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几天,我经历了一次自己孩子的疾病护理,也体验了一把所有父母面对孩子生病时焦虑又复杂的心情。 这么说是因为宸宝从出生到现在(2岁8个月了),几乎都不生病,偶尔低烧一回也没超过2天。而这一次,我完整的经历了去医院,排号,验血,吃药还是打针的纠结,真正意义上护理了一次完整生病过程。所以我把这次的经历记录下来,当然并不是让你的孩子遇到这种情况就照做,而是可以把我的经历作为参考,扩宽思路,下次自己孩子生病,也许能作出更有利的选择。 很多人以为,营养师的孩子生病都是用营养干预,都会坚持不吃药的吧,若是自己孩子生病都吃药,又教育别人不轻易吃药,岂不是在打脸! 不知道别的营养师是怎么宣传的,至少我从未说过“营养干预”可以替代医疗,因为它们属于不同学科,不同原理不同作用,药物对急性感染的控制是营养干预比不上的,营养干预对体质的改善和器官功能的恢复,也是药物不能企及的。 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不迷信哪一方,也不携偏见,药物副作用大是事实,正确的营养干预对某些疾病有改善也是事实,你信不信,它都在那里。 我们应该把它们当成工具,提高自己使用工具的能力,既然目标是为了孩子的健康,那么谁对恢复健康最有利,就用谁,就这么简单,使用不同学科的工具就是为了争取治疗效益最大化。 所以在是否吃药这个问题上,我会多学习了解药物的作用原理和可能的副作用,并结合医生的建议,尽量做到最客观的选择。 说说这次生病过程吧。第一天下午当时我在上班,婆婆打电说宝宝额头有点烫,也不愿出去玩,我想着应该没事,因为之前出现过几次低烧,很快就能好,所以我也就没当回事。 就嘱咐婆婆,让他在家休息,多喝水,家里的营养素xxxx(涉及产品名就不公布了),每种两条一起冲着喝。晚饭时候婆婆又打电话,说孩子晚饭就吃几口,额外还在烧,而且一直要睡觉。我想着发烧肯定是会不舒服的,问题不会大,工作忙完大概晚上8点多才到家,回到家就给他量体温,哎码,39.4度,我赶紧到楼下药店买了一瓶美林,喂了4毫升,才慢慢降下来。 我开始有点自责,也开始有点紧张,突然的高烧,会是什么原因,流感?幼儿急疹?其他病毒?都有可能,但也有可能细菌感染,本想看看咽喉有没红肿,可这孩子一直都不让我看,没办法,就一直灌水,上述营养素又喂了各2条,观察看。 第二天半夜高烧醒来,又是39度以上,喂了退烧药才睡着。 退烧后,精神状态良好,但胃口差,早餐只吃了几口米粥,营养素各2包兑水喝,上午烧起来又给了一次美林,看他反复高烧,不肯吃东西,又不愿张嘴给我看,开始怀疑扁桃体发炎,除了会高烧,可能还有进食疼痛,细菌感染可能性大,这只能通过验血确认了。 这里有以下提示:1、吃退烧药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孩子舒服点。因为退烧药只是通过干预体温调控中枢,暂时把温度降下来,对症不对因,用单一退烧药美林/泰诺宁,按说明服用是安全的,但尽量少吃,是药都有副作用; 2、验血不宜太早,刚有症状就去验血,数据会不准,一般在症状出现的24小时以后; 3、如果通过营养素干预,孩子精神状态良好,发烧间隔时间延长,或者吃退烧药以后再发烧没有那么高,能正常喝水,饭也多少能吃点,那么可以继续在家护理观察; 4、去医院一般都要排很久,水和退烧药一定要带上,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提示:因为去医院检查无非验血,查看咽喉,听听肺音,等你好不容易排到号,医生也是先开单验血,而验血又得去排队,不如先去小诊所把血验了,拿着结果去医院,省时省力。 我家附近刚好有个中医诊所可以验血,中午过去没什么人,直接做了化验,很快拿到了结果:细菌感染。 血象超过16,这是要用抗生素了,医生查了咽喉,果然是扁桃体发炎化脓,诊所医生开了头孢和二丁颗粒,但是我都没拿,原因是: 1、二丁颗粒属于性质寒凉的中成药,既然确定了细菌感染,那么用抗生素就足够,如果不吃抗生素,只吃中成药效果无保证,但是对肠胃刺激性大却是肯定,没必要两种都吃; 2、我记得化脓性扁桃体炎病原菌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首选药物是青霉素,头孢不一定好,想着去大医院是否开药更精准; 3、其实结果已经明确,我完全可以选择先吃抗生素和营养素,但还是决定去一趟正规大医院,因为想了解医生对这种情况是否有更合理建议,另外,其实也想看看目前医院儿科急诊的现状。 下午去了大医院的儿科急诊排号,显示前面还有83个人,走廊和医生科室里都站满了人,我们是2点到,排上号已经快6点了,在走廊干坐等了4个小时。 整个医院弥漫着紧张焦虑的气氛,倒还算安静,只有来去匆匆神色焦虑的家长的脚步声,偶尔夹杂小孩子啼哭和家长的低声叹息,这是非常日常化的状态吧,每一天都有这么多病的孩子,而很多的家长,也可能已经是这里的“常客”,早已熟悉了这里的环境和流程,也习惯了急诊里的漫漫等待。 这个年代,医疗现状就是如此,每个人都得自求多福,要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依赖。 终于轮到我们,医生照例看咽喉,听肺音,看了化验单,然后刷刷开始写病历,诊断也是扁桃体化脓,然后建议输液,说这情况还要再烧3.5天,输液快,口服效果不一定好。 我说还是先口服吧,药还没吃过,医生不再说话,刷刷又在病历本写上:建议输液(拒绝),没有多一句废话哦,果然医生们自我保护意识也是很强的,然后也就开了头孢,我看后面还有很多着急排队的,也没再说什么,拿了药就回家。 晚上头孢一盒8片,一次吃3/4片,三餐饭后各一次,想到家里刚好没有喷剂乳铁了,又跑到仓库去拿,因为扁桃体炎用喷剂乳铁效果更好,顺便又拿了一盒益生菌。 其实他每次退烧完精神状态都是很好的,晚饭也能吃一些了,应该是加量吃营养素的效果。 晚饭后吃了一次头孢,吃完大概隔了两个小时吃营养素,另外益生菌2包在吃了头孢以后加进去的,。 明显的效果是发烧间隔时间拉长,从下午吃了一次美林后,到晚上12点多,才又烧到39度,又给了一次美林,好在退烧后,安睡了一整晚。 第三天早上醒来,38.1度,没再给退烧药,早午饭后各一次头孢,然后都是隔开两小时吃营养素。 中午明显食欲增加了,但不敢给多,煮的烂面加三四种青菜和嫩豆腐,只让吃了大半碗,整个下午都没有再烧了,维持37.1左右,精神状态也好,不过还是没有带他出去玩,家里开着窗,没去人多的地方避免交叉感染。 情况明显好转,头孢本想不吃了,但考虑到细菌感染容易反复,还是决定给最后一次,晚饭后吃,同样是吃完两小时以后给的营养素。 睡前又有点烧的趋势,但他很快睡着了,我还担心是否又反复,晚上不敢睡太死,时不时醒来给他量体温,还好都没有超过37.5,他也一直没醒,安睡一整晚。 第二天早上,36.8,之后再也没有烧过了,食欲恢复,也没有出现任何药物副作用,一切恢复如初,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 这是一次很典型的营养干预加适当药物的疾病调理过程,原本按医生的判断是要输液,而且要烧4.5天的。 但这次他整个发烧过程就是2天,头孢吃了4次,美林吃了4次还是5次忘了,营养素一直在加量服用,不可否认营养素的作用是缩短了病程,也减少了那些可能的药物副作用。 现实确实有不少孩子,服用一些不必要的药物后体质变差,从此进入恶性医疗的循环中去。 一般生病的第二天第三天是最难熬的,因为这时候免疫系统正在和病菌激烈斗争,症状最明显,不确定疾病走向最煎熬。 可能有人会问,像这种严重细菌感染的情况,有没有可能只用营养干预,退烧药和抗生素都不吃,就能好呢? 是有可能的!而且我的同行就有不少这样的案例,但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 药物也是科学进步的产物,科学是为了让人们生活更美好,完全排斥岂不是倒回去了。 就像麻醉药本身对疾病没有帮助,但还是要用,因为它能减轻患者痛苦,退烧药对感染没用,但能让人舒服。减少患者对疾病的恐惧,这何尝不是一种作用,只要它们副作用在能接受范围,干嘛不用呢。 过度医疗和完全排斥医疗,都是不提倡的。再说说输液。这次的案例是我自己判断的不需要输液,但不是所有情况都不能去输液,我本身并不排斥输液,如果病情需要,我也会毫不犹豫的使用。 医生给的建议有医生的立场,医生面对的大多是体弱的孩子,看到严重细菌感染建议输液我认为很正常,而且医生在临床上积累的是诊断和用药的经验,并没有积累营养干预的经验,再给你建议的时候,自然不可能考虑营养干预效果。 医生建议我输液很可能是遇到很多只口服效果不佳的案例,不如一开始就输液效果好。 所以医生建议输液的方案我非常理解,只是我自己的孩子,我愿意去承担一些风险,而且我相信营养干预的效果,自然会选择对他更有利的方案。 作为普通家长,我们也只有通过多学习医学知识,去提高自己的判断,减少犯错的可能。 作者:蓝弧营养师,9年职业营养师,专注婴幼儿疾病的营养学护理。 |
|
来自: fzsyv8urlm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