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苏汉臣 秋庭婴戏图 明隆庆 青花云龙纹蟋蟀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 贾似道 《促织经》 清 朱汝琳草虫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集斗蟀之大成,不少蟋蟀用具都产生在那个时代,同时也出现许多关于蟋蟀的书籍,如如金文锦的《促织经》,石莲的《蟋蟀秘要》,朱翠庭辑的《蟋蟀谱》,金六厂删定的《促织经》等等。 《御花园赏玩图》之明宪宗斗蟋蟀画卷 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德 仿汝釉蟋蟀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促织瞿瞿叫 宣德皇帝要 明宣宗如此痴迷蟋蟀,以致当时在朝野流传着“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的俗语。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儿童斗蟋蟀 明宣德 青花瑞兽纹蟋蟀罐 当朝皇帝开口要地方上交千头上好蟋蟀,于是,苏州一带便掀起了捕捉蟋蟀的“全民运动”。 明宣德 青花海水怪兽纹蟋蟀罐 明宣德 青花樱桃小鸟纹蟋蟀罐 明《万历野获编》载:“今宣德蟋蟀罐甚珍重,其价不减宣和盆也”。这里,沈德符说明宣德官窑蟋蟀罐在明代就已成为时人追捧的名品。 明宣德 青花汀洲白鹭纹蟋蟀罐 在中国历朝的蟋蟀罐中,以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蟋蟀罐最负盛名。宣德皇帝喜欢斗蟋蟀,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故朝野之间玩虫之风日盛。为满足宫廷养斗蟋蟀的需要,宣德皇帝下命御窑厂烧造了大量蟋蟀罐。宣德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空前发展,加之御窑厂烧造的蟋蟀罐工艺精良,纹饰新颖多样,遂成为一代名品。 明宣德 青花瓜果纹蟋蟀罐 被砸碎的宣德蟋蟀罐 北京故宫收藏宣德官窑瓷器八百七十余件,台北故宫收藏宣德官窑瓷器一千七百七十四件,如果连同国内外各博物馆的同类藏品包括在内,也还有相当可观的数量,却少有宣德青花蟋蟀罐。 明宣德 青花汀洲竹鸡纹蟋蟀罐 明代蟋蟀罐以宣德、隆庆、万历三朝多见,这与当朝皇帝的嗜好有关。不仅几位皇帝喜好促织之戏,斗蟋蟀之风在民间也极为盛行。袁宏道《促织志》有“京师至七八月,家家皆养促织”的记录,可见此戏之盛。那么几朝皇帝玩的蟋蟀罐都到哪去了呢? 明宣德 青花翠鸟鸳鸯纹蟋蟀罐 据史料记载,张太后在宣德帝死后,当场下令,把宣德帝玩的瓷器全砸了,明朝人李贤在《天顺日录》中有这样的明确记载:“宣庙崩,太后即命,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吉之物,悉皆罢去。” 明宣德 青花松竹梅纹蟋蟀罐 1993年春,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发掘珠山明代御窑厂遗址时,出土了大量碎瓷片,复原出一批蟋蟀罐,共计21件。其中有云龙纹、双凤纹、松竹梅纹、鹰燕纹、瓜瓞纹等多种纹饰。这些器物有的有款,有的无款,但都是以前未曾见过的官窑制品。这批蟋蟀罐的出土印证了《天顺日录》的记载。 宋牟益 茸坡促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玩虫一秋 玩罐一世 可以说,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斗蟋蟀和其他文化一样,成为了流传在民间很重要的一种娱乐活动。“听其鸣,可以忘倦;观其斗,可以怡情。”玩得好,也可以把斗蟋蟀发展成为陶冶情趣、修身养性的娱乐。而收藏蟋蟀罐也是其中一乐。 齐白石《蟋蟀图》 俗话说:玩虫一秋,玩罐一世。古人用来贮养秋虫的蟋蟀罐,以瓷制、陶制、玉制、石制、漆器制等材质多见,就收藏角度而言,瓷制蟋蟀罐大约是最具收藏价值的,其属于收藏杂项。 明宣德 青花汀洲鸳鸯纹蟋蟀罐 明宣德 青花牡丹纹蟋蟀罐 时至今日,宣德官窑蟋蟀罐已极为珍罕,究其原因,即:宣德官窑生产的蟋蟀罐年款书写郑重,绘画精美,纹饰特别新颖而又丰富,是宣德官窑瓷器中质量最好的器物,其珍稀亦是自然之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