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睾结核实用偏方

 循天园 2018-12-11

附睾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所致的疾病。患者一般多有肺结核、肾结核等病史,结核杆菌随血流或淋巴液侵犯附睾。本病多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临床特点:附睾上有缓慢增大、无痛的肿块,有些波及至睾丸;后期肿块与阴囊粘连,甚至形成脓肿,或肿胀疼痛,溃破后可形成窦道。

临床常见阳虚痰凝型和阴虚痰结型。

1.阳虚痰凝型

病人典型症状表现:附睾或睾丸呈慢性增大,并有不规则硬结,精索增粗呈念珠状,阴囊部不适或下坠感;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酸膝软。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药食治疗偏方

偏方1 煨麻雀

【组成】 麻雀3只,小茴香10克,胡椒3克,缩砂仁6克,肉桂6克。

【功效】 补益肝肾,温经通络,化痰散结。适用于阳虚痰凝型附睾结核。

【制法】 麻雀去毛除脏勿洗,加小茴香、胡椒、缩砂仁、肉桂入肚内,湿纸裹,煨熟。

【食法】 空腹用酒送服。每日1次,连服7日为1个疗程。

【来源】 来自民间。

偏方2 姜汁牛肉饼

【组成】 牛肉150克,老姜汁10毫升,酱油、花生油适量。

【功效】 补益肝肾,温经通络,化痰散结。适用于阳虚痰凝型附睾结核。

【制法】 牛肉剁成肉糜,放碟中,加入老姜汁,再放些酱油、花生油拌匀,隔水蒸熟。

【食法】 佐膳食。

【来源】 来自民间。

偏方3 茴香刀豆炖猪小肚

【组成】 大茴香10~15克,刀豆子30克(或刀豆根60克),糯米、黑豆各30克,芝麻、白果各10克。

【功效】 补益肝肾,温经通络,化痰散结。适用于阳虚痰凝型附睾结核。

【制法】 一同装入猪膀胱内,炖熟食。

【食法】 佐膳食。

【来源】 来自民间。

偏方4 桂心青蛙粥

【组成】 青蛙3只,白米50克,桂心末5克。

【功效】 补益肝肾,温经通络,化痰散结。适用于阳虚痰凝型附睾结核。

【制法】 青蛙3只去皮、脏,与白米50克煮粥,粥成入桂心末5克,再煮微沸片刻,加姜、葱、蒜泥调味更佳。

【食法】 食粥及蛙肉。

【来源】 来自民间。

偏方5 蚕豆牛肉羹

【组成】 蚕豆、牛肉各150克,老姜15克。

【功效】 补益肝肾,温经通络,化痰散结。适用于阳虚痰凝型附睾结核。

【制法】 加水煮至烂熟。

【食法】 调味佐膳食。

【注意事项】 加大、小茴香各适量同煮效更佳。

【来源】 来自民间。

偏方6 鲤鱼椒茴汤

【组成】 鲤鱼1尾(约500克)。

【功效】 补益肝肾,温经通络,化痰散结。适用于阳虚痰凝型附睾结核。

【制法】 鲤鱼去肠留鳞,加胡椒、小茴香、葱、姜各适量煎汤。

【食法】 食鱼饮汤。

【来源】 来自民间。

偏方7 鲫鱼羹

【组成】 大鲫鱼500克,大蒜1头,胡椒、小椒、陈皮、缩砂仁、年蒙各3克。

【功效】 补益肝肾,温经通络,化痰散结。适用于阳虚痰凝型附睾结核。

【制法】 大鲫鱼洗净,去肠、内脏。大蒜及胡椒、小椒、陈皮、缩砂仁、年蒙放入鱼肚,煮熟做羹。

【食法】 五味调食。

【来源】 来自民间。

2.阴虚痰结型

病人典型症状表现:附睾或睾丸呈慢性增大,并有不规则硬结,精索增粗呈念珠状,自觉附睾或睾丸肿胀隐痛;颧红或面色潮红,微热,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失眠盗汗,疲乏。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药食治疗偏方

偏方1 大蒜鸭蛋汤

【组成】 大蒜90克,鸭蛋2只。

【功效】 补肾阴,降虚火,除痰湿。适用于阴虚痰结型附睾结核(初起无全身症状者)。

【制法】 大蒜(去皮)、鸭蛋水煮。蛋熟后去壳再略煮。

【食法】 饮汤食蛋(大蒜可吃可不吃)。

【来源】 来自民间。

偏方2 紫菜瘦猪肉汤

【组成】 紫菜15克,猪瘦肉100克。

【功效】 补肾阴,降虚火,除痰湿。适用于阴虚痰结型附睾结核(初起无全身症状者)。

【制法】 一同煮汤。

【食法】 调味服食。

【来源】 来自民间。

偏方3 黄芪阿胶地黄粥

【组成】 黄芪30克,阿胶30克,生地黄汁150毫升,粳米或糯米100克。

【功效】 补肾阴,降虚火,除痰湿。适用于阴虚痰结型附睾结核。

【制法】 煮粥,粥成加入生地黄汁,再沸片刻。

【食法】 喝粥。

【来源】 来自民间。

偏方4 阿胶地黄粥

【组成】 生地黄汁150毫升,山药50克,粳米100克,阿胶10克。

【功效】 补肾阴,降虚火,除痰湿。适用于阴虚痰结型附睾结核。

【制法】 生地黄汁、山药、粳米一同煮粥,粥成入阿胶(烊化)。

【食法】 每日1次,连服7日为1个疗程。

【来源】 来自民间。

附睾结核的外治偏方

偏方 冲和膏

【组成】 炒紫荆皮150克,独活90克,赤芍60克,白芷20克,石菖蒲45克。

【功效】 除痰湿,化瘀通络。适用于附睾结核。

【制法】 上述药物研成细末,用葱汁、陈酒调膏。

【用法】 局部外敷。

【注意事项】 瘘管形成者,可插置红丹药线,提脓祛腐。窦道不断渗出脓水者,要注意清洁,经常换药。

【来源】 来自民间。(赵建新,田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