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分析大道至简。一万节所谓的写作课都顶不上这段话。 所以,《写作系统特训营》不是教写作的,只是一套高效写作流程让用户快速积累知识库。真要学写作听大师的教诲,看他们的作品足够了。 比如这段话,使你产生感情的确切动作是什么?真传一句话,我写「见感思行」,写一辈子都发现不了这点。只是通过见到的现象说感受,思维粗糙了。 《故事》的作者麦基也说过一句话,切换场景不要用话语,要用动作切换到下一个场景。写出《棋王》《树王》《孩子王》的阿城也是动词的高手,通过动词把人物写活了。 你下次观察下让你情绪起伏的瞬间,是不是因为某人的一个动作引起的,记录下来,一直这么干,你的文章就活了,生活也活了。 这是要命的一招。 还有一招不那么要命的,由表及里,具象化描述一件东西。
不是屋子的形状、颜色、周边的环境、引起你某种感觉,而是具象化的一件东西,你要精确到把这一件东西找出来。我们情感是共通的,能打动你的东西,你提炼出来,一定也能打动别人。 呆伯特漫画的作者也是用这个手法,他看新闻报纸,让自己情绪有触动,就马上记录下来这个新闻,他相信,能打动自己也能打动读者。 立体结构让我有收获的还在下面。 小胖说,写「感」的关键点在于:
这个「感」的写法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塑造落差,我觉得什么,但是,人们往往会想到什么。 第二个好处就牛叉了。 阳志平研究大量文学经典发现,超一流作家的作品都是立体场景叙事结构。 他总结了一个技巧:这时-那时-这时。 小胖总结的也是一个立体叙事结构,时空变换来回切换。 我们再来看一个优秀案例。
王小波开篇就是「这时」,谈文学上的师承。然后跳到「那时」场景,场景写完,再把你拉回「这时」,像过山车一样,带你穿越一次,体验一把刺激。 这个写作技巧,如果没人提炼出来,自己读一百遍也发现不了。有人讲知识付费是收割用户,报有这种认知还洋洋自得,以为自己看得清,就是被自己的傻给收割了。 知道自己要什么,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再去付费学习,收获会更大。 在写这时-那时-这时,有一点要注意,这三个分别是一个场景,如果「那时」是多个场景,文字就变得平面了。 这也是一个创作模型,如果你想写一部小说,或者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把这个模型浓缩成一张卡片。写的越多,后面就可以拼图。 这个时空切换的写作结构也能用在电影上,《老男孩》这部电影里面的剪辑充斥了大量的「这时-那时-这时」,让你觉得这电影拍的很酷,应接不暇。 《帧影帧画》专门有一期节目讲埃德加·赖特的风格视觉喜剧 ,就是用这种时空变换的技法,让人应接不暇,你可以体验一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