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旅途中,配图都是这次旅途中的图片) 1 “有时候,我们需要去到很远的地方,才能找到近在咫尺的东西。”这句话是在一本绘本上看到的,也是我结婚十年的感言。 (在大阪一个百年历史的老房子,记录这一路的感悟) 爱可能是瞬间的邂逅,婚姻是十年的兜兜转转才能找到一开始就拥有的东西。 十年前,我们俩向公司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去镇上领了结婚证。那一天,9元钱的结婚证工本费是我出的。这个仇要记一辈子,好歹我也是矜持的小公举,怎么能自费把自己嫁出去了?然后,我们各自回公司继续上班。结婚的时候,我们双方父母甚至没有见过面。他们坚信,孩子自己找的不会错。 这大概就是三观一致的爱情,没有那么多问题,少了很多磨合。 之后,发现我们错了。 几年后的某天,我们忘记了为什么,就当着孩子的面摔盘子(虽然那是唯一一次当着孩子的面吵起来,但也实在是莫名其妙); 不知道为什么就会当面翻脸,为一个观点不合不欢而散; 我也曾以为,只要我生气,他永远会哄我,然而并不是,有时候,还会刚好相反,离家出走的可能是他; 热恋的时候,他会因为我不喜欢抽烟而果断戒烟,而现在,他不顾我的感受,再次抽烟; 渐渐地,我们甚至发现,当初吸引我的那些不同也变得那么讨厌。相处的时间越久,那些习以为常的美好,渐渐变得微不足道;那些微小的毛病,却在一览无遗中累积起来。 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对方变了,自己没变。 (在大阪的某个街角) 2 其实,我们都变了,只是我们不愿意承认。 “你就是没以前在乎我了呗。”年轻时,常常词不达意,言不由衷。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心如明镜,真正不在乎了,说这句话还有啥意思。为了赢得关注而胡搅蛮缠,越是对爱的人,越是麻烦多。这和孩子真是一样一样的,妈妈不在的时候,孩子往往很好带,妈妈一来就各种作。有一种不讲理,只对最亲密的人。 (在京都) “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你不能总拿以前比。”男人的回应基本如此,没有几个能解得了女人的风情。 “也就是说,现在不是恋爱了,所以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在意我了?!”要论讨偷换概念,没有人比女人强,在某些问题上,千万别和女人讲理。 “必须要承认,那个时候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必须这么做,但是实际上,真正长久的幸福,一定要是自己先幸福。每个人的幸福一定要靠自己,而不能依靠别人。”(应该没几个女人听了后不会原地爆炸吧) “你的意思就是,我得靠自己,幸福不能靠你对吧?!现在目的达成了,没必要对我好了对吧?!”(我的反应应该能得到80%以上女人的支持吧,哈哈。) (大阪某个小店前) 3 "我们都变了”是好事,还是危机? 曾经听过一个段子——“这么多年你一点没变。”“你骂谁呢?!“ 岁月更替,经事几番,如果一点没变,那说明没有用心生活。 我们都会变,但这并不一定是坏事。 很长时间,我都没法理解老潘这是什么逻辑,而我的想法也是大多数女人的想法。想象中,任何时候都像在热恋一般,被无微不至地照顾,一直扮演着弱小、需要被怜爱的对象。 与此同时,我们还会有很多的执念,来自我们的原生家庭、生活和经验,但那又只是我们的,而不是对方的—— 手机只是用来通话,不需要一直换,但换衣服和包包是刚需; 尽量不要吃方便面这些垃圾食品; 不要喝碳酸饮料,少吃冰; 11点前必须睡觉,不可以熬夜 …… 反正,像我生活这么“正"的人,是不会错的,必须听我的,因为这是为了你好。 这其实是一条死胡同,走得越深,离出口越远。 但没关系,走下去,而且要充满希望地走下去,用心生活一定会有拐角处。 4 我没有回头,一路向前,带着我的执念。我们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一开始欣赏他的不也正是我所没有的吗?自然,生活过得叮叮当当,碰撞不断。 我开始和自己较劲,像一个被激怒的孩子,表面是放弃,实际上是在用放弃自我的方式,去证明自己。比如抽烟这事——“好,我发誓,以后再也不管你了,你抽吧!以后生病了别找我!我是犯贱吗,为什么要管你?”“你就晚睡吧,迟早要熬出病来。“ “你这不是关心我,而是诅咒我。“老潘反对。 “我让你戒烟,你不听啊。”怎么样?我这回应接地气吧! “如何证明一定要按你说的做才是对的呢?” “那你就继续我行我素吧” “如果真的关心我,我是说,你的出发点,如果是关心我,就应该想如何可以帮到我。” “比如呢?” “比如抽烟有害,那么吃点啥会对抽烟的人会更好一些。” “纳尼?!你不听我的,我还要去做这些?!臣妾做不到啊!" 这些对白有没有太经典了?回头再想,老潘对很多事情都看得比我更透彻。我记得老潘当时就说:“不是你想的这个意思,但……我也不知道怎么说,你会明白。”(老潘能说明白就不是老潘了,但现在想想,他是真明白。) 5 两年后,我才渐渐开始明白,我没有学会祝福,不会用祝福代替担心。 亲密关系如此,亲子关系亦如此,我们总喜欢用“我是为了你好”而觉得自己永远不会错。用爱的名义绑架对方,我们总是学不会祝福。 我们明明很爱对方啊,为什么不能祝福他?因为我们太相信自己,所以总想控制一切,我们不太信任对方,所以不相信对方可以为自己好。 “只能把一个口渴的人带到有水的地方,绝对不能逼着他喝水。”我们之所以逼着他喝水,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认知——口渴了就要喝水,并且不信任对方会为自己“口渴"负责。 如果我们带对方到有水的地方,对方不喝,可能会恶狠狠地说:”不喝是吧?不喝渴死你!生病了别找我!” “我让你喝水,你不喝,还怪我?!你到底知不知道我是为了你好?!” “不喝?好,以后我再也不管你了!我是为什么要关心你喝水不喝水?!” “你到底喝不喝?不喝我揍你信不信?!" 这种控制欲和不信任,遏制了我们正常的思维。如果我们坚信一个正常的人口渴了自然喝水,就不会再做这样的事情。 控制越强烈,行为和言语就越激烈,越让人急迫地想反抗,很反感。于是,两个人因此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当我们学会祝福,会怎样? “这里有水,你想喝的时候,随时可以!” “好的,我现在不想喝!” “没问题,需要帮助随时叫我。” “好的,虽然我很口渴,可是这个水,我闻着很想吐。可以帮我放点柠檬吗?” “当然可以。” 6 结婚十年,让我真正学会了什么是祝福,懂得了爱。爱是关心,是信任,而担心是绑架。 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做自己,不可以替别人做决定。 如果信任对方,就不必替别人做决定。 当我回到了自己的位置,我看对方的样子,才更清晰。他做自己,和爱不爱我没有必然联系。他不必为了爱我而放弃自己而痛苦,婚姻中任何人痛苦,都不会带来幸福。我们每个人都做好自己,才是最好的样子。 旅途中,我们来到大阪的一个小镇,这里没有太多游客,每个小店都非常安静,小店的主人很热情,但不谄媚。老潘说,这就是最美的样子,它关心你,却并不是为你而生,它绽放自己的生命,做最好的自己,所以,我们看它的样子,才格外有魅力。 我和很多人分享过这段感悟,可是很多人听不懂。甚至有人说,我在强词夺理。读书会中,大家对亲密关系也有很多无法理解和认知的东西。 我们必须要经过很长的一段路,千回百转,在一件一件的小事中时而觉得失去希望,时而觉得豁然开朗,最后,才在某个拐角处,柳暗花明又一村,终于找到近在咫尺的幸福。没关系,我们都如此,时常要去到很远的地方,才能找到近在咫尺的幸福。 十年后,我们还能手牵手一起旅行,在忙碌完平凡的一天后,开心地坐在一起喝茶嗑瓜子聊天,幸福不过如此。 我是牛妈彭小蹦,两个孩子的妈妈,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国际鼓励咨询师,30岁自学漫画,推送了600多篇原创育儿漫画,现出版漫画集新书《成长,不慌张》,关注我,一起让育儿更从容,让妈妈更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