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读曾仕强教授:他为何说这是中华文化最了不起的地方?

 阿布的书柜 2018-12-11

曾仕强教授离去已快一个月了,我们又少了一位国学大师。再也看不到那位睿智而风趣的先生了,其谆谆教诲似乎还在耳边回响。

曾老:中华文化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孝道”

的确,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我们更加重视孝道了!当然,这世上没有谁不重视亲情,也没有哪个地方一点也不重视孝道,就好像“MaMa”是人类对母亲的共同称呼一样,“尽孝”也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只是,像我们这么看重孝文化的,还真没几个。

孝道——其实把“孝”称为道已经足以说明对其的重视了,因为“道”中华文化中地位极高!

百善孝为先——在所有的道德品质中,我们把孝道放在第一位。在我们的文化意识中,谁要是不孝那他可是要受千夫所指的,而且谁都会看不起他、远离他。

天地君亲师——这五种,是我们的文化认知中最崇高的。天地自然是最大的,天为父地为母,是天地孕育了我们,尊崇天地这也是孝道;君为天子,而在古代四海之内都是君王的子民,所以尊崇君王也是孝道;亲,这就不用多言了;师呢?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尊师重道其实也根源于孝道!

如何行孝?曾老:要将心比心、要去陪伴

行孝要“将心比心”

这里曾老的意思是,行孝不是说人家告诉你怎么做你便怎么做或者说你看见别人怎么做就怎么做,而是要靠你自己(将心比心)去表现。

然后曾老便以自己生病复健的时候为例,他说如果别人进来的时候老问“你怎么样啊”——这要你说吗?如果老问“有没有东西吃啊”——这不是在怀疑原先照顾他的人没有照顾到位吗?让人怀疑是不是真的来探望的。

每个人都要尽孝,但是却又各不相同,所以不能照搬别人的,而是要靠自己去将心比心。正如在《论语》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四人分别向孔子问孝,孔子的回答却各不相同。

他告诉孟懿子孝是“无违”,告诉孟武伯“父母唯其疾之忧”,告诉子游孝即是“敬”,告诉子夏孝是“色难”——这些都是孔子针对四人不同的情况而作出的回答,所以行孝不是一模一样的,得自己将心比心去体会。

行孝要“陪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是最难得的孝道。曾老认为,小时候父母陪着我们读书、旅游、玩耍,陪着我们长大,而我们也当陪着他们变老。我们要常回家看看,即使也没什么事做,即使是做饭的时候去厨房帮忙说“妈妈,这菜我来洗吧”,这都比在电话里说“妈妈我爱你”好太多了。

古人在这一块尤为看重,“父母在,不远游”《论语》!但这句话放在今天太难了,几乎是做不到——谁不知道要陪着父母呢?但生活并不允许我们这么如意。

只是,真的是没有条件、没有时间么?鲁迅: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我相信,只要你真心想去陪伴父母,时间跟条件总会有的——年关将至,大家尽量回家看看吧!

好了,谢谢阅读!

点赞评论,收藏转发。

朝朝暮暮,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高抬贵手,感激不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