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插播一条大师级的写作技巧:立体结构

 长沙7喜 2018-12-11

如果你在鱼跳的时候兴奋起来,你就会回想一下,使你产生这种感情的确切动作是什么,是钓丝从水面上浮起来,是它像琴弦似的绷紧,水开始滴下来,还是它跳的时候猛撞泼水的动作,回忆当时的声响,说了些什么话。


找到当时产生感情的东西,找到使你激动的行动,然后写下来……


你进了一间屋子,出来的时候应当能够知道你在屋子里看到的一切东西,而且还要超过这一点;如果那件屋子叫你产生某种感觉,你应当弄准确,知道什么东西使你产生这种感觉。

动作分析

大道至简。一万节所谓的写作课都顶不上这段话。

所以,《写作系统特训营》不是教写作的,只是一套高效写作流程让用户快速积累知识库。真要学写作听大师的教诲,看他们的作品足够了。

比如这段话,使你产生感情的确切动作是什么?真传一句话,我写「见感思行」,写一辈子都发现不了这点。只是通过见到的现象说感受,思维粗糙了。

《故事》的作者麦基也说过一句话,切换场景不要用话语,要用动作切换到下一个场景。写出《棋王》《树王》《孩子王》的阿城也是动词的高手,通过动词把人物写活了。

你下次观察下让你情绪起伏的瞬间,是不是因为某人的一个动作引起的,记录下来,一直这么干,你的文章就活了,生活也活了。

这是要命的一招。

还有一招不那么要命的,由表及里,具象化描述一件东西。

如果那件屋子叫你产生某种感觉,你应当弄准确,知道什么东西使你产生这种感觉。

不是屋子的形状、颜色、周边的环境、引起你某种感觉,而是具象化的一件东西,你要精确到把这一件东西找出来。我们情感是共通的,能打动你的东西,你提炼出来,一定也能打动别人。

呆伯特漫画的作者也是用这个手法,他看新闻报纸,让自己情绪有触动,就马上记录下来这个新闻,他相信,能打动自己也能打动读者。

立体结构

让我有收获的还在下面。

小胖说,写「感」的关键点在于:

找到一个隐含的心理索引,写着一部分,可以从这样的潜台词开始。


我记得,那年……然后去想相似的经验,相反的经验看见这事。


我觉得……看见这事,人们往往第一时间会想到……

这个「感」的写法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塑造落差,我觉得什么,但是,人们往往会想到什么。

第二个好处就牛叉了。

阳志平研究大量文学经典发现,超一流作家的作品都是立体场景叙事结构。

他总结了一个技巧:这时-那时-这时。

小胖总结的也是一个立体叙事结构,时空变换来回切换。

我们再来看一个优秀案例。

我终于有了勇气来谈谈我在文学上的师承。


小时候,有一次我哥哥给我念过查良铮先生译的《青铜骑士》: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


他还告诉我说,这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是最好的文字。相比之下,另一位先生译的《青铜骑士》就不够好:我爱你彼得的营造,我爱你庄严的外貌……


现在我明白,后一位先生准是东北人,他的译诗带有二人转的调子,和查先生的译诗相比,高下立判。那一年我十五岁,就懂得了什么样的文字才能叫做好。

王小波开篇就是「这时」,谈文学上的师承。然后跳到「那时」场景,场景写完,再把你拉回「这时」,像过山车一样,带你穿越一次,体验一把刺激。

这个写作技巧,如果没人提炼出来,自己读一百遍也发现不了。有人讲知识付费是收割用户,报有这种认知还洋洋自得,以为自己看得清,就是被自己的傻给收割了。

知道自己要什么,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再去付费学习,收获会更大。

在写这时-那时-这时,有一点要注意,这三个分别是一个场景,如果「那时」是多个场景,文字就变得平面了。

这也是一个创作模型,如果你想写一部小说,或者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把这个模型浓缩成一张卡片。写的越多,后面就可以拼图。

这个时空切换的写作结构也能用在电影上,《老男孩》这部电影里面的剪辑充斥了大量的「这时-那时-这时」,让你觉得这电影拍的很酷,应接不暇。

《帧影帧画》专门有一期节目讲埃德加·赖特的风格视觉喜剧 ,就是用这种时空变换的技法,让人应接不暇,你可以体验一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