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博物院原创话剧《海棠依旧》

 zdjphoto 2018-12-12

近日,故宫博物院大型原创话剧《海棠依旧》在第二十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上演。该剧以1933年至1948年间故宫博物院古物南迁的故事为主线,表现了老一辈故宫人对国宝典守珍护的情怀。今晚21:00,东方卫视中心艺术人文频道《今晚我们观剧》,请到了《海棠依旧》的编剧王戈,展开这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

嘉宾:王戈


可歌可泣的文物迁移史

作为一部不折不扣的院史话剧,《海棠依旧》讲述了故宫六百年沧桑风雨中最为独特的一段隐秘史,以1933年至1948年间故宫博物院古物南迁的过程中,故宫人守护国宝的真实故事为主线,表现了老一辈故宫人对国宝典守珍护的情怀,将观众带入到一段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之中。

《海棠依旧》海报

 《海棠依旧》讲述的是一段基于抗战背景下的悲壮历史,而许多观众不知道的是,故宫文华殿前就有一大片海棠树,它身后的文渊阁内则藏着作为第一批南迁文物之一的《四库全书》。

文物南迁历史照片

 “海棠”是一种美好的意象,是一代故宫人对北平的思念,故事的最后它也成为了男女主人公爱情的见证。

《海棠依旧》剧照

李清照的词里写到“海棠依旧”,本身的含义是说经历过一场风雨之后,窗外的海棠花依然如旧。引申到故事中,老一辈的故宫人把“故宫精神”传递给新人,只要秉持着这种精神去保护国宝,它们就会像海棠树一样永远开花,盛久不衰。

 

以杜甫诗作为架构的话剧

作为一部取材于真实人物的作品,话剧《海棠依旧》描写了在烽火连天、飘摇动荡的历史年代中,故宫人顾紫宸一家典守文物的悲欢离合。全剧以杜甫诗作《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为概念架构,演绎出故宫人面对“三次选择、三种别离、三封家书”却只为“一个信仰、一句承诺、一怀乡愁”的坚定与担当。

第一封家书

《海棠依旧》剧照

第二封家书



第三封家书

故事主要选择了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第一个是1933年故宫文物起运离开北平时;第二个是在1944年抗战即将胜利时;第三个则是1948年12月,大量的古物回到南京,主人公离开南京,离开大陆的时刻。

 

宝蕴楼首演

2012年,话剧《海棠依旧》在故宫博物院青年文化节首演。三年后,故宫博物院青年人自己的戏剧社团——“海棠社”成立,并于当年10月在故宫宝蕴楼进行了《海棠依旧》的实景版演出。

海棠社成员

就是这样一群“择一事而终一生”的当代故宫人,用他们朴素、真诚、热烈的情感,演绎着前辈的悲欢人生,致敬着他们的崇高精神,讲述着真实动人的故宫故事。几代故宫人在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中所积淀的精神财富,永不过时,历久弥新。

修缮一新的宝蕴楼

2015正值故宫博物院90年院庆,宝蕴楼修成100年,“海棠社”是第一个使用全新修缮后的宝蕴楼的戏剧社团。巧合的是,当时二层楼内正好在做早期院史展,讲述的就是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故事。剧团在台前演,似乎是把展览给演“活”了。

2015年宝蕴楼实景演出照片

“海棠社”的成员们把宝蕴楼这三个字当作故宫人精神的丰碑,全戏结束的那一刻,演员们带领所有的观众起身向宝蕴楼致敬。

 

王戈说,由博物馆出品的话剧在国内并不多见,“海棠依旧”,体现了故宫人所坚守的,保护文物的使命和责任。王戈希望通过这个作品,把故宫人对文物的感受传递给更多人,因为保护文物不仅仅是靠博物馆,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