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与服务|关爱消除障碍 专业促进发展 ——南京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运行机制及服务模式

 临渊草堂 2018-12-11

——南京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

运行机制及服务模式

                               报告人:江苏省南京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孙荣宝  



    南京特殊教育至今已有90年历史。目前,全市已建立起“布局合理、上下延伸、全类接纳、形式多样”的较为完善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各类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机会得到了较好保障。但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日益凸显,问题之一即是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质量不高,残疾学生“随班混读”现象普遍,教育矛盾突出,典型案例为媒体曾高度关注的“熊孩子”事件。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几年南京教育以随班就读实验为平台,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在此过程中,组建了相应的管理、指导与服务机构。下面向各位专家同仁介绍机构的建设与运行情况。

               

             从资源中心到指导中心

(一)南京市随班就读资源中心

1.中心成立:2015年初,南京市被教育部认定
   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重点开展随班就读实验。7月在南京聋校增设“南京市随班就读资源中心”。
2.中心架构:
   机构设主任,由聋校校长担任,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人,兼职工作人员23。由市教育局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支持中心开展工作。
3.中心工作职责
     在市教育局领导下负责统筹、协调全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指导工作,建立健全随班就读工作制度和管理网络,组织开展随班就读师资培训和认证,指导全市各资源中心、资源教室建设,组建专家组对全市随班就读诊断、鉴定、安置、康复及教育等工作进行指导和技术支持,建立随班就读信息资源库,完成上级部门委托的其他工作等。
(二)南京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
1.中心成立
2017年12月,根据《江苏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要求,南京市教育、民政、卫计、残联四部门联合成立“南京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
2.中心架构:

中心办公室设在南京聋校,校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由学校选聘专职人员负责中心日常工作。

中心主任由南京市教育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常务副主任由南京市教育局初等教育处处长担任,其他副主任及成员则由部门或单位负责人担任。这些单位或部门分别为南京市教育局中学教育处、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处、高等教育与师资培训处,南京市民政局社会事处,南京市卫计委医政处,南京市残联教育就业处,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南京市聋人学校,南京市盲人学校等。


3.中心工作职责:

负责贯彻市特殊教育联席会议精神,具体实施跨部门统筹事项,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协同创新政策,实现特殊教育的全过程、专业化管理,指导各区做好特殊教育工作。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同时是区域特殊教育指导和管理中心、示范性教学教研中心、特殊教育诊断评估中心、特殊需要儿童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

具体职责包括:(1)落实市特教工作联席会议部署;(2)区域特殊教育质量管理;(3)指导实施个别化教育;(4)特殊教育研究与师资培训;(5)特教资源管理与社会服务。

目前,资源中心与指导中心“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中心运行机制


 

(一)行政主导机制

中心工作得以推进得益于行政部门的重视,南京市以教育局为主的各部门在推进特殊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的发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体现:召开八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顶层设计推进融合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政府组织召开各类专题性推进会议、组织相关部门参与政策研制、协调解决民生问题、统筹融合教育发展经费等。

(二)多方协同机制

中心联合政府相关部门、高等院校团队、直属管理部门、医疗康复机构、社会服务机构、传统及数字媒体等多方面力量协同开展工作。工作中坚持普特融合、家校合作,社区联动、供应商支持等等协同工作方式。如在2017年第27个“全国助残日”和首个“南京市特殊教育宣传月”活动中,为了加强依法保障残障学生教育权益的社会宣传,南京市与省残联、特师院、省科协、省教育报刊社等联手,并组织团市委、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教科频道、少儿频道、东方卫报、市地铁运营部门以及部分区教育局、特教学校等11家单位,以融合教育最美教师评选、“向日葵计划”系列活动、宣传月主题车厢启动等开展了为期数周的特殊教育宣传活动,充分显示了协同支持联动机制的工作效能。

(三)市区校三级管理机制

指导中心依托市区两级资源中心以及实验校开展日常管理,目前南京市各区均已设立资源中心,并逐年增加随班就读实验学校。中心已构建了市区资源中心和105所实验校的管理网络,其中两个区作为随班就读实验区,作为示范窗口区协助市中心开展管理工作。

(四)专家团队专业指导机制

为了使中心工作得到专业指导,南京市教育局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学术指导委员会,并将办公室设立于高等院校,由高校委派专家对中心的业务进行指导。此外,中心还聘请江苏省脑科医院专家参与融合教育,邀请教学研究部门专家参与课堂教学探索、教育科研部门专家指导课题项目研究、课程专家指导个别化教学计划、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参与资源教室建设。

(五)例会推进机制

常态化运作才能确保中心工作有效推进。为此,中心建立了相应的例会工作机制,通过例会使各项工作有序展开。这些例会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召开两次的工作例会,此例会年初工作部署,年终工作总结;每月召开一次的市区两级指导中心工作例会,会议研究工作推进进程,研究工作问题,安排月度工作;每两周开一次的、研究常规管理问题的市级指导中心工作例会等等。

(六)评优评先激励机制

在三年多的实验推进过程中,指导中心注重通过各类评优评先激励各方力量支持、参与特教学校事业发展。先后组织了实验学校评估验收、区域推进融合教育情况评比、融合教育示范学校评比、融合教育最美教师评选、年度优秀论文案例评选、特殊教育有功单位评选、特殊教育有功个人评选等评优评先活动。中心在这项工作中承担了拟定标准、宣传发动、组织评先、宣传推介等任务。这种激励机制客观上大大提升了融合教育工作实效性和广泛性。

(七)经费奖补机制

市级财政对区级的奖补:根据年度视导结果,每年对各区指导中心分别给予50万、30万的资金奖补;市级财政对实验校的奖补:对申报实验的融合教育的普通学校,经验收给予10万资金奖补;市级财政对融合教育示范学校的奖补:每校给予10万元的资金奖补。

(八)家校合作机制

家长是融合教育推进的重要力量,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发展也有着热切的期盼和较为深入的研究。为了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南京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将家长作为常态工作对象,组织开展研讨,参加各类培训,并主动邀请其参与诊断评估、教育方案制定等过程。

                    中心管理服务内容

(一)年度视导

根据市教育局部署,每年指导中心牵头组织一次对各区各校推进融合教育情况的视导。视导人员由市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市指导中心管理人员、各方专家团队、各区指导中心负责人组成。视导要求各区教育局分管领导参与。结果与区域教育推进绩效和奖补资金挂钩。视导工作加大了实验工作的推进力度,形成了行政支持、区域落实、学校行动的良好工作局面。近几年视导结果显示,各区随班就读工作逐步推开,并各有特色、各有亮点。如实验内容得以深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班级授课制下个别化教育计划、合理评估安置特殊学生等成为实验的重心;评鉴安置更为有序,流程上越来越重规范、方法上越来越讲科学、安置上越来越求合理,随意定性、任贴标签、凭经验安置等现象越来越少;先行举措各有创新,秦淮区普教 特教、普惠 特惠、共性 个性的支持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江北新区信息技术管理到位,随班就读学生数据采用信息化平台初步建成;玄武区构成了三级管理网络,形成专家指导、巡回指导定点、团队研修、科研教研助推和专项奖励等随班就读五大工作机制;鼓楼区点面结合,发现一个、跟踪一个、形成一类特殊学生指导方案。

(二)队伍培训

在指导中心推动下,南京市市区两级分别举办了多期、多主题、多层次人员参与的随班就读师资培训。培训形式包含全员专题培训、团队专项培训、现场观摩培训等,培训途径有本土培训、外地培训、出境培训,培训组织有市级培训、二级培训等,资源中心还与家长合作开展了多次专题培训。培训对象有行政管理人员、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师、家长及部分随班就读学生。在培训中,邀请了北京、上海、台湾等地专家来宁进行讲座指导,为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市教育局还分别组团赴英国和美国接受培训。培训内容涉及融合教育通识培训、随班就读学生教育评估、个别教育策略、资源教室建设、正向行为支持等。

(三)评鉴安置

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评鉴安置一般由区指导中心负责,市指导中心为各区提供资源,并在有需要时参与评鉴安置。近年开展的评鉴安置有的由家长提出,有的由学校提出,评鉴安置出现争议时,市指导中心则参与评鉴,并共同做好学校和家长的工作。各区评鉴组由教育行政、教科研、特殊教育、普通教育、医学、康复、心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对特殊儿童少年类别和程度进行评估和认定,合理安置在适合的学校就读,并提供康复与教育建议。

(四)巡回指导

市指导中心对各区各校融合教育工作开展了不同类别的专项巡回指导,包括课题研究、课程调适、个别化教育计划、资源教室建设与运行、教师培训等项目,巡回指导过程中,中心邀请了特殊教育、心理、技术装备、科研、教研等专家组成巡回指导小组,为各区各校融合教育开展提供了专业支持保障。

(五)舆论宣传

为宣传政策、营造氛围、提升公众以及师生家长对特殊教育的认识,指导中心日常工作中加大了舆论宣传。宣传的途径有:微信公众号、传统媒体、市民广场、地铁特教专列、融合教育专刊、普通学校专项活动、网络平台等。近几年的宣传内容包括:以《特殊教育20问》手册宣传特殊教育政策、以《向日葵中队》舞台音乐剧宣传融合教育励志故事、以《大爱无碍》公益短片宣传融合教育最美教师、以“融合教育”主题车厢宣传融合教育理念等。

(六)课题管理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后,指导中心将随班就读实验重点转向系统规划实验项目,分门别类、各有重点地设置多维度支持保障体系,开启了以项目研究推进实验的阶段。2016年9月依托市教科所组织开展“随班就读改革与实验”专项课题培训和课题申报工作,经过严格组织评审,对52个研究课题予以立项,对立项课题给予经费资助,并列入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同时在立项课题中还确立了重点课题与委托课题,就随班就读制度建设、随班就读教师专业发展、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随班就读课程支持、学生个别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学前融合教育等核心项目进行重点研究。目前,各立项课题已陆续开题,进入到研究推进阶段。在抓好课题研究的同时,注重激发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实地研究的积极性,开展了随班就读论文案例征集与评选。两年活动共征集了近1600件随班就读论文及案例,经过市教科所与《现代特殊教育》杂志社组织的评选评出了一、二、三等奖项,修订完善后这些论文和案例也将编辑为随班就读文集。

(七)网络管理

为了扎实推进融合教育,规范化中心工作管理,为区指导中心、普通学校、教师、家长以及每位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提供更便捷、高效、规范的服务,市指导中心于2017年启动全市融合教育工作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平台可实现以下功能:特教资源库管理、信息通报管理、资源教师管理、资源教室管理、个别化教育计划管理、学生信息管理、教师培训管理等等。

(八)学习借鉴

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南京融合教育工作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为此,中心组织了融合教育相关工作人员开展了广泛的考察学习。包括英国学习团、美国学习团、台湾学习团的境外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学习,对标上海、浙江、北京、重庆、青岛等地先进经验学习等。


中心面临问题


(一)队伍问题

包括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素养有待提升、专职人员队伍不稳定等。

(二)质量问题

存在随班就坐、随班就混现象,个别化教育计划、个性化学习评价等难题难以破解。

(三)经费问题

在行政支持下可以申请专项经费,但常态运行经费得不到政策支持。

(四)待遇问题

普通学校资源教师待遇难以落实,巡回指导教师待遇缺乏文件规定。

(五)均衡问题

融合教育工作的推进存在区域、学段、层次等方面的不平衡。

(六)接纳问题

在融合教育理念方面,还普遍存在家长、学校、社会不能认同接纳的问题。


以上问题是指导中心进一步推进融合教育的瓶颈问题,希望在此次论坛上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同仁的指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