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相和》教学设计

 长青清霜飞雪 2018-12-12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学习简单的话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用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内容。

2.走进古典文学名著,通过人物语言之间的联系以及历史背景,感受蔺相如能了解他人心理,抓住对方顾虑(弱点), “借势而为”采取合适策略的大智慧。

3.感受“将”“相”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以及彼此的平等关系,体会“和”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感受蔺相如抓住他人顾虑借势而为的智慧,以及“将”“相”“和”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8课《将相和》。故事发生于战国时期,距今两千多年,是什么样的故事能跨越两千多年的光阴仍旧让人百看不厌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继续重温那段历史。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板:廉颇、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二、新授:

     1.看样子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好。

     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的经过,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大屏幕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不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满、百战百胜)(板书:百战百胜)

根据重点词语谈体会是我们学习课文的一个好方法。

     2.那么,蔺相如真的像廉颇说的那样“就靠一张嘴没有什么能耐” 吗?(不是)现在就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一起来告诉廉老将军,蔺相如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什么能耐?请大家看学习指南(出示)

3.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请你来告诉廉颇

    1)(第6自然段)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深谋远虑)

    蔺相如面对这个大难题,他说这句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沉着、自信)

    读出这份自信,沉着。(指名)

   2)(a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要回。可以看出他是个机智过人的人。(方法巧)(板书:机智)(蔺相如利用秦王对和氏璧的好奇和喜爱的心理,顺其心理,做法合理,够机智)说这句话语气是怎样的?(温和、尊重)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b--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要撞。可以看出他不仅机智,还很勇敢。(有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蔺相如的勇敢无畏)(板书:勇敢)

    理直气壮什么意思?(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谁来理直气壮的读。

    4)(c--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要典礼。为什么要典礼?(拖延时间,好吧和氏璧送回赵国)(可见他是个机智的人。)

    5)(d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完璧归赵。(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真杀了他,也能保证和氏璧完好无损)(机智勇敢的人)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的去见秦王?(无后顾之忧)

    谁能大大方方的读?(轻松无惧无畏、踏实、坦然)

   刚才我们欣赏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蔺相如在赵国危难,群臣无策之时挺身而出,面对秦王毫不惧色,我们体会到,蔺相如有能耐,现在我们可以大声告诉老将军,蔺相如不仅仅靠一张嘴,他勇敢机智。

    4.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来继续汇报。

    出示13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蔺相如虽然没有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战,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 ( 勇敢、热爱祖国)

    蔺相如对秦王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坚定、严肃、无畏)

    (我做秦王,一生读蔺相如)看看我怕不怕!

    渑池之会,赵国之所以占上风就是因为将相 合作,外有廉颇在边境做好准备,内有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真是将相和,平天下)。渑池之会一半功劳是蔺相如的,     现在我们又可以一起大声告诉廉老将军,蔺相如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有能耐,他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5.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请你来告诉廉颇

我们来继续汇报。

    出示第17段——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板书:顾全大局)

学到这,我们明白了蔺相如有能耐,我们一起来告诉廉老将军:他不仅机智勇敢,还顾全大局。

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肺腑之言,猛然醒悟,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发生了感人的一幕

(出示)齐读——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从负荆请罪中,你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板:知错就改)

    在描写廉颇负荆请罪的画面时,有几个动词是什么,圈上。

反复读:重敲这三个几个动词,读这句话(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让我们再来感受到廉老将军知错就改

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敢于脱下战袍负荆请罪,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让我们展开想象,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看当时的人是怎么说的?(出示拓展想象1、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么?2、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

    (出示:)廉颇负荆请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热爱祖国)

指着板书说:因为廉颇和蔺相如有着共同的情感——热爱祖国,所以最后才会将相和。     

    三、1.学到这,谁来说一说你喜欢课文中的那个人物?为什么?

同学们评价的很忠肯。是呀,廉颇:百战百胜,知错就改;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两人一文一武共同保卫者赵国。

廉颇和蔺相如是怎样保卫赵国的,赵国的命运怎样?想知道吗?可以读司马迁花了毕生精力写就的史书的《史记》,读了它,你了解的是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厚重文化!会让你受益匪浅。

    2.这篇课文学到这我们就学完了,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三者存在着较复杂的因果关系。完璧归赵是渑池会见的( 起因  ),负荆请罪是完璧归赵和渑池之见的( 结果 )。通过三个小故事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赵国的安定,得益于(指板)将相和。

我们知道将相和赵国安;家和万事兴;“和”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根源。今天的中国仍然秉承着“和为贵”的思想,“和”引领着中国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强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