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城北十五里666 2018-12-11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视 频

“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的附近,就更其为难的了”,贾平凹先生曾在《自在独行》一书中这样写道。还好,我们比较幸运,在昆山市千灯镇石浦南郊遇见了歇马桥村,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落。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在连接了苏沪昆三地的机场路上,过往的私家车、公交车、货运车川流不息,气派而醒目的歇马桥石牌坊就在马路的一边,它就像一道穿越时空的门,一旦走进便是另一个世界。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在这个苏沪边界的水乡村落里,没有城市的嘈杂与喧嚣,没有时间的追赶与紧迫,没有陌生人之间的隔阂与疏离,迎接你的是歇马桥村最初的古朴与恬静!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歇马桥村,顾名思义,因村北有座名为歇马桥的古桥而命名。相传,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曾带兵到此地,见水草丰茂,土地肥沃,便让队伍歇马养憩,为方便石浦河东西往来,便在河上筑了歇马桥。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和许多传统的江南古村一样,歇马桥村的老街临河而建,500米的古石板路上保留着5000平米的明清古建筑。

潺潺河流边,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上,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石头被时光磨平棱角,拼凑出江南独有的细腻;幽深窄巷两旁,粉墙黛瓦的老房子触手可及,木门与白墙上的斑驳,似乎述说着一个个古老而美丽的故事,让人不由猜想起它的前世今生!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据县志记载,民国时期歇马桥一直是镇建制,曾是上海青浦赵屯等周边地区的商贸重镇,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古镇商贸依然繁华。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如今,在歇马桥村的这条古街上,多年前店铺林立、宅第相邻、车水马龙的历史痕迹依稀可见,一些两层楼的老房子,也仍然保留着楼上住人、楼下开店的习惯,村民赵元生的理发店就开在老街的拐角处!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从两毛到十块,剪55年头发,

看着他们头发渐渐变白

两把有点破旧的椅子,贴着瓷砖的台子上随意摆着几把剃刀,洗头用脸盆,热水从水瓶里倒……在赵元生十几平米的理发店内,时光似乎停住了,随便拿出一把老式手推剪,也是百来年的“古董”。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最具特色的是一张上海产的理发椅,那是1985年时赵元生通过朋友从上海淘回来的,花了一百块钱,对于当时的赵师傅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数目。据说在他接手时,这张椅子至少已经用了三十多年,因此算下来,椅子也是七老八十的高龄了!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虽然赵元生的理发店没有名字和招牌,但只要提起这家始于1965年的老店,隔了几个村的人都知道。

1950年,赵元生出生在一个兄弟姐妹10人的大家庭,在那个吃不饱饭、更别提读书的年代,13岁的赵元生在水泥匠、木匠等众多技艺中选择了理发作为谋生的出路。跟姐夫学艺两年后,15岁时赵元生顺利出师,自53年前在歇马桥村开了这家理发店后,就再也没挪过地方。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赵师傅说,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他的理发店在集市的中心地段,门口摆满了菜贩的摊子。理发店每天早上四点就要开始营业,尤其是农忙时节,村民凌晨三点赶早来到集市上理发,只为在天亮前赶回去劳作。那时候,赵师傅的理发店不仅全年无休,在春节期间更是要忙到半夜12点,当时理发的价格是两毛,一天下来也有五六块钱的收入。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多年的执着让赵元生的手艺日益精湛,不仅许多萌娃的第一次——“满月头”由他操刀,有些老人离世前还会特地关照子女,入土前的最后一次理发也交给赵师傅打理!

赵师傅说,“剪了55年的头发,很多村民年轻的时候就在这里理发,我是看着他们的头发渐渐变白的,没啥忌讳的,最后一次还跟以往一样剪。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两年前,赵师傅理发的价格涨到了10元,但对于顾客来说仍然物超所值,因为在赵师傅的店里,理发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剪头发,还免费提供修面、掏耳朵等服务,遇上十几年的老顾客,赵师傅还会主动少收几块钱!

如今赵师傅已年近古稀,但店里依旧只有他一人坐镇。他曾收过两位外孙当徒弟,但年轻人并没有坚持很久。赵师傅笑着说,年轻的时候全年无休,再做一两年自己也该退休休息了,毕竟每个月还有1600多元的养老金,吃吃喝喝绰绰有余了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村里什么时候通公路?

别人嘲笑我做梦,可他却不知……

从歇马桥的老街出来,在经过村里的门球场时,一支老年球队正练习得热火朝天,几天后,一场与邻村门球队的对抗赛正等着他们!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只见四四方方的草皮场地上,矮小的三门一柱中间散落着几个号码球,长者们三两成群,手中拎着门球杆,徐徐漫步其中。而这支已成军5年的门球队的队长,正是歇马桥村多年前的老书记陈永奎。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从草房到平房,再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陈老书记曾想过日子会越来越好,却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能悠然自得的挥着球杆打发时间!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1972年,而立之年的陈永奎担任歇马桥大队党支部书记,在那个温饱尚未解决的年代,农业中心任务是以粮为纲。当时歇马桥村的总人口为850人左右,人均一亩半土地,为了粮食产量,村民们种起了双季稻,但由于化肥少,亩产依然很低,农民人均收入才100多元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为了解决化肥的问题,陈永奎不仅大冬天带领村民们去河里挖淤泥,还种植红花草来“喂”田,这样不但作物长得好,还能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种粮成本。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1978年开始,歇马桥村农、工、副三业共同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陆续创办了五金仪表厂、木器厂等,靠着“四千四万精神”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难万险)白手起家,不仅辗转托人去上海请工程师设计产品,派人去外地取经,还聘请采购员去东北买工厂所需的材料,终于在80年代初将村民的人均收入提高到300元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说起创业过程中最艰难的地方,老书记陈永奎直言当时交通太不方便了,没有公路没有汽车,进出都得走水路,靠着拖拉机发动机改造的机帆船把原料运进村里,再把加工好的产品运出去。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关于这一点,出生于歇马桥村的50后张人华深有体会。1974年,他离开家乡歇马桥村外出打工时,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到处坑坑洼洼的,凌晨四点多就要出发,背着行李走一个小时的田埂路,再从石浦坐四个小时的轮船,才能到达昆山。

70年代末,村里有人种蘑菇发展副业,采下蘑菇后需要送往县城的收购点。为了保鲜,农民们凌晨采摘后出发,挑着50斤蘑菇摆渡过吴淞江,再走十几公里的田埂路,到陆家浜坐公共汽车,中午才能到达县城。往返则需要一整天,村民们苦不堪言。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那时候,干农活的间隙,张人华常常和伙伴们躺在田埂上聊天,期盼着村里早日通上公路,一旁的人听后笑话他们在做梦。因为当时歇马桥村是出了名的穷,80年代初周边的村庄纷纷修建村级公路,唯独歇马桥村没办法与邻村公路对接,断头路堵住了村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1985年,为了争口气,也为了发展工业,歇马桥村村民每人集资一百元,筹钱修公路。说是公路,其实不过是一米宽的泥路上铺一层薄薄的砂石。一旦遇上雨天,不是人骑车而是车骑人,人得扛着自行车走。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正因为吃尽了苦头,等到村民手头渐渐宽裕,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好好修路。于是,一米宽的砂石路一步步蜕变成后来的3.5米水泥路,实现村村通户户通。再后来,随着 苏虹机场路、苏沪绕城高速先后在附近穿绕而过 ,真正拉近了歇马桥村与城市的距离。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如今在昆山市区上班的张人华,只需40分钟车程就能回到歇马桥村。他说,从泥路到砂石路,再到水泥路,他对这条路的感情只有经历过得人才会懂。

有趣的是,如今绕城高速公路经过村口的位置,正是多年前张人华和伙伴在田埂上“做梦”被嘲的地方!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二十年前踏上这片土地时

就像回到家一样!

从1996年开始,五金厂、复合面料厂等村办企业先后或转制或停业,歇马桥村开始发展民营企业,引进外资。在这样的契机下,来自上海的红冠庄国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翠霞,租下两百多亩地,从此与歇马桥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周翠霞企业所研制的中药饮片是以鹿体为基材,如今单个产品的产值已过亿。她至今记得,1999年从新疆把鹿场迁移过来时,几百头鹿浩浩荡荡,在临时搭建的鹿场前,村里的干部为她日夜值班,保驾护航,让她感动不已。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刚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就有一种亲和感,当地政府包括村里的领导都像家人一样,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只要我提出,都尽量帮忙办到,从来没有一个‘不’字!”说起二十年前她的民营高科技企业落户歇马桥村时的情形,周翠霞仍颇为感慨!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1999年周翠霞初来乍到时,歇马桥村周围还是一片水稻田,不过她却毫不在意,在她看来,她的鹿类产品与昆山有着特殊的缘分!因为春秋时期吴王寿梦曾在昆山豢鹿狩猎,因此昆山又被称为“鹿城”,这让周翠霞觉得,昆山的地域文化与她的产品不谋而合,更利于品牌的宣传。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不仅如此,歇马桥村的地理位置也具有天然的优势,直通沪常高速,只需40分钟,周翠霞就能回到上海的家。未来,随着苏州在建轨道S1线和4号线与上海11号线、17号线的接轨,她甚至可以坐地铁回家。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在歇马桥村和上海两头跑了近二十年,周翠霞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反而更喜欢歇马桥村的生活,周末还会让家人来这里相聚。古村里人少景美空气好,村民质朴热情,夜不闭户,被喧嚣裹挟的心瞬间能得到治愈,这才是她向往的生活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傍晚夕阳西下,当晚霞洒落在阡陌农田,当河水倒映着粉墙黛瓦,忙碌了一天的歇马桥村便沉淀下来,宁静是它最初的模样!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村里那两棵百年桂树和黄杨古树,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青葱,带着一颗年轻的心,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断成长,亦如歇马桥村。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2014年,歇马桥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也是昆山首个入选的村庄。去年,歇马桥村的村级总收入为7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500元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今年,歇马桥村又成功入选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第二批试点名单。歇马桥村党总支书记吴建荣表示,要以传统古村落与田园风光、人文和农产资源为特色,通过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把休闲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真正结合起来,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整治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40年40村|昆山歇马桥村:慢了时光!一个藏在眼前的江南古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