才有所行动。孙凌主任表示,一些学生会介绍同学来青少年心理门诊进行心理辅导,并将收获写进自己的作文中。从抗拒到接受,再到欢迎,这正是心理工作者乐于看到的。

  张其博也希望借助媒体呼吁社会各界,应合力举办更多的公益性长期性的“父母课堂”,让更多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以提前进行系统学习,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帮助。须知,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就是助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

  

请父母学会爱子的艺术 - 楚国仁 - 新知    新闻   新观察

      自查自省,

   你可否也是“祸害”

  在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篇文章,题为《如何毁了孩子》,文章列举了摧毁孩子自尊的具体方法,作者以反语的手法,历数了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这些方法也许正是很多家长经常使用的,今天列举如下,希望家长们可以自省。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没责任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  

  2、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例如这种话时常挂在嘴边:“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谁谁整天玩,都学得比你好”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3、父母把自己塑造成为家庭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例如: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最好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 

  4、和孩子说话时口气决不能和蔼,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如果还能配合一些挖苦讽刺的汉语词组,则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等等。

  5、孩子的一切要由你来决定,他的行踪你要密切注视。他如果有日记,一定要设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审查。这样做能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造成他是一个受人操纵的木偶的感觉。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  

  6、要学会迁怒的本事。单位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回来后要想方设法找理由给孩子泼狗血。无论什么事都归功于孩子的过错然后教训他,并制止他流眼泪。这样做同样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

  

 7、攻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人生价值观,当孩子长到青春期,他们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兴趣爱好和人生价值观,这些体现了孩子的人格尊严,要想摧毁应该这样做:这些爱好有什么意义,浪费时间,用来学习不知道能学到多少知识了。这些思想幼稚无比,脱离现实。给孩子的灵魂深处以重大打击,使其理想彻底破灭。 8、当众出孩子的丑。真正要彻底毁掉他,这条才是杀手锏。你一定要当着外人(或同学或亲友或邻居)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做能使一个人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而一个惧怕社会和自惭形秽的人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