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一联趣话(276---278)

 一片心花正放时 2018-12-12
                                                           
 
 

一日一联趣话(276)

昨天写了古琴台一副联,好友毛谷风跟帖晒了他几年前游历时所撰的一副联,联文曰:高山流水知音绝,废苑荒台夕照凉。余评之曰:沉郁悲亢,正有当下不如彼时的深慨,当在余联之上。何哉?上联贴其事,下联切其景。联中寓有对伯牙重知音友情之赞颂,又隐含对现时人不及古人那一份痴迷友情的高尚情操的慨叹(倘是今人断无为之毁琴之举),极耐寻味,是为佳作。

既然写了古琴台,就顺便写黄鹤楼好了。天下游客一到武汉,都先奔黄鹤楼而去。“天下江山第一楼”,名气大呀。但这名气,多半也得益于崔颢的那首连格律都未成型完善的七言律诗,所谓“江山也得诗人捧”,黄鹤楼、寒山寺都是典型的例子。

当然,黄鹤楼的历史悠久,也是名气大的一个重要因素。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尽管存世屡遭战火摧毁、天灾袭击,但历代也不断修建翻新。这种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所以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这一点也当是其名声远播的一个重要前提。

最后的一座黄鹤楼,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现在看到的黄鹤楼,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建的。而且也不在原来的旧址(原址在蛇山黄鹤矶头)。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重建工程于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代同治楼为蓝本,但更加高大雄伟。

新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外铸铜黄鹤造型,又有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京广铁路的列车从楼下呼啸而过。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

历代名人在黄鹤楼留下了大量的诗歌、词作、楹联、碑记、文章,其中“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的楹联,声誉最高,因其用简洁的文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黄鹤楼的气势。

余去年第三次游武汉,适高速铁路和立体路网又添黄鹤楼俯览新景观,乃撰一联云:

当年进士闲游,率意一诗遂造千秋景;
今日路桥飞架,雄图三楚终盈百代春。

史话与现实,风光与国运,都慨括进去了。也当是此楼可用而他处不能的贴切之联,唯因字数太多,不符合这旅游百趣联的格式,只好割爱,当另做一副。还沿用千秋景对百代春的意境吧,联曰:

        一楼览尽长江景,千鹤飞余楚地春

天下江山第一楼的气势还在,翔鹤聚居的三楚风水宝地也凸显灵光,这副联,相信武汉的朋友们应该可以接受的吧。


一日一联趣话(277)

既已写了黄鹤楼联,当然也就顺手来写岳阳楼联。中国四大名楼,先干掉它二个再说。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黄鹤楼和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江南三大名楼再加王之涣吟下“白日依山尽”的那个“鹳雀楼”就是中国的四大名楼了。

据说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汉族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

所谓盔顶,其特征是没有正脊,各垂脊交会于屋顶正中,即宝顶。有类于攒尖顶,但不同的是,盔顶的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内凹,断面如弓,呈头盔状。这是古代汉族建筑的屋顶样式之一。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大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一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这是“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

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巴陵城其时也已改为岳阳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春,滕子京受谪,任岳州知军州事。乃于次年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范仲淹写下名篇《岳阳楼记》。岳阳楼由此名声远播,而“先忧后乐”的名句也融进岳阳楼的血脉之中。

名楼当有名联。历代题岳阳楼的楹联多如牛毛,最出名的有下列这几副:

最隽永短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传说为李白所题

最有味长联:
      上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句,范希文两字关心,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散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而下!
      下联: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着,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清人窦垿所题

七言联这几副都不赖:
       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心。 ——李东阳题
       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徐侍清集句联
       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 ——张照题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周立中题
       闲云野鹤自来往;沅芷澧兰无古今。——何绍基题

余前年与香港诗词学会林峰会长等一行赴南县采风,途径岳阳,当地诗友热情接待邀游岳阳楼(惜其时未能登楼),在城墙上纵目远观洞庭湖,果然碧波万顷,风光无限。归后曾撰二联,一为:波来天外藏忧乐,人到楼前思圣贤。二为:北通巫峡波光渺,南极潇湘人脉丰。尽管平淡,但因为贴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便有独一性。今日待要择一副书写落纸,忽然觉得何不借用李白的短联,来一个狗尾续貂如何。一番斟酌之后,联成,曰:

       水天一色吞忧乐,风月无边浮楚湘

这么说吧,李白(姑且信为出自诗圣之手)这副短联,言简意赅,意境隽永,正有博大的胸襟和浪漫的情调,但不足之处在于缺乏独一性,只要是江边、湖边的楼阁都可以用,因为水天与风月满天下都有,非唯岳阳独具也。可余之狗尾续貂,贴住人文与地理二个标签,非岳阳楼便不敢相争是也。这并非强词夺理吧?朋友。您说呢。


一日一联趣话(278)

最近的一段时间,暴雨、水浸、决堤、抢险之类的字眼擭住所有中国人的神经。水灾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水利工程的严重腐败,三峡大坝的未来隐患,等等,成为民众关注的话题。在这种时刻,都江堰的“无坝引水”奇观胜迹,就成为一个让人们赞叹不已的智慧样板。这个建设于古代至今二千多年仍在使用的大型水利工程,真正不愧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大支流,向南流经都江堰市、乐山市后在宜宾市汇入长江。其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崇山峻岭,在雨量集中的雨季,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三大部分组成,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因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这项工程建成后,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富庶一方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公元十三世纪(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公元十九世纪(清朝),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来都江堰考察,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他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是的,这一“世界各地无与伦比”的水利工程是中国人的一项荣誉。

毫无疑问,那时没有腐败,没有利益集团上下插手,没有那些“闷声发大财”哪管身后“洪水滔天”的丑恶人士执掌权位,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造出有利于千秋万代的都江堰这一水利奇迹。

毫无疑问,这才是凸显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精神文明教育基地,当然也就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毫无疑问,这是历代诗人、楹联家争先讴歌赋吟留题的好景致、大建造、先秦美古迹。

去年余伴随领导“考察”都江堰,惊奇慨叹之余,吟下一首绝句云:
一方水土一方财,偶发天威处处灾。
狮子入笼民拍手,千年游客听涛来。

游客听涛与灾民困水是有天地之别的两种景观吧,只有像李冰父子这样无私无畏真正造福国家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贤良,才配得上全民族人的钦佩和纪念。而那些天天把“人民”挂在嘴上暗地里却干些伤天害理遗患无穷的官吏,必定遗臭万年。

好啦,撰联吧,今日之联为都江堰水利奇观而题,联文曰:

      分流惠泽涛声美;立堰飞沙川色青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