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佛龛铭》 《伊阙佛龛铭》 一、真伪辩 认为它是伪作的人,其佐证是褚遂良署款为“起居郎”。那时他的书风应该是《伊阙佛龛铭》一路的,而不是晚年《雁塔圣教序》式的。作伪者只知道褚遂良做过“起居郎”而不知其他;在《雁塔圣教序》中,褚遂良明明地写着“尚书右仆射、上柱国、河南郡开国公”这样一系列官衔,作伪者为什么偏要署“起居郎”呢? 《伊阙佛龛铭》 《伊阙佛龛铭》 认为它是真迹的人则以为,褚书的全部特色都体现在其中,同时也最能代表褚遂良的风格。 沈尹默便力主其真。在《跋褚登善书<阴符经>真迹》以及《再跋褚书大字<阴符经>》两文中,则将时间限定为贞观十年至十五年(636-641)之间:“其字体笔势亦与《伊阙》为近。《伊阙》既经模拓,笔画遂益峻整,少飞翔之致,杂有刀痕,故尔褚公楷书真迹传世者,唯此与《倪宽赞》两种。”的确,从字势扁平开阔上采说,《大字阴符经》与《伊阙佛龛铭》有着极为相同的地方;更重要的在于,石刻书法从采就与墨迹书法有着不同的地方。 对于《大字阴符经》来说,仍然真伪难辨:一方面,世称《大字阴符经》为赝作;而另一方面,则又确信它的确代表了褚遂良的书风!如果不是褚遂良的作品,那又是谁的呢?谁又能有如此高超的艺术水平? 如果细看,可以发现,他没有一笔是直的,而是曲的;没有一笔是像欧阳询或虞世南那样保持着每一笔画的平直与匀净,而是偃仰起伏,轻重缓急,极尽变化之能事。从笔法上来看,萧散而恬淡,不衫不履中尤见性情的流露,可谓极尽风流。 将褚遂良与同时代的楷书大师如欧阳询、虞世南相比,是否意味着从褚遂良开始,书法已经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或者说,是由张怀瓘所说“妍美功用”而趋向以“风神骨气”为美的纯艺术转变呢? 二、美丑说 “你们说《祭侄稿》里面的字好看吗?《兰亭序》里每个字都好看吗?” 临过这些帖的人都应该知道,天下第一行书有多少字是很美的字,我敢说大部分都是并不十分漂亮的字的字,第一个“永”字就是败笔,你想想,人醉了能把字写得多美呀! ![]() ![]() ![]() 我在拙著《兰亭序临习技法》一书中就在败笔一栏,第一个列上“永”字了。 天下第二行书更是如此了,有几个是好字呢?恐怕更少。你想想,人都悲愤成那个样子,怎么会写出漂亮的字来呢? 所以,《祭侄稿》虽屈居天下第二条行书之位,却在艺术成就上远远高于《兰亭序》,大家是不是听糊涂了? 对!正因为《祭侄稿》的“丑字”多所以艺术成就更高于《兰亭序》,如果说《兰亭序》是工笔,《祭侄稿》则是写意。初学者也许还难以参透个中的玄机…… 把字写好看,是书法的基础,但是如果一幅书法作品里面,字字都很美,那就不会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艺术的终极追求,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将字写漂亮的地步之上。 所以楷书的艺术格调无法与行草书相比,工笔画无法与写意画等同起来评价…… 《大字阴符经》不是工笔的楷书,而是有些写意的楷书,所以看上去有些字不好看,其实整体却更美。他的美就在于在好看的字里行间,还有不好看的字。因为写得实在是好,所以即使是赝品, ![]() 那么,既然《兰亭》或者《大字阴符经》里面有很多不好看的字,甚至败笔,那么后人临习其中的那些字,意义何在呢?去学那些败笔,不是会巩固错误的东西吗? 或者换个说法,我们应该怎样临习《兰亭》、《祭侄》和《大字阴符经》呢? 也不会影响其艺术价值。 互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