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京剧演唱中为什么总也解决不好跑调的问题。

 何继红 2018-12-11

  从事声乐工作的人,最恶劣的毛病和缺点就是音唱不准。别的毛病可以通过技术和努力来克服,至少可以做到使不学声乐的人察觉不出来,但音唱不准却是遮掩不了的,因为,只要一个音唱不准,完美的谐和也就会被破坏。

        旧时的京演唱,是不进行“视唱练耳”训练的。京剧唱腔的音域不是很宽,一般在234567123456的十ニ、三度左右,除用4、7两个偏音和在唱“1”(do)音时,有偏高一点的唱法外,其他半音进行的演唱很少。因此在演唱音准方面的把握并不是很复杂,完全是靠唱者的天赋、感悟。

        京剧演唱跑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天生的缺陷,唱不准音,这种情况是生理问题,不在此讨论。另一种情况是,唱者并不是先天跑调、唱不准音,而是由于在演唱时,不注意而偶然形成的毛病。因此,有必要加强在音准方面的注意。

       跑调,有塌调(音低了,没唱到应有的高度);冒调(唱高了,超过应有的音高)。称之为簧腔跑调。


       塌调有四种情况:

      1、声音没唱在要求音高的声音位置上,比要求的音低,引起塌调。这种现象是在演唱时,口腔共鸣太多即在口内的满嘴音,声音位置难以上去,从而塌调,这种现象也就是声乐上讲的“声区失调”的结果。即声区过重(真嗓太多)、唱的调门又过高,因此声音偏低、塌调。解决的办法是要加强轻、重机理共鸣的调节,即真假嗓混合比例的调节,用真假混合嗓音演唱。用“贴住上腭吸着唱”保持声音的高位置,这种塌调是可以克服的。

    2、气息、腔体不稳定,或在一句唱腔中(无稍长一点的过门),由于没有充足的气息保障,导致声音没有进入头腔共鸣的高位置,使声音位置塌陷,塌陷后重新起唱又够不上音高,从而引起声音的偏低、塌调。行内称“不吃弦”(即唱者的声音与琴弦不合,就差那么一点),这种情况对唱者影响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有的人因演唱“不吃弦”,又找不出原因,演唱心理几乎崩溃,都不想唱了。要克服这个毛病,就要运用丹田气息、提拎着唱,并运用“支点”唱法来唱,千万不可让气息、腔体、声音高位置塌下来。


      上面唱腔都要“贴住上腭吸着唱““贴着上腭吸着唱”是京剧唱法的最佳选择(全集)、“提拎着唱”京剧的核心演唱方法——提拎者唱(一)京剧的核心演唱方法——提拎着唱(二)京剧的核心演唱方法——提拎着唱(三)、在气口(v)处气息、声音位置及腔体、紧闭的声带不能松塌,如果松塌下来,在后面的重新起唱,就有唱不准的可能,所以一定要保持提拎着唱,因为提拎着唱,是保证音准的重要手段还要注意如不是舞台规定的动作,不要随便乱动,要保持气息、腔体、声音位置的稳定,尤其在一个音的收音,不要过早收气松懈,只有这样声音才会稳定、不塌调。

      在上面曲例中的两个字,如不运用“腔音”,就会唱成没有气息支持的直音就会有塌调、唱不准的意味。这种情况的出现,其实还是气息支持不够。因为,腔音的产生是以丹田气息做基础的。

 

        4.由于身体疲劳,气候的冷暖、感情的抑郁、情绪激动以及饱食与饥饿或发声方法的正确与否都会对音准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就需要加强学习、锻炼,加强文化、艺术的修养,注意劳逸结合,从而保证正常地演唱。


        冒调,声音没唱在要求音高的声音位置上,而是比要求的音要高,引起冒调。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用气过猛,使声音冒出。解决的办法是,丹田气息、提拎着唱不能变,可结合着前面讲过的“高音轻过”,将气息做窄、做细,防止气息过粗、过猛。如唱《洪羊洞)【二黄慢板】的

       上面两个曲例如用六字调(1=F)来唱的话,两个例的第一小节的第四拍"3”音即,而在这音前面的旋律,也都是高音或超高音。在演唱时,都是要运足了气息来唱、但如果以这种状态唱(3)后的2音,往往会出现冒调的現象。这时就应该控制气息的流量、调节共鸣状态,气息要比缓一点、上腭及其他腔体也应感觉比唱时要松下来一点,耳朵注意听京胡的琴音、以京胡的两根空弦音为标准“压着点儿唱”。可说是“满腔的热忱,冷静的头脑。”

    

        人对音高的辨别,在头脑中并没有固定音高的键子,音高辨别不是数学问题,而是对声音色彩的感知问题。对声音色彩的感知,要靠思维与呼吸,是头脑思维用耳朵的听觉去感知声音的高低好坏。声带与气息按照大脑思维发出的“命令”,进行精确地调节松紧、长度、厚度。在演唱时,要始终将声音保持在应有的调高上。

        对音高的概念,必须有两个以上的音作为比对,音准才能得以辨别,如只有一个单音,而没有别的音作为参照时,那这个音也就无所谓准与不准。京剧演唱要以其主要伴奏乐器京胡的内外两根空弦音来作为参照音,唱者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不要因气息、腔体的松塌而引起“塌调”,也不要由于用气过猛而产生“冒调”。

         在演唱中,唱者可以京胡伴奏的声音(主要以两根空弦音),作“预先听觉”的把握,也就是在头脑中对尚未发出、即将发出的这个音与前音(或京胡琴音)的音程距离作一个超前的听觉预测,似乎唱者耳中已经听到这个将要发出的音响高度及音色与力度,这种听觉叫做“预先听觉”。而当“这个音”唱出后,唱者应将“这在头脑的音高记忆中稍许保留一点时间,以便作为预测后续“将来音”音高的音程参照,这种在听觉上保留“过去音”音高的记忆就叫“延留听觉”,以这种“延留听觉”保证后面要唱音的音准。

     另外如有条件可以键乐器作练耳训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